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里村在庵埠镇北部,镇政府驻其境内。东至西南靠潮汕公路、刘陇公路,西至北临溪,面积0.5平方千米,相邻的自然村有外文、凤歧、开濠、茂龙、林厝、刘陇以及彩塘镇华美、东凤镇仙桥。
宋庆元五年(1199),杨氏先祖杨迪由自福建莆田迁此创西陇乡。文里是多个姓氏聚落的大村,西陇便是其发祥地。据《庵埠杨氏族谱》等资料记载,较早入居西陇的为杨姓,但据民间相传,更早来居的是柯姓、潘姓。但只形成聚落,没有形成村落。
今文里之地继续经历了沧桑之变,在发展中陆续出现了新的村落和聚落。继西陇之后的村落便是溪头,这个村发展为郑、蔡、方、鄞、李五姓的五个聚落,后三姓的后代在今开濠村内。据清代雍正八年(1730)的《龙溪都图》,今文里地界开始出现东沟、陇下等聚落。东沟的位置在西陇之旁,包括庄姓和谢姓;陇下(后改称龙厦)在西陇下方,发展为龙厦陈、龙厦杨、龙厦李、龙厦许等四个聚落(见光绪二年(1876)的《修堤碑记》)。清代的一些族谱资料还显示村内“路头”的原写法“鹭头”,说明此处那时还滨海,是白鹭栖止之处。
光绪二十四年(1898)卢蔚猷的《海阳县志》出现“文里”村名,并注明包括内关、西陇、沙池、大小石鼓、三万仓。与文里并列的村名还有东郊、开濠(即溪头)、西畴尾(俗名狮头尾)。那时的文里村境域已包括康熙二十三年建制的马陇仔村(内关、大石鼓、三万村三地),也就是后来的外文村,但西畴尾、东郊、溪头却自成村。
相传明正德年间,村人杨琠、杨玮兄弟同中进士而取名文里。
该村原多水域,皆沧海遗迹。地面溪涧沟池织成水网,较大的溪称崎沟。这些水域利航利灌。
“北宋宣和三年(1121),割海阳县的永宁、崇义全乡和延德乡的龙溪、蓬洲、鳄浦、炆江4都,共12都置揭阳县(《潮州市志》)”,西陇随归揭阳;南宋绍兴二年(1132),潮阳、揭阳并入海阳县,西陇又归海阳;绍兴八年(1138)又恢复揭阳、潮阳二县,西陇村随龙溪又属揭阳;南宋淳祐间曾降都为保,如龙溪保,西陇属之。元初没有都的建制,只有保。明嘉靖《潮州府志》载:揭阳县延德乡龙溪都辖十七村,其中直接关乎今文里的两个村是西陇寨和溪头。“西陇寨”首现“寨”字,也是全都唯一称寨的一个村。嘉靖四十二年(1563),龙溪都割回海阳县,时人称“割龙归海”,西陇寨和溪头自然随归。据清顺治十八年《潮州府志》,海阳县龙溪都仍辖十七村。
据康熙《潮州府志》,海阳县延德乡龙溪都辖十八村,其中又有西陇寨和溪头。雍正《海阳县志》,龙溪都村落照录林志,但张志的“龙溪都图”却有不同标示,新出现属于今文里的东沟和陇下两个地名。查东沟的村民聚落除谢姓之外,还有庄姓;据乾隆《潮州府志》,龙溪都统十八村,其中的西陇和溪头二村,仍属今文里;据光绪二年(1876)的《修堤碑记》,当时以姓氏聚落名称公布的修堤任务,关乎今文里的记载有:“西陇杨分得堤二十丈、沙池杨分得堤二十丈、东郊庄分得堤二十丈、龙厦陈分得堤十五丈、开濠蔡分得堤十二丈、路头蔡分得堤十二丈,开濠郑分得堤十五丈、龙厦杨分许姓堤十丈、龙厦李分堤三丈、石鼓仔杨分堤一十五丈、西畴尾陈分堤一十五丈、东郊谢分得堤二十五丈。龙厦许除割十丈与杨姓后,该得堤五丈。”从以上记载可见光绪二年之前,“文里”的名称还未出现,但东沟改为东郊。据光绪《海阳县志》,龙溪都大小二十九村,名列第二是文里,而且注明包括内关、西陇、沙池、大小石鼓、三万仓。这是文里村名第一次出现在地方志上,但东沟划出自成一村,也是东沟首次正式列入龙溪都一个村。同时出现了西畴尾村,该村原与西陇连接。这一次,溪头改名“开濠”。光绪三十二年(1906),潮汕铁路建成,开濠村的李、方和原来鄞氏地域隔在路外,文里的村界更加分明,地域也基本稳定下来。但从此的开濠村不包括郑、蔡二姓。
