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敬平
考上清华、北大,是无数考生的梦想,但有8名考生,考上后竟然弃读了。
近日,安徽一则“亳州一中8学生集体放弃清北”的新闻引起热议。报道称,安徽亳州第一中学的袁梓琪、张金宇等8名同学,高考成绩虽然远超清华、北大在当地的录取线,但8人选择放弃入读,转而选择了自己心仪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
放弃清华、北大,确实是罕见操作,也难怪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但仔细想想,又在情理之中,毕竟人各有志、不能强求,全国那么多考生,兴趣爱好各有不同。如果出于强烈的兴趣选择,并且有对选择负责到底的勇气,转投自己喜爱的大学和专业,也无可厚非。
但清华大学的解释并非如此。根据该校回应,至少两人招录情况与媒体报道不符。一考生宣称获得优惠分,但实际未获得;一考生虽然超过了录取线,但也未获得清华大学相关专业录取承诺。也就是说,放弃清华、北大,是在分数不占绝对优势情况下,他们理性选择的偶然结果。
站在这个角度来看,媒体报道是站不住脚的,最起码“集体放弃”的说法是值得怀疑的。我们丝毫不怀疑学校尊重学生意愿的初衷,但是也有必要追问,媒体这样报道是不是带偏了节奏,是否属于炒作?
事情已经发生,社会公众要抱着正确的态度,理性看待学校和学生的选择。如果是主动为之的选择,那应该尊重这种行为;如果只是混淆概念的报道,“集体放弃”不成立,那涉事媒体真该好好反思了。
【校对】杨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