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新,有两座外形极其相似的古塔,分立在北江河上下游的岸边,一百多年间,伴着潺潺流水,相望无言。
许多清新人在祖辈的口耳相传中知道了它们的故事——鳌头塔与政江塔。
· 鳌头塔 ·
位于清新回澜飞水口西岸的鳌头塔(俗称飞水塔),始建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塔高29.7米,共九层,为八面楼阁式,每面宽3.4米,建筑面积55.8平方米。砖砌,五平列狗牙砖出檐,下塑花纹,第二层刻有“高占鳌头”四字。
相传,滨江河口与北江交汇处,有一条凶恶的鳌鱼经常吞噬过往船只,严重影响了清远城和滨江人民的生计。
图片来源:邓辉粦
于是,地方乡绅集资在西岸建造了一座塔,以镇住鳌头,令它动弹不得,故称为“鳌头塔”。
鳌鱼,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动物。相传在远古时代,金、银色的鲤鱼想跳过龙门,然后飞入云端升天化为龙,但它们偷吞了海里的龙珠,只能变成龙头鱼身,称之谓鳌鱼。
鳌头塔建成后,清远学子连登会榜,一时传为佳话。邑人皆称此塔钟灵毓秀、灵光四溢。自此以后,鳌头塔遂成为清远学子们心中的“圣地”,赴考之前必来拈香跪拜,祈祷许愿,祈求不负众望,一路凯歌高奏,中举人,继而进士及第。更希望应验那句箴言:“登鳌头塔——独占鳌头”。
鳌头塔成为清远地标后,塔下便成了风水宝地。气势恢宏的鳌塔寺建了起来,寺内的准提阁金碧辉煌,寺南的回清阁清幽雅致,每天吸引着众多香客和游客,每年的春日庙会,鳌头塔下总是热闹非凡,文人骚客,市井百姓,翩翩而至,莺歌燕舞。
螯头塔下渔舟晚归,疍家文化在北江延续至今。清远日报记者 吴明 航拍
同治元年(1862年),清远知县出榜重新评定清远新的“名胜八景”,文人墨客踊跃参与。经过评选,清远地域标志鳌头塔以“鳌塔晴烟”荣登榜首。
现在是否还有考生赴考前来拜一拜的习俗?了解的市民可以在留言区告诉大家哦~
· 政江塔 ·
山塘人一定对政江塔最熟悉不过了,政江塔位于山塘镇政江村的飞水塔西面相距4公里的北江、政江交界处。
塔高35.1米,首层边长3.5米,墙厚2.6米,每面宽3.5米,建筑面积为59平方米,比鳌头塔略大一些,每层以菱角牙砖和挑檐砖相间叠涩出檐,为八角九层楼阁式砖塔。
各层辟拱形真门2个,余为拱形假门,角柱、门框、窗框、檐砖均涂成朱红色,充满了清代时期的新建筑形象。
铁铸塔刹由覆盆和九层相轮、葫芦等组成,第二层门额石匾上刻有“中流砥柱”四字。
清远县知县何福海认为清远前朝科甲兴盛,然本朝以来文才科第稍逊,皆因世运不同,风水有缺,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倡建政江塔,使之与距此八九里外的鳌头塔相对峙,并在对岸立文阁以控中道。
不过还有另一个更具传奇色彩的说法:人们说在鳌头塔下游八、九里的地方,即秦皇河与北江交汇处附近,有鳌尾经常摆动,击沉多艘船只。于是,地方乡绅又集资建造了"政塔"。"政"与"镇"是谐音,"政江"即"镇江"也。
光绪十八年(1892年)时任知县何福海为了保护政江塔,从外地迁入十多户村民,组织保甲,日出耕作,入夜巡查。
凑巧当年辛卯科清远竟然文武并捷,两年后癸巳(1893年)恩科文又捷,十三年后科举制最末一科(甲辰科)还出了榜眼朱汝珍。
这里逐渐渐形成了村落,如今已是人丁兴旺的政江村委会建制了,关于古塔和村庄,上了年纪的老人有讲不完的故事。
政江塔1962年被清远县(现清新区)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清新县(现清新区)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清新区山塘镇政江村胜利大道附近
路线:354省道(往三坑、四会方向)- 胜利大道(往聚宝生态园方向)- 政江塔(或直接导航“政江塔”即可)
后来,清远建文塔之风渐兴,陆续在回属大埔岗村(今太平大楼)、关前墟(旧横石境内)、下岳村(今江口)、洲心七星岗、珠坑鱼矶庙上、龙颈水东村文笔岭、山塘马安鲤鱼捷大岗头、三坑雅文文笔岗等地建有文笔塔,成为当时清远境内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1962年,鳌头塔与政江塔被清远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清新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登高远眺,滔滔北江,巍巍古塔,构成了壮丽的画面。
如今,历史的风烟已逝,多少风流人物,已随滚滚江水远去,但不要忘记,在高楼林立的繁华都市之外,仍有政江塔和鳌头塔默默镇守在江边,诉说着清远的过去,见证着清远发展的历史。
综合整理自网络,部分图片来源见水印
编辑丨小小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