民国三年(1914),海阳县改称潮安县,改都为区,并把龙溪区分为内龙溪区和外龙溪区。外龙溪区辖12村和庵埠寨,文里属之,还出现了“外文里”,自潮汕铁路建成后,原属文里村的大石鼓、三万仓、内关等地已被铁路隔开而自成外文里村;据《潮州志》,民国十九年(1930),潮安县划为八个区实行自治,内外龙溪区合为潮安县第八区,辖溪东、溪西、溪南、溪北、刘陇、龙凤、凤坑七乡,文里和外文里村属溪北乡,乡名所带的溪字均指庵江溪;据《庵埠人民公社史》,民国二十四年(1935)9月,潮安县第八区辖六乡一镇,为溪东乡、溪西乡、溪北乡、龙东乡、龙西乡和溪中镇。溪北乡仅包括文里和外文里二村,曾属文里的西畴美划入溪西乡;据《潮州志》,民国二十九年(1940),值沦陷时期,实行新县制,潮安县并八区为五区,全县分51乡8镇,第八区并入第二区,原六乡一镇不变,也没有资料显示村落归属变化。时乡实行保甲制。据《潮州志》,1945年潮安县恢复八个区的建制,设56乡7镇(一说52乡8镇),但撤去庵埠镇。时文里和外文里仍隶溪北乡;据《潮州志》,民国三十四年(1946)1月1日宣布撤区,全县分为20乡镇,原第八区分为内龙乡和外龙乡。据《庵埠志》:并龙东、龙西、溪西为内龙乡,分10保;并溪东、溪西、溪北、为外龙乡,分13保,文里和外文里隶外龙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依照潮安县军管会的决定,撤内龙乡和外龙乡,合置龙溪区,外文里和西畴美并入文里乡,当时一切权力归农会。1950年3月15日,撤销潮安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潮安县人民政府,龙溪区改为潮安县第八区,区乡均设公所办公。是年7月成立庵埠镇(乡级镇),外文里居民归之。据《庵埠人民公社史》,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第八区辖十六乡一镇,文里为十六乡之一。1955年5月28日,潮安县第八区改称庵埠区。越年2月4日,撤区并乡,全县设57个乡镇,原庵埠区并为4乡1镇,文里与薛陇、潘陇、莫陇属刘陇乡,原乡称村。至1957年1月16日再并为一乡一镇,即刘陇乡和庵埠镇,文里村仍隶刘陇乡。1958年4月,又再并为庵埠镇。1958年9月成立庵埠人民公社,实行军事化编制,设7个营,农村6个营分为14连99排291班。原文里列第6营,下分6个连,但第6连在域外,为溪头李(开濠)、外文和凤歧的联体。
1959年2月属庵埠人民公社第六生产管理区,入夏自成生产大队。1961年4月,从庵埠人民公社分出刘陇人民公社而并立。刘陇公社分为18个生产大队和1个中心农场(设于溪头李)。原文里生产大队分为文一、文二、文三,3个生产大队。此时,外文里农民划入庵埠公社,称外文生产大队;1962年12月,刘陇人民公社并归庵埠人民公社,同时取消中心农场。至此,公社辖13个生产大队和4个居民管理区,文里以“内文”名称自成生产大队;1976年庵埠人民公社重分为31个生产大队,文里复名为文里生产大队;1983年7月1日,潮安县并入潮州市,设庵埠镇,与庵埠公社并立,11月,潮州市宣布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改称区。12月8日,庵埠成立区公所和镇人民政府,大队改称乡,文里全称“潮州市庵埠区文里乡”。1987年4月撤区,总称庵埠镇,并改乡为村。1992年,潮安县恢复建制,并于4月23日挂牌办公,文里村属潮安县庵埠镇。2013年6月28日,潮安县撤县设区,至此,文里村隶潮州市潮安区庵埠镇。
主要姓氏:
杨,杨氏有三支:一为岚公系,杨岚为授姓祖杨杼第七十三世孙,世居福建将乐县。后为避乱,于南宋淳熙十年(1183),携眷经莆田县迁粤入潮,初居揭阳县北洋石桥,至庆元五年(1199)再迁同县龙溪都西陇村鸡母坞,繁衍为一祖三宗,子孙在本地主要分布于文里和外文;二为简公系,为南宋末经福建莆田的移民,开两宗,奉宋代国子监博士杨简为始祖,长房玄靖公居本村沙池,二房玄端公居乔林村;三为达夫公系,下开翠岭、明道、迪道、居洪四宗,明代前后经福建参差迁入,其中明道先创居本都东陇,后迁西陇鸡母坞。四宗共奉唐代仆射杨于陵为始祖。
郑,郑氏先祖于南宋咸淳四年(1268)经福建莆田县迁移来此,创居于溪头村。
谢,谢氏先祖谢壶山于南宋咸淳间来潮州为官,宋亡后落籍潮州,长子中正居龙溪东沟,为龙溪谢氏开基祖(据谢氏族谱)
