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医师节”。在珠海,有一群医生,他们刻苦钻研医术,为病人减轻痛苦;他们甘于奉献,到异国他乡和偏远地区,为当地群众带去援助;他们恪守医德,用坚守和耐心,让健康理念在人们心中扎根。
为迎接这个节日,南方+发起为“珠海好医生”点赞活动。短短4天,多达39万次人次为10位好医生点赞。珠海医生的精诚、大爱可见一斑。
后台还收到了上千条留言,读者真诚表达对医生的感激,分享他们的故事。
在这个属于生命守护者的节日,让我们再次重温10位珠海好医生代表的故事。向所有奋战一线的医务人员致敬,衷心说一声:节日快乐!
庆祝2019年中国医师节,为你心中“珠海好医生”点赞!(可多选) 曹庆东:国内单孔胸腔镜手术“第一人” 吕海 :做人民群众的“脊柱健康守护者” 周斌 :让更高水平的介入医学技术造福患者 刘志龙 :珠海首个“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 李文联:用精湛医术护航“儿童健康” 王庆一:为女性健康“保驾护航” 曾祥毅:用中医技术搭建“中非交流之桥” 邓建华:援非期间帮助百余患者重获光明 潘红翼:凭借精湛中医技术获非洲群众赞誉 王泽:用医术和坚守为偏远地区群众造福 提交
曹庆东
国内单孔胸腔镜手术“第一人”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2016年引进人才,主任医师,研究生生导师,大外科主任兼胸心外科主任。一心致力于胸部肿瘤微创诊治,推动学科发展。
在2011年成功完成我国第一台单孔胸腔镜手术后,把单孔胸腔镜手术作为特色技术,能完成约80%的肺外科及纵隔外科手术,具有微创,美观,快速康复的特点,深受好评。
该技术解决了不经胸微创食管癌根治手术,由于切口小,疼痛轻,引流管少,下床活动早,康复快,特别适合不能耐受单肺通气麻醉的患者,全国各地患者慕名而来。成为至今珠海唯一受邀上央视《健康之路》的医生。2018年在珠海筹建肺移植团队并获得国家资格认证,2109年成功完成肺移植手术3例,在勇攀高峰的路上坚持不懈。
吕海
做人民群众的“脊柱健康守护者”
“我们当时真的不敢奢望她还能站起来,只求她活着就好!”4岁小涵涵的父母看到她又能正常走路,激动不已!16楼坠落,胸椎多发骨折脱位,脊髓损伤,现在已经可以蹦蹦跳跳。而让涵涵重新站起来的那个重要手术,正是珠海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吕海团队做的。
吕海教授致力于帮助患者支撑起生命健康之柱。为提高业务能力,他先后在美国、欧洲十余家医院进修学习。归国后坚持自主创新,带领团队专注于微创技术的发展应用,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博士、硕士,带出了医德医风优良、临床技术过硬的医护团队。
吕海教授常说“患者的信任是我最大的骄傲”。为对得起这份信任,他坚持视患者如亲人,把风险和困难留给自己,把微创和温暖送给患者,赢得广大患者的赞誉。“不负这份信任,尽自己努力,为患者脊柱健康保驾护航。”吕海教授将做人民群众“脊柱健康守护者”的信念变成现实。
周斌
“让更高水平的介入医学技术造福患者”
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第二届南粤好医生,医学博士。从事介入医学20年,在脑动脉瘤、颅内及颈部血管狭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畸形等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曾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及北卡来罗纳大学访问学习一年余,2016年由广州调动至珠海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工作,从零开始打造医院的神经介入科,培养神经介入人才,紧跟医学技术发展。他到珠海工作当年,便在珠海地区率先开展了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工作,填补了地区空白,极大提高了珠海地区急性脑卒中的救治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临床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以第一或共一作者及通信作者发表SCI论文8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在读硕士研究生4人。一直以来,他都以这段话作为自勉: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患者因医学的进步而受益。
刘志龙
珠海首个“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扎根珠海25年,从一名普通的医生成长为珠海市建市以来第一个“国家级名老中医药专家”。
他是病人心中的好大夫,是国内著名的经方专家。从医30载,坚持临床一线工作,视病人如亲人,坚持“良心处方”,近年来致力于经方临床应用的研究与推广,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多年来已成功使许多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被评为“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广东省名中医”“南粤最美中医”“岭南名医”“珠海市十大名医”。
他是勤奋的耕耘者,是市内和省内的名医。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古代经典名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珠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等职务。主持或参与国家十五攻关、十一五支撑、97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各1项,省市级科研课题近20项,获省、市级科技成果奖3项。出版专业著作15部,在各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李文联
用精湛医术护航“儿童健康”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儿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从事儿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李文联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工作上勇挑重担、甘于奉献,技术上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管理上推陈出新、争先创优,是一位优秀的儿科临床医生和管理者。
