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胡须鸡助推村经济!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扎根东源三洞村

南方+

“东源县黄村镇三洞村的贫困户,如今都是村养鸡场的‘股东’了”,养鸡场的分红逐年递增,让贫困户更坚定了脱贫的信心、发展的决心。

三洞村养殖产业发展向好,离不开优质鸡苗与高效养殖技术的“加持”。冯作舒是广东省农科院动物科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作为广东省科技特派员,他常年驻扎三洞村,利用所学知识,培育出高成活率、高品质的“双高”胡须鸡,并打开了销售市场,助推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目前,胡须鸡已成为当地贫困户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之一,近几年总产值达200余万元,每年纯利达30余万元。

据了解,三洞村是省定贫困村,位于东源县东北部,农业基础设施较差,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广东省科技厅的帮扶下,扶贫工作队投入35万元,建成了1600多平方米的标准养鸡场,采用“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帮扶模式,帮助村民脱贫致富。2017年,冯作舒以广东省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来到三洞村,为当地农户提供科技服务。

“每次购进新鸡苗时,他就住在村里全程给予养殖技术指导,每年驻村达4个月以上,为当地农户提供科技服务。”三洞村驻村第一书记许志农说,冯作舒对工作认真负责,非常敬业,每天都要骑摩托车走山路到养鸡场好几趟,亲自喂养小鸡,仔细观察记录其生长状况,并带着农户,对厂房进行清扫、消毒等,手把手地教学,风雨无阻,以确保贫困户能学以致用,提升其科技致富能力和水平,让他们在发展养殖业时无后顾之忧。

“我用10年时间,教你们做到人们想要的那个样子。”8月15日,冯作舒在微信里发出一则配有胡须鸡图片的朋友圈。这背后,离不开冯作舒在试验推广技术时的无数次尝试。冯作舒说,科技特派员要扮演科技“保姆”角色,做好服务工作。据介绍,三洞村的胡须鸡全部是用玉米、米糠、黑水虻干虫等天然饲料喂养,并由他亲自根据鸡苗不同时期的天龄进行配比。“这样‘吃’出来的鸡,生病少,还不用打针。”冯作舒说,鸡苗在60天后就不需要用抗生素,能够自然生长,长到180天以上便能出栏销售。

冯作舒的另一个创新之举是用中药给鸡“养生”,在小鸡长到70天、85天、100天时,喂食黄连、板蓝根等中草药,进行纯中药保健,让小鸡体内无药物残留,通过各类技术手段,剔除患病因素,保障成品鸡安全出栏。据了解,对比普通养殖场92%的鸡苗成活率,三洞村的胡须鸡成活率达95%。高品质的商品鸡自然不缺市场,该村饲养的胡须鸡销往广州等地,周边的村民也会慕名前来购买。

【来源】河源日报


编辑 樊静东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