庄,据《庄陇庄氏族谱》,南宋末,进士庄建昆在勤王失败之后,于宋端宗景炎三年(1278)避居龙溪东沟,娶杨氏女,开基东沟庄。
许,许氏于清代嘉庆前后从本都歧陇许(今凤歧)迁此。
世居民族为汉族,属潮汕民系,通用潮州方言。2015年末户籍人口8500人,其中男性4000人,女性4500人;80岁以上175人,最年长者100岁(女)。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有5000人,常年在城镇打工和生活的有2500人,实际在村5000人。有非户籍外来人口约3000人。2015末有香港同胞17人,台湾同胞23人;有华人华侨72人,主要分布于新加坡、马来西亚、老挝、法国、加拿大、越南、美国。
传统经营主要农业,种植水稻、蔬菜等;现时经营食品、印刷、包装等企业。村民主要收入来自农业、工业、商业的经营和工资收入,以及集体经济分红、房屋出租,有价证券等。特色农产品有卤味、凉果。传统节庆食品有甜粿、油炸品、豆条、荖花、豆狮等。国道324线、县道潮安大道,镇道亨利北路通过本村。1992年全村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1984年通自来水,1974年通电,1984年通电话,1994年通网络。
村有文里小学,2015年办学六级共36班,在校学生2000人,有教职工88人;文里幼儿园在学幼儿100人,教职工10人。另有私立幼儿园5所。
村有全民健身广场1个、敬老活动室4个;有农家书屋1间,藏书2000余册。民间文体队伍有龙舟队4支、潮州大锣鼓队2支、舞狮队1支、舞龙队1支、鲤鱼舞队1支、麒麟舞队1支、民乐传承班1个。此外开办 “极光”篮球俱乐部、“元朝”乒乓球馆。
现存宗祠10座。长房杨公祠(愉斋堂),在文东路,三进二火巷带从厝建筑,有后包,占地面积860平方米。初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几经修葺,后二次重修为1946年和1997年。据考,祠地原为本房六世祖评事公杨良府第,乾隆间谋求营建长房祠,适府第闲置,遂由杨良后人乐捐为建祠基地。为纪念这位祖先,宗祠以其书斋名“愉斋”为堂号。
杨氏家庙(奉先堂),在砂池沟墘,为杨氏玄靖公宗祠。原址在仙溪,建于明初,后遭倭寇毁坏,清代迁现址重建。家庙北向,为二进二火巷建筑。祠前筑麒麟照壁。祠占地面积1700平方米,几经修葺,2003年又重修。
杨氏家庙(绍德堂),在路头(原称鹭头),为杨氏达夫公宗祠。初建于乾隆间,西北向,为二进二火巷建筑。
闲云杨公宗祠(二房永思堂),兴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竣工于康熙五十四年,为二进一拜亭二火巷带从厝建筑。祠前沿大埕筑围墙,开龙虎门。乾隆五十二年(1787)曾拆去祠前围墙,至嘉庆二年(1797)恢复,重现正面的麒麟照壁。历次重修有1923年和2003年,祠占地面积1176平方米。
季房杨公祠(永思堂),在文东路,建于明末清初,2004年重建,为三进二火巷建筑,祠堂占地面积656平方米。
潮汕谢氏大宗祠,前身为龙溪都谢氏宗祠,初建于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祠开单门,前立单间牌坊,坊额“崧岳贻燕”,旁署“龙飞崇祯壬午岁建”。宗祠门额“谢氏宗祠”,旁署“陈子壮书”,字体与坊额一样。陈子壮,南海人,字集生,万历进士,授编修,崇祯晋礼部右侍郎。南明永历时授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领兵收复广州,兵败被执,不屈惨死。初建的谢氏宗祠门联为“东山门第,宝树家风。”宗祠于20世纪九十年代改建,为三进二火巷带从厝和后包建筑,前部为钢筋水泥结构。祠前有大埕和花园,整座建筑占地3800平方米。 后又改建成潮汕谢氏大宗祠。
