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暖阳——惠州街边补鞋匠

惠州发布
+ 订阅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一些老行业逐渐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对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有些行业曾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补鞋、补盆钉碗、戗刀磨剪、补锅、弹棉花等;对于70后来说,一些行业则是他们童年的记忆和成长的见证。近日,记者在惠州市区东平街头对一些补鞋老行当的现状进行了探访。

刘师傅是这群补鞋匠中年龄最大,经营时间最长的。
拉。
钻。

在市区东平市场附近的居民服务点街边,有一群补鞋匠,他们来自四川、湖南和惠阳等地,年龄大的60多岁,小的30多岁。其中,今年60岁的刘师傅做补鞋这行当已经有30多年,是这群补鞋匠中年龄最大、经营时间最长的。刘师傅是惠阳区平谭镇人,大约从1987年开始补鞋至今。20年前,刘师傅就在这里补鞋,最旺时曾经有10多个人排起长龙做这行当;后来做一行的渐渐少了,现在只剩下5个人坚守“阵地”。 这一群补鞋匠,每个人都有一台锈迹可见的补鞋机,补鞋机旁边摆满了各种修鞋工具和材料,有钻子、胶水、剪刀、锉刀、钢锯、针线等等,还有几块满是油渍的抹布,最多的则是各种各样的尼龙线和麻线。这些线不仅有颜色之别,粗细大小也有讲究,有些是买的,有些则是自制的。

市区东平市场附近的补鞋匠。
阳师傅(右)不仅会修鞋,还自学了修电动车。
刷。

刘师傅手艺好、脾气态度也好,很多人都喜欢到他那补鞋,久而久之,附近很多居民成为了他的熟客,只要有东西修补,都喜欢找他。一位年约70岁的大叔拿着一双鞋送给刘师傅修补。刘师傅戴着老花眼镜凑到鞋子破口处张望了一番后,发现原来是鞋面坏了。刘师傅取来一把錾刀,把鞋子破口处用錾子錾齐,而后由外往里塞进一块狭长的鞋皮底子,底子塞好后,再把鞋子架上补鞋机,拽出一卷和鞋面颜色吻合的尼龙线圈,插到机头线柱上,然后一手掌鞋,一手摇着机臂,咔哒咔哒,过一会就把这双鞋修好了。“刘师傅手艺很好,这么多年我们家的鞋子开胶或者磨破我都会拿过来给他补。我是特意赶过来的,我住得比较远。”大叔说道:“现在补鞋的手艺人越来越少了,我也想着来支持一下。”

刘师傅在补鞋。
按。
粘。

来自四川的李师傅今年已57岁,从1997年来到惠州至今,从事补鞋这行有将近22年。李师傅手艺好、态度好,也有很多人喜欢到他那补鞋,一位女士把一双老化脱漆的旧鞋子递给他,李师傅看了看,说:“你这双鞋子太旧了,没必要补了,补了你也穿不了多久的,你急着用我就免费给你处理一下,有空买双新的吧。”李师傅与顾客有说有笑,谈着各种生活琐事,双手穿梭忙活,一只只“残鞋”又重获新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很多人鞋子坏了就扔掉,补鞋这行当越来越不好做了,现在还经常光顾他的也大多是老客户。李师傅是个闲不下来的人,他还自学了修理自行车,修补包包、换拉链、保养皮鞋等手艺。

李师傅正在认真地修鞋。
敲。

另一名来自湖南的阳师傅今年已经50岁,也是从1997年来到惠州,从事补鞋这行也有将近22年。虽然补鞋生意不如从前,但阳师傅并没有乱涨价,依旧很有耐心地满足客户提出的各种需求,事后更不会漫天要价。有时候客人赶时间会把鞋子存放在阳师傅这,过一段时间再来取。“别人找我补鞋是信任我,放心把鞋子放我这,我总不能对不起他们吧?”正是因为阳师傅认真的态度,以及精湛的手艺,赢得了不少客人的信任,很多老客户愿意拿鞋子给他修补。

秦师傅为一位女孩补鞋。
补鞋全部工具。

来源:惠州报业全媒体

记者:朱金赞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