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红的党旗在恩平市圣堂镇水塘村委会天村的村口高高飘扬。党旗下,党员们举起右手,庄严地宣读入党誓词,重温入党誓言。
1928年,中共党员冯燊在这里建立了恩平市第一个党支部——天村党支部。现在,这里被打造成圣堂镇的红色旅游教育基地,记录着恩平老一辈中国共产党员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故事,成为党员群众重温革命历史的好去处。
近年来,恩平市圣堂镇水塘村以党建为引领,大力整治人居环境,整合红色资源,突出党性教育主题,探索乡村振兴融合红色旅游、人文景观结合绿色生态,着力打造“红色旅游”发展模式。
党建引领
试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
“我们天村不大,邻里之间关系和谐,没有什么大矛盾。偶尔村民间出现小矛盾,我就要负责调解。”今年69岁的党员冯叠高是水塘村卫生站唯一的乡村医生,在村里有较高的声望,村民发生口角,他都能做好疏导工作,“我们党员就要做好带头作用,协助村民开展日常工作。”
今年以来,圣堂镇在天村试点推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提升村党支部的引领力,充分发挥党员的作用。现在,天村有20名无职党员,分别担任村情民意报告员、文明新风引导员、党的政策宣传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环境卫生协管员、扶贫帮困服务员的6大岗位。
通过党组织亮工作清单、亮任期目标、晒责任田,骨干党员亮身份、亮承诺、晒责任岗的方式,无职党员们主动认领公共卫生、民生工程、河长制、防火防汛、矛盾纠纷调解等具体实事。
“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打开了乡村振兴工作的新局面。通过抓党建,凝聚党心、群心,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党群力量能扭成一股绳,有力往一处使。”水塘村党支部书记冯伙强认为。据介绍,通过数月的试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计划年内在全镇12个村居推行。
近年来,水塘村党支部通过“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治,成果共享”的理念,积极探索出“四共一体”的水塘经验,即村党支部、村委会、乡贤座谈会、村民理事会组成乡村振兴网络,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广泛收集意见,共同确定本村需要解决的问题,共同研究解决方案,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工作的热情。
环境美化
村民参与共建“美丽庭院”
水塘村委会的下隔巷村,杂草丛生的环村道从砂石路变成了水泥路,从前的牛栏猪舍变成了公园,种上了绿树桃花,村居的墙画上了应景的壁画,村道两旁建好了路灯。每天晚上,周边的村民都会在村道上散步。
“现在我们就像住进了大公园一样,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每个家庭都注重环境保洁。” 下隔巷村的村民炎叔说,“现在,我们村民的幸福感得到了显著提高,还有几户村民从城里回来盖新房子,准备退休回来养老呢!”
去年以来,水塘村委会共投入资金815万元用于乡村振兴,其中,拆除栏舍、危房4750平方米。在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后,水塘村不仅聘请专职保洁人员保持村道整洁,而且实行垃圾分类制度和“美丽庭院”、“文明家庭”评比方案,建成休闲公园、绿化地、百姓舞台等公共设施。
在下隔巷村,村民们在自家庭院里种满绿植,做好“门前三包”的保洁工作,每年都会对每家每户的“美丽庭院”作评比;在天村,村民积极参与“文明家庭”评比,主动参与保洁工作。
走在村中,还能看见分类垃圾桶。现在,村民已经形成习惯,都能按照规定将相应的垃圾投入分类垃圾桶中。每天有专门的垃圾转运车到村中,及时转运各类垃圾。
“现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村民的保洁意识也提高了,乱扔垃圾的现象几乎不会发生。” 冯伙强说,“下隔巷村还专门建立了公共柴火放置点。村民有了统一堆放柴火的地方,柴火乱堆乱放的现象消失了,火灾的隐患也减少了。”
红色旅游
串联红色资源打造红色基地
从冯燊在天村创立党支部、到参加红军长征、在广东参加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后任职省总工会故事,都以漫画的形式描绘在墙上。在天村,游客们可以从村道一旁的墙上,了解天村党支部建立与发展的历史。
水塘村是恩平市有名的红色教育基地,是恩平“三老”中冯燊和禤荣的家乡。冯燊是恩平市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员,建立了恩平第一个党支部,是目前记载中唯一参加过红军长征的江门人;禤荣则是迎接白求恩到中国第一人,曾在抗日战争期间率领一批团员回到家乡恩平,在学宫中创办伤兵医院。
近年来,圣堂镇对水塘村的红色资源进行拉网式摸底,收集和挖掘中国共产党在水塘活动的历史资料和红色遗物,将影响较大、教育性较强的冯燊故居,禤荣故居、天村第一党支部旧址等3个红色教学旅游点串点成线,逐步保护开发建成红色教育基地,打造了弘扬红色文化的载体,为体现红色文化历史价值奠定了基础。
为了充分发挥红色资源,水塘村已完成了冯燊故居,禤荣故居、天村第一党支部旧址及周边环境提质整治工作。禤荣故居已由禤荣后人托管给村委会,目前正在进行改造,届时将通过历史图片、展板、文字描述、还原场景等方式,将旧居变成展厅展示禤荣的生平;冯燊故居也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还原冯燊家中的原貌,并贴上有关资料介绍冯燊的生平。
“目前,我们和卓创乡村规划设计公司合作,将水塘村整村打包规划,设置旅游路线,串联旅游景点。”冯伙强介绍。
未来,水塘村将开始景观及民宿的规划建设,做好民宿经济与红色体验活动、民俗文化及红色历史资源开发的结合文章,打造“红色精品旅游”示范点,充分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延长提升产业链、价值链,为村民创造更多的财富增长点。
【撰文】张泳渝 戴惠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