庄氏家庙(衍庆堂),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为两进两火巷带从厝建筑,占地面积611平方米,建筑面积290平方米。祠前开长方形池,约1500平方米。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二日举行祭祖活动。
蔡氏宗祠,在溪头蔡,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2002年重修,宗祠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建筑面积292平方米,为两进双火巷建筑。
郑氏宗祠(永昌堂),在溪头,始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门联“滎阳家声远,通德世泽长”。现作宗祠使用。
陈氏家庙(永思堂),据家庙门额背面碑刻,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历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1921年、1948年多次重修,仍作宗祠使用。
其他传统建筑有大崎桥,据《海阳县志》:“大崎桥在西陇乡北门前,明御史杨琠建”,初为“沉水桥”,石梁结构。
本村修有谢氏族谱。1999年,村订立乡规民约。
村民信仰“龙尾爷”,每年农历二月十二日祭祀。历史上信仰三山国王,立“六社宫”崇祀。
文物遗迹:
谢氏宣教祖墓,在梅林湖北岸桑浦山麓,为南宋宣教郎谢凤衣冠冢, 2004年重修,2006年被列入“潮安县文物保护单位”。
杨氏博祖家族墓,在横山,为宋元小墓葬群,潮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西陇寨遗迹,始建于明嘉靖间,落成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之前,为防倭寇而建,今只存残墙六幅。
东沟庄寨遗址,始建于明嘉靖晚期,紧邻西陇寨,为防倭而建,今存寨墙一幅。
杨迪由墓,南宋墓葬,在西畴美,历明清重修。
技艺有:
潮安文里英歌舞,2015年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省级传承人杨泳龙,市级传承人谢承华、杨应锋,区级传承人谢承鹏、杨时灿。
文里醒狮舞,2013年被列入“潮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区级传承人杨树秋。
主要历史事件:明隆庆二年(1568)正月十三日,海寇林道乾破东沟寨,劫富户庄蒞,杀其仆陈添桂。清顺治七年(1950),郑成功破龙溪诸乡,相传为东沟庄、沙池鄞、许陇庄,前二村属今文里。咸丰五年(1855)八月二十八日(阳历10月8日),吴忠恕反清武装余部黄学胜、杨云南,聚千人攻袭庵埠,为乡人击败,黄、杨为官军擒获处死。杨云南为该村人,被吴封为护南将军。1939年6月21日,日本侵略军攻陷庵埠,遭屠杀群众达百余人。22日深夜,国民党保安团二个连潜入文里溪头郑,袭击日军驻溪头李的澄庵警备司令部。日军追出,国军从仰辰门撤离。翌日,日军进入文里搜查,从溪头郑“大夫第”内抓去13名青年,押到仰辰门内的大水沟旁刺杀。当场杀死9人,郑别人、杨红痣、郑兆兰、郑绵皋等4人只受不同程度刺伤侥幸活下来,其中伤势最重的郑绵皋活到96岁(1922-2017)。仰辰门血案同日,另一股日军在陈厝祠前抓住杨广好等4人,投手榴弹致二死二重伤,又在花头铺抓走杨启河、杨再宏等11人,押到溪头李刺死抛池。1939年庵埠沦陷之后,日军在此开设四个慰安所,其中二个在文里溪头郑,称东村和西村。1941年10月22日夜,伪乡长杨书漆与老婆吵闹失枪,翌晨澄庵警备司令部以敌情包围文里乡,并强迫全部乡民集合到火车头广场追查,折腾了整天,最后才由甲长杨凤阳说动日军放人,解了围。
主要人物:
