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炎夏亲水以图一快,却总有各种疏漏导致悲剧发生。这个暑假,各地陆续有未成年人溺水事件发生。今年8月7日,河南信阳6名儿童摘菱角时溺亡,最小的仅5岁,引发社会关注。
暑期未成年人溺水主要发生在哪些地点?都是因为什么原因溺水?南都记者以关键词抓取的形式,抓取了近五年暑假期间媒体报道的未成年人溺亡事件共143例,涉及222人。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案例进行数据分析,以总结相关特征,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
数据分析发现,143例未成年人暑期溺亡事故中,多半发生在农村,不少溺亡者是留守儿童。此外,这些案例中,有至少1成是野泳时发生。
—————— 事发地点分析 ——————
溺亡在江河湖泊多,泳池也不少
例:水电站拉闸,四女童河坝戏水被卷走
在南都记者梳理的溺水事发地点前五名中,江河占首位,湖泊水库次之,再次为泳池,池塘和海滩排在第四和第五。
江河看似平静,水下情况却很复杂,未成年人在江河里戏水野游极容易发生意外,溺水地点中江河的频率最高,可以想见。
湖泊水库成为溺水高发地的第二名,因其深水区“深不可测”,也因水坝放水迅猛。2017年7月,在浙江杭州甘岭水库,一名17岁男孩野泳时滑进最深有二十多米的深水区溺水身亡;2015年7月,四名女孩在广东河源市一河坝中央戏水时正逢上游水电站拉闸发电,被湍急的河水卷走,一人被救起,溺亡的三人分别只有5岁、7岁和11岁。
由于家长、教练或救生员的一时没注意,无波无澜的泳池也成为高频溺亡地。2017年5月,山东一家游泳馆里,一3岁男童因泳圈在身上而倒立时无法翻身,期间家长和泳馆工作人员均未发现,孩子溺亡。
即便只是在塘边戏水玩耍,稍有不慎也有坠入塘中的风险。去年7月,安徽一名15岁男孩在塘边钓鱼时,为了捞掉入水中的渔网,坠入塘中溺亡。
海滩有离岸流和暗沟潜伏在角落,而在非正规浴场里,水域情况则更为复杂。去年8月,北京一对双胞胎在海滩失踪溺亡的新闻引起广泛关注,原本在沙滩上挖沙子的女儿在母亲发朋友圈的空档失踪,最后被确认为溺亡。
—————— 随行人员分析 ——————
不少家长人在,心不在
例:家长只顾玩手机,孩子泳池溺亡
针对溺水事发时有无随行成年人,南都记者统计发现,已明确事发时无成年人随行的有108人,占比49%;明确有成年人随行的有64人,占比接近三分之一。
无成年人随行,孩子下水本就危险,但有些家长即便人在,心也不在。去年8月,在福建一家婴儿游泳馆里,1岁女孩溺水,一旁的哥哥三次拽母亲衣角,母亲却专注于看手机而导致女儿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家长未及时发现孩子溺水的报道屡见不鲜,或是觉得自己离开一会儿没事,或是因孩子身上有泳圈等救生物品而放松警惕,家长怀着侥幸心理,已经为悲剧埋下种子。
—————— 城市农村分析 ——————
溺亡案例多数发生在农村
例:六名留守儿童摘菱角池塘溺亡
南都记者统计时还发现,溺亡未成年人中,来自农村的较多,至少有121人,其中不少还是留守儿童。
农村多水域,村民对孩子的看管也相对宽松。如果没有设置围栏之类的障碍,也没有大人阻止,未成年人很容易进入这些危险水域,导致溺亡发生。
今年8月,河南信阳李桥村的六名儿童在池塘中摘菱角时不慎溺亡,这六名儿童均为留守儿童。
—————— 野泳分析 ——————
野泳溺亡人数至少占1成
例:13岁男孩被旋涡困住溺亡
在溺水的222名未成年人中,有29人明确是野泳溺亡,占比13%。因为报道里更多以在野外水域“戏水”来概括遇难者的情况,实际的野泳溺亡的频率可能远高于目前的数字。
去年7月,有家长带着孩子去河北一水库大坝游玩,尽管13岁的女儿当时使用了泳圈,家长一会儿没注意,再回头时就只看到了飘在水面上的泳圈;今年7月,三名男孩到山东金堤河游泳,其中一名13岁的男孩被旋涡困住,不幸溺亡。
野外水域充满不确定因素,无论有无成年人陪同,野泳都无异于在危险边缘游戏。
要培养孩子玩乐不忘思危的意识
暑期溺亡案例中,不少为孩子私自在野外水域戏水,或者家长、救生员一时疏忽孩子在水里的情况。对孩子的陪伴不能只是人在,还要心在,“时时在”。教育部每临暑期都会通知各地部署防范学生溺水工作,今年《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9年度学生溺水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十一项必须”,其中多次强调学校和家长的联动配合。学校平时勤叮嘱,暑期陪伴孩子的还是家长,家长要培养孩子玩乐不忘思危的意识,陪伴孩子亲水时更不要心存侥幸,才能避免溺亡悲剧的发生。
采写:实习生 邓安晴 南都记者 刘兰兰
数据抓取:占华平
编辑:刘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