一天时间有多长?对于村支书来说,从巡山巡河到三清三拆,从调解纠纷到发展产业,从美化绿化村庄到乡风文明建设,一天十二时辰实在太宝贵。
“不等不靠,没钱也要干,群众就是最可靠的力量。”这是潘静雯总结的“下埔精神”,字字铿锵,句句坚定。今年也是她放弃广州高薪工作,回到家乡——韶关市新丰县沙田镇下埔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第五个年头。下埔村早已一改往日“脏乱差”面貌,蜕变成如诗如画的“网红村”,先后接待游客逾13万人次。。
在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工作中,潘静雯究竟用了什么“高招”?近日,南方农村报记者来到下埔村,揭秘这位女村支书的十二时辰。
太阳刚刚露脸,潘静雯在晨光熹微中醒来,简单洗漱一番,便起身前往下埔村党群服务中心,沿路在熟悉的早餐档买了热腾腾的豆沙包。
此刻的下埔村,农田、果林都笼罩在一层薄雾里,安详静谧。远处传来几声清脆的鸡鸣,勤劳早起的人们忙碌在田间地头。
潘静雯来到党群服务中心,干部们也陆续从四面八方赶来。简单开了个晨会,整理完当天工作思路,一天的工作便正式开始。
这个时间段也是群众办事的高峰期,因为再晚一些,村干部就外出办公了。“村里做工作要一碗水端平,讲求方式方法。”面对群众提出的种种诉求,潘静雯都会耐心解答。
处理完清晨事务,潘静雯便带着村干部开始巡山、巡河、跟进“三清三拆”进度。
拆除危旧房、废弃猪牛栏及露天厕所茅房、清除建筑废料与杂草……要做通村民的思想工作,往往需要挨家挨户上门劝说。
潘静雯坦言,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也遇过不少困难。有时遇到坚决不配合的村民,即使是砍两棵树,都可能产生很大情绪。“危房关系到村民的安全问题,该拆的一定要拆,即使他们不理解,我们也要对大家负责,这个不能妥协!”
“我洗把脸,外面很晒,脸上油很多。”回到党群服务中心已过饭点,潘静雯身上的黑色上衣因汗水的蒸发留下一道道白色盐渍。她从口袋掏出一张吸油纸,拭去脸上的油光,把被汗水黏在脖子上的几缕发丝理好,并换上一件干净的白色衬衣。
“铃铃铃……”一通电话打来,下午三点将迎来一个调研团到村里参观学习。在这之前还有一宗民事纠纷要处理,时间紧迫,午餐只好靠泡面解决。“泡面、麦片、辣椒酱是我们村干部必备的,有时忙起来真没时间吃饭。”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不是很好吗?”这是一场因外墙装修引发的矛盾纠纷,经过潘静雯和村干部的耐心劝解,当事双方达成和解。
回到办公室,潘静雯拿出抽屉里的《来信来访、纠纷排查登记簿》,认真记下纠纷处理情况,“做到对每一宗调解案件都造册登记”。
“我们也可以认租这些稻田吗?”这天来参观学习的调研团是韶关团市委,调研团成员对杨杨农场颇感兴趣。
“可以的,就像QQ农场一样,大家都可以成为‘地主’。”潘静雯笑着说。
来到奇异果基地,漫山遍野的果林枝叶婆娑,地上放了一筐筐奇异果。“大家尝尝这些果子,进口的,非常甜,吃过的都会回头找我买。”潘静雯热情地向调研团队推荐试吃奇异果,这已经是当季最后一批成果。
调研团队离开时已是傍晚六点,远处的山林笼罩在夕阳黄色的光晕中,潘静雯走在回村委的路上,一位村民热情邀请她吃餐便饭,“阿雯,我们家煮了饭,一起吃吧。”她也不拘谨,进到村民家里,和他们聊天、拉家常。
“我坚信了解村情民情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以我每天就登门串户,跟村民零距离的接触,面对面的沟通。”五年的努力,换来了村民的信任和情谊。
天黑了,村子里的路灯亮了起来。潘静雯来到离党建文化广场不远的巾帼驿站,宽敞的房间里装上了暖黄色的灯光,播放着悦耳的音乐,已经有七八个妇女在驿站里,聊天、跳舞。
村干部叶最新指着墙上的一张张合照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在潘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村的妇女也纷纷行动起来,为建设下埔村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欢快的音乐响起,潘静雯和村民们一起扭起了腰肢,挽起了手花。
夜深人静,路上没有行人,村委会大楼还亮着灯。和妇女们聊完天后,潘静雯回到办公室,处理完当天的剩余工作,时间已经接近十点。
潘静雯的声音有些沙哑。“回村子这几年,我的嗓门变大了,以前我讲话很细的。还有就是晒黑了,以前我很白的。”潘静雯笑言。尽管如此,她认为一切都是值得的。
回到宿舍,洗去一身的尘土,抛掉一天的劳累。
潘静雯总算可以静下心来总结一天的工作得失了。谁家的危房清拆还需要找突破口,台风刮下的竹子需要组织人力去清理……形成文字,写下感悟。
临睡前,她看了眼手机里保存的儿子和丈夫的照片。
“我已经很久没有过星期天了,作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我很愧疚。”想到这些,潘静雯有些难过。“可既然选择了这条路,不管前面的路有多么艰难,我都会坚持走下去”。
夜深了,潘静雯入睡了,准备迎接新一天的到来。窗外万籁俱寂,灯光星星点点。
这个时候,就留下手机在工作了。这部跟随潘静雯多年的旧款智能手机,屏幕已经破裂,但依旧坚持24小时为村民而开。
潘静雯至今仍记得,她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凌晨接到电话,急匆匆赶到医院调解一起打架纠纷。“幸好当时及时接到电话,帮助村民化解了矛盾。”
“谁家有困难,有矛盾纠纷,只要他们给电话,我都会第一时间了解到。”对于不关机这件事,潘静雯已变成了习惯。
更多详情请戳→粤北“负债村”变身“网红村”,80后女支书乡村振兴有高招←
【记者】陈薇 见习记者 袁瀚 实习生 华婷
【视频】吴秒衡 实习生 李家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