谢壶山,原名谢升一,南宋福建莆田涵江人,因莆田有壶公山,故自号壶山。娶宋理帝三皇叔之女赵郡主为妻,人称“郡马爷”。他投身军旅,转战四川、淮北,屡立功勋。淳佑年间皇封总管,偕夫人赵郡主,率忠勇17将入潮,统辖惠、潮、梅三州,封“勇谢十七将”。宋度宗赐谢壶山“金书铁券”,亦即民间所传的“免死金牌”。谢壶山偕赵郡主入潮时,家于揭阳尖山(今梅岗谢坑乡),后移居龙溪都多文陇(今庵埠文里)定居创业,成为潮汕谢氏开基祖。谢壶山与赵郡主,卒后合葬于养马山鸡笼径凉伞坑,墓葬于2001年7月被列为汕头市文物保护单位。鄞仁,元代潮州路知事,乐为乡亲解厄。杨良(1362-?),明初以岁贡考选南京大理寺评事,龙溪都马陇乡民以民俗聚饮丁酒,被诬结党图谋不轨,捕63人解南京问罪。杨良按案问明委曲,力为奏清开脱,63人得以开释回家。庄典,明弘治九年(1496)进士,安福知县、淮府长史,宁王宸濠谋反,仗势欲借禄米,典不与,被宁王迫害入狱,绝食三日,正衣冠瑞坐而卒,嘉靖改元,加赠大理寺少卿,并派官员到其家中吊祭。杨琠(1464-1516),明正德三年(1508)进士,授监察御史,正德七年上疏倡筑韩江南堤,筑至南桂都而身先卒。杨玮(1466-1522),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官至贵州兵备道副使。曾奉命按察江西,一县令以蜜饯包金相赠,行数百里发现而派人送还。杨彦诚,杨玮子,字时省,明嘉靖四年(1525)举人。杨汉川,明代人,曾任阳江镇总兵。陈所献,明崇祯元年(1628)进士,授保定府推官,断案谨慎,居官俭约。杨正宇,汉川孙,明末江西赣州卫参军。杨肇端,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武举人。杨肇振,康熙三十八年(1699)武举人。杨儒经,康熙八年(1669)举人,授内阁中书舍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主持兴建杨氏家庙,康熙四十年(1701),因潮州北堤决口,应召协同地方官修堤,三年乃成。杨廷才,号诚笃,康熙四十三年(1704)岁贡,历任南雄县训导,廉州府教授。杨世铎,康熙五十年(1711)辛卯科举人。杨象园,清代历任吴川、常山县知县。杨绍垣,字廷良,号玑亭,清代以拔贡历任始兴、翁源、博罗、南海、阳江、高要等县教谕,迁崖州学正、广州府教授加三级,嗣升知县。杨开会(1799-1836),又名开拓,字绍志,号朴庵。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辛卯科举人、1935年癸巳科贡士(进士),授知县。杨仕添(1853-1910),原名元增,号泽臣,著名侨商。1869年乘帆船到新加坡。初为杂货行贩,后在山仔顶吉宁街开设“添发”号珠宝行,生意兴隆。40多岁回乡建厚德私祠,得清政府诰封中宪大夫,赏戴花翎。不久又晋正二品资政大夫,并得西太后及光绪帝御书“福寿”二字。杨乾三(1864-1919),字鼎元,著名侨商杨世隆(1838-1911)长子,民国元年任中国同盟会庵埠分会会长,嗣为潮梅镇守使刘志陆顾问,后获黎元洪大总称“督率有方”匾额褒奖。杨缵文(1881-1967),原名诗籍,新加坡著名侨领。1898年到新加坡,承父业“玉成”号布庄。1908年又创“永成”号土产店、“成美”号黄金首饰店。为人热心公益,多次为国家发动并带头捐献巨款赈灾。1905年与陈云秋、廖正兴、蔡子庸等发起创办“潮州公立端蒙学堂”,连任该校总理及董事长达14届。1906年发起成立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连任该会议员及董事。1918年潮汕大地震,与廖正兴等倡组“潮安七都堤防局”,任主任,共募新加坡币40余万元。1919年与陈嘉庚等倡办“南洋华侨中学”,连任校董及主席多届。1926年与廖正兴等募筹新加坡币9万元,于汕头创建孔庙并附设时中中学。1955年,新加坡创办南洋中学,出资资助并连任该校理事。曾任义安女校董事长、新加坡华校董教联合会主席。在家乡创设达道小学、绍鳣小学。黎元洪曾授予六等嘉禾章,1938年南京政府聘之为侨务委员顾问,新加坡政府聘之为华人参事局议员。1950年荣膺英皇乔治六世SCH荣誉奖状及奖章。