作为一名医生,李文联二十余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日夜兼程,在她的日历表上,没有上下班和节假日之分,只要病人需要,她总会出现在病人面前。
她刻苦钻研业务、技术精益求精,救治无数疑难、急、危、重症患儿;作为一名科主任,李文联加强科室管理,定期出专家门诊、开展查房,主持疑难危重症的会诊抢救,坚持带教实习生、进修生。
她积极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及“中医诊疗技术”,成功申报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牵头成立了珠海市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健康教育学组在李文联的带领下,儿科荣获“巾帼文明岗”和“青年文明号”,并成功申报省级重点专科。
王庆一
为女性健康“保驾护航”
珠海中西医结合医院大妇产科主任兼妇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从医35年,王庆一正是怀着对医学的崇敬之情,用他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为广大妇科患者解除身心疾苦,被患者称为“妇女健康的守护者”。
王庆一是珠海市目前唯一获得广东省第一批准予开展四级妇科内窥镜诊疗技术资格的医生,他也是珠海市妇科学术带头人。
多年来,王庆一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刻苦钻研,在临床实践中,摸索出多套手术方案:1993年率先开展全市腹腔镜手术、1994年率先开展国内腹腔镜下阴式筋膜内子宫切除术,随后相继率先开展了珠海市乃至全省腹腔镜下阴式广泛子宫切除术、改良式TVT阴道断端和子宫(宫颈)悬吊术等各种子宫切除术式,填补了珠海市妇科领域空白。
曾祥毅
用中医技术搭建“中非交流之桥”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康复科医生,广东省第29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成员。
赤道几内亚巴塔,天气炎热潮湿。一个上午,曾祥毅医生已经为十几位患者检查了身体,汗珠浸湿了他的白大褂,用消毒凝胶仔细地为双手消毒后,他又继续为下一位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当地很多家庭负担不起医院高昂的治疗费用,让一些常见病拖成大病,甚至导致终身残疾,中国援非医生的到来,让他们看到了康复的希望。”曾祥毅医生表示,“既然来到这里,我就希望能竭尽所能帮助他们。”
在赤道几内亚,曾祥毅医生在当地公立医院为老百姓看病,以针灸、推拿、拔罐等中医技术进行治疗,尤其对治疗各种痛症和瘫症疗效显著。
中国有句老话“医武同源”,说的是医术和武术是有着很深的渊源。曾祥毅医生不仅擅长针灸推拿,还自幼习武,身手了得。在坐诊之外,他还带领当地人学习中国功夫,借此推广中医治未病思想。
邓建华
援非期间帮助百余患者重获光明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眼科医生,广东省第29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成员。
2018年8月3日,在赤道几内亚人民欢庆节日时,首都马拉博的马拉博医院眼科却在进行一场紧张的手术。前一天下午,一位10岁的小孩子因眼球被玻璃割伤,来到医院就诊。援非医生邓建华仔细检查后,初步诊断为眼球贯通伤,眼内组织脱出,需马上实行眼球贯通伤修复术。
当地医疗条件较差,药物和手术室配套器材均有所不足,手术要冒着巨大的感染风险,并且也有不少的困难。手术中,因麻醉药物不足,患儿出现躁动不安,幸好有经验充足的援非麻醉医生、妇科外科医生协助,通过分次给药,顺利让患儿稳定下来,完成了手术。
而在赤道几内亚,这种医疗资源匮乏的场景是常态。
为了帮助当地患者重返健康,邓建华凭借过硬的手术技巧开展“撕囊碎核镊辅助预劈核技术改良小切口白内障手术”,成功为100余位当地白内障患者复明。
潘红翼
凭借精湛中医技术获非洲群众赞誉
在赤道几内亚,最害怕的是什么?是炎热的气候?还是异国的衣食住行?对于潘红翼医生来说,答案是小小的蚊子以及它们携带的疾病——疟疾。
赤道几内亚蚊子携带疟原虫,疟疾也是当地的高发病。“接触的疟疾患者多了,我倒不怎么害怕了。”潘红翼说。一次,潘红翼主动接诊了一位低烧不愈的疟疾患者。患者当时低热,全身乏力易出汗,后枕部疼痛、睡眠差,舌淡苔、脉白细。在当地使用了一周多的抗疟药物,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通过“四诊”,潘红翼以针药结合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后,患者后枕部疼痛的症状就得到缓解,也能安稳入睡了。“中医药真神奇!”治疗5次后,患者上述症状缓解,对中医药连连称赞。
在赤道几内亚首都马拉博,除了为患者诊治外,她还负责当地的体检、保健任务。在援非期间,她多次成功救治重型疟疾、伤寒等危急重患者,促进了当地医疗卫生的提高,得到政府高层的赞许。
王泽
用医术和坚守为偏远地区群众造福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的康复科医生,也是广东卫生厅第二批援非洲加纳医疗队的一名队员。
2011年12月20日被国家卫生部选派前往非洲加纳进行为期两年的医疗援助。援非期间,在缺水少电、药械缺乏、交通和通信不便的加纳克里部医院,他以高超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为当地群众解除病痛,不但积极开展传统医疗,从事针灸、推拿带教及临床工作,还在当地医疗资源极其匮乏、设备非常简陋的艰苦环境中,不断钻研,想方设法,根据自己所学知识改进康复器械设备,和当地医生组装了中风病人所需的康复训练系统。
2年援非时间,他还带教加纳大学学生30多名,推荐一名热爱中医的加纳医生到中国学习针灸,在克里部教学医院兴起一股学习针灸的热潮。在弘扬中医学的同时,还架起了两国友谊的桥梁,其工作受到非洲加纳、广东省卫生厅及院领导的高度肯定。加纳卫生部门授予王泽医生援加纳“优秀医生”荣誉称号。
王泽医生一直坚守在医疗援助的岗位,跟非洲和国内偏远地区的人民站在一起,共同抵抗病痛,让世界看到中国医生的使命和责任。
【记者】黄鹤林
【策划】高静宁 黎詠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