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初霁,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大亨村的棠下白眉拳总会前武旗飘扬,十几名学生身着练武服,系上红腰带,组成方阵练习棠下白眉拳。
拳影舞动,锣鼓锵锵,村民们闻声而来,聚在习武方阵周围,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这十几位学生的师傅正是江门棠下白眉拳第七代传承人胡海英。
2019年,棠下镇政府将篮球场旁的旧粮仓提供给胡海英建成棠下白眉拳总会,会馆成为棠下白眉拳传承和发展最好的平台。
缘起
耳濡目染跟随父亲学习拳法
胡海英的父亲胡沛祖籍棠下镇大亨村。据胡海英介绍,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七省拳王、白眉派宗师张礼泉的积极传播下,白眉拳术在岭南一带逐步流传开来。后张礼泉传夏汉雄,夏汉雄传胡沛。胡沛因勤学不辍、品端守礼得到张、夏的倾囊相授,并对白眉拳进行整合、简化,使拳术更加简单易学,实用性更高。1950年胡沛回乡务农,将改进后的白眉拳带回棠下,在乡里传授拳术。
胡海英从小就看父亲打拳,耳濡目染,对棠下白眉拳十分熟悉。从9岁开始,胡海英每晚都会练习2小时的拳法,并常常跟随胡沛到外授徒、去棠下圩里表演采青和拳法。
胡海英介绍,棠下白眉拳属南拳类,内外兼修,注重实战与强身健体,白眉拳的桩势是含胸拔背,双目炯炯明,沉肘落膊,肘不过胁,两手护胸,身形“吞、吐、沉、浮”。手法讲究“鞭、割、挽、揪、弹、掌、顶、冲”。主要拳法有:直步、铁环、石狮、三门、四门、五行、六合、地煞、九步推、十八摩、三连等;器械有:单刀、双刀、梅花枪、双头枪、九子连环刀、蔡阳刀、双头棍、大耙、七星大阵棍、回环双钩等。
面对来访者,胡海英展示了白眉拳特有的奉礼拳——右手成掌在上,左手握拳在下,左敬文,右敬武,中间敬师傅,意为“问候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妹”。此手势亦成为白眉拳的标志。
现在,胡海英白天是商务车和的士司机,晚上是教习武的师傅。一有假期,只要不下雨,他就仍坚持每晚练习武术和醒狮。47年来不断的练习让胡海英打下深厚的拳法基础。“棠下白眉拳最难的是铁环拳,每个铁环有2斤多的重量,一只手要套5个,两只手一共要承载20多斤。”胡海英介绍,“练习铁环拳的诀窍在于出掌要迅速利落,稍有迟疑,铁环之间产生碰撞会夹到皮肉。这对人的体格和功夫要求很高,现在江门很少有人能掌握真正的铁环拳。”
传承
子承父业义务教习武
“当初我在传承上遇到了一些困难,差点坚持不下去。”胡海英坦言,一是棠下白眉拳的招式复杂,学生们觉得难度太大,望而却步,学的人越来越少;二是资金问题,2007年胡海英以及胡沛的其他弟子筹集资金建立了“胡沛体育会”,希望通过授徒来发扬棠下白眉拳,但由于资金不足,现已没再续租原场地。
转机发生在棠下白眉拳入选“蓬江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一方面,政府对棠下白眉拳的支持力度增大,经常邀请胡海英等棠下白眉拳的弟子们参加武术类交流比赛。另一方面,棠下镇提供了大亨村篮球场旁的一个粮仓给胡海英作为棠下白眉拳总会馆的场地。每天晚上,棠下白眉拳的弟子们都在总会馆的门前空地上习武,会馆成了棠下白眉拳传承和发展最好的平台。
由于宣传力度加大,棠下白眉拳弟子们经常到各地表演和义演,增加了对外展示和交流的机会,许多家长和学生看到,纷纷来请教学习。据了解,学生们上学时每周五、周六晚来棠下白眉拳总会馆练习,放假则练习频率增加至每天晚上。“我凌晨2点就要起床工作,但还是坚持送孩子来练习拳法,晚上10点再接他回去。”一位学生家长说。
胡海英基本上是义务教习武,只要学生想学,他都会教。“学生们来学习拳法,家长的支持很重要。大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们能通过练习棠下白眉拳来强身健体。”胡海英说道,他在8年前开始授徒,现如今他与父亲教过的学生加起来超过千名。
如今,棠下白眉拳已吸引不少粉丝。总会馆前,棠下白眉拳的师徒们正给村民展示拳法,一个牙牙学语的孩童在人群中玩耍,有模有样地学起了出拳套路。
【撰文】周柳妤 戴惠甜
【图片】黄绍侦 周柳妤
【视频剪辑】周柳妤
【视频拍摄】黄绍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