1964年膺获新加坡元首颁赐的公共服务星章。谢肇(1892—1995),北京育才学校校长,胡宋南犯陕甘宁时,带领延安保育院孩子翻山越岭过黄河,无一伤亡,这群孩子有李铁映、任绍祖等。陈素(1893-1981),字予龄,号无那、慎五。18岁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参加学生军光复潮汕。先后主编《大风》《民苏》《汕头星报》《香江晨报》。后任普宁县长、饶平县长、湖北喜鱼县长。抗战胜利后被选择为国民党立法委员。杨书典(1893-1969),新加坡侨领。1908年赴新加坡接管祖业“隆发”布行,后成为新加坡18大世商之一,荣获英国政府的金星勋章。1912年任新加坡余娱儒乐社名誉社长。1918年任新加坡中华商会总会董事、端蒙学校校董会董事。杨元忠(1908-2004),国民党海军将领。1932年任“海圻”巡洋舰少尉航海员。1933年为青岛中校炮术教官。1935年任“镇海”练习舰上尉航海官。1936年任“永翔”炮舰少校舰长。1938年复为青岛海军军官学校炮术教官。1942年任中华民国驻美国大使馆中校海军副武官,后回国任海军军官学校上校教育长。1948年任海军第四军区少将司令。1958年任台湾“国防部”人事助理参谋次长。谢永(1917-1998),女,原名陈玮,又名陈祥梅,新加坡归侨。194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任国家教育部学校教育司处长。1980年晋卫生部正司级。杨樾(1918—2012),广东省人大常委,省社科院《学术研究》主编,在庵埠设立杨文钦、杨秀伦奖学基金。杨训才(1922-2005),原汕头市农科委处长。杨秀哲(1924-2015),原潮州市财政局局长。杨文昌(1925—?),1949年参加解放军,后为志愿军202师605团战士,1950年在朝鲜战场失踪,1962年7月9日追认为烈士。杨秀伟(1933-2016),1956年3月任《中国青年报》驻广东记者。1982年任《中国水利电力报》副社长兼总编辑。1991年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1992年10月获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水利》主编、《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利卷《总论》副主编。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副主席兼水文化研究会会长。高级编辑职称,正司局级职务。杨启鸿(1934-1987),画家、副教授。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广西分会第二届理事。毕生致力于美术创作和教学,擅长铜版画、木刻画。1981年到意大利米罗等地展出铜版画作品,并参加意大利20多个城市的铜版画竞赛,荣获金杯奖。柯德刚(1941-2008),政协江西莲花县委员会副主席,正处级,副主任医师。
村落荣誉:2009年12月,被广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评为“广东省卫生村”。2010年7月,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评为“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2011年1月,被广东省“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协调小组评为广东省“平安家庭”创建活动先进示范村。2013年3月,被中国文化部乡办传统文化保护部评为“全国传统语文先进模范村”“全国传统文化优秀示范基地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