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上午,在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下称中山三院)内,一场“生死时速”正在紧急上演。
86岁的李奶奶突发剧烈胸痛,医生初步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当即拨通医院胸痛中心一键启动电话,心血管科、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CU)、导管室等迅速反应,从发病到手术疏通堵塞血管仅用约60分钟。术后,李奶奶转危为安,未出现严重后遗症。
据了解,中山三院是中山大学附属医院中首家通过省级胸痛中心验收的医院,一旦发生急性胸痛的险情,就能为患者开通一条抢救生命的绿色通道。
反应迅速!从发病到开通血管仅60分钟
7月26日,86岁的李奶奶因糖尿病入住中山三院内分泌科。谁料7月29日一早,吃过早饭的李奶奶突然觉得胸口难受、冷汗直流,不仅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呼吸也变得十分困难。
9时15分,内分泌科管床医生朱强闻讯赶来,发现李奶奶的胸痛症状十分典型。由于李奶奶年纪较大,危险因素较多,5分钟后,朱强就在床边为她完成了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李奶奶为典型的急性ST段抬高型下壁心肌梗死。
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穆攀伟在指导团队进行心电监护、吸氧、开通补液通道等措施的同时,拨打了医院胸痛中心“一键启动”电话,通知心血管内科住院总医师前来会诊。
9时23分,心血管内科住院总医师凌叶盛接到电话后,一边马上赶往内分泌科,一边电话通知导管室、CCU(冠心病重症监护室)、心血管科手术医生准备急诊冠脉介入手术。
9时25分,凌叶盛赶到内分泌科,进一步了解情况后,他建议患者做急诊冠脉造影术和冠脉支架植入术。经与家属沟通得到同意,一众医护人员火速将患者转往急诊导管室。
9点48分,患者被送达导管室。CCU副主任吴震、导管室护士、技师已在手术台边等候,迅速执行过床、消毒、铺巾、穿刺、造影等操作。
10时05分,冠脉造影术结果显示,患者心脏前降支中段重度狭窄,右冠状动脉中段业已完全闭塞,情况危急。内科导管团队马上作出对患者右冠状动脉行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决定。
10时13分,吴震小心翼翼地操控导丝通过闭塞段,完成了血栓抽吸、球囊扩张等关键操作,右冠状动脉远段血流成功恢复!从发病至血管开通,仅用了60余分钟。
医务工作者们紧密配合,继续完成冠动脉支架的植入。
11时07分,手术顺利完成,李奶奶在医护人员的陪同下转运到CCU继续观察。
由于医生在最短时间内开通了闭塞血管,李奶奶在术后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在医护人员的悉心照顾下,8月9日,李奶奶便顺利转出CCU,转回内分泌科继续观察治疗。目前李奶奶恢复良好,近日便可以出院回家了。
发生急性胸痛时,立刻呼叫120!
吴震表示,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内死亡率很高,越早开通血管,能挽救的心肌细胞就越多,越能降低患者死亡率和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抢救胸痛病人需要争分夺秒。
高龄心梗患者李奶奶能够迅速得救,得益于中山三院胸痛中心的建设。据介绍,中山三院胸痛中心于2018年8月7日启动,今年5月16日通过了广东省胸痛中心验证,建成了覆盖院内各个核心科室及区域内8家医院的救治网络。
吴震介绍,如果患者是在院内发生的胸痛,首诊医生或者院内其他医护人员就要拨打胸痛中心的24小时一键启动电话,请胸痛中心的医生过来甄别。
在院外,救治网络覆盖的医院如果遇到了胸痛病人,会进行初步接诊,了解病史并做心电图,心电图会上传到胸痛中心的工作群,中山三院的专家判读心电图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这些严重情况,就要立即启动相应的处理流程。
“患者还在院外时,我们的医生就开始进行手术前的准备工作,等到患者到达医院时,就可以直接送到手术室里面,立刻手术。”吴震说。
通过采用快速、标准化的诊断方案,能为胸痛患者提供更快、更准确的评估和诊疗,为突发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等危急重症的患者打通生命救治的绿色通道。
专家提醒,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老年人,或以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心梗病史、脑卒中病史的人群,一旦突发眼睛以下肚脐以上的疼痛,或出现心悸、呼吸困难、冷汗、意识障碍等症状,很有可能就是发生了高危急性胸痛,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发生急性胸痛时,首先应该立刻呼叫120,尽快转诊有胸痛中心的医院。
对于怀疑发生了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等候120的同时,该如何开展家庭应急处理?专家介绍,患者应立即停止活动,就地安静休息;有呼吸困难及紫绀等急性左心衰竭时,应取端坐位,双下肢下垂或半卧位,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衰程度;若出现休克,应取平卧位,头稍低,及时清除口腔内异物,保持呼吸道畅通;对于心脏停搏者,立即心肺复苏。
【记者】李秀婷 实习生 程楚瑶
【通讯员】周晋安 甄晓洲
【校对】黄买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