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孕育着城市的灵气。“日暮千灯丽,湖秋桂花香。堤长飞柔柳,水暖戏鸳鸯。”这是市民为千灯湖赋的诗。这首诗,既是千灯湖美景的描述,又是市民水乡情怀的寄托,更是市民诗意地栖居的写照。
南海千灯湖全景图。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从1999年7月首期开建至今,千灯湖的建设历经4期,刚好走过了20年的历程。20年里,作为南海地标景观,千灯湖不断扩展外延,丰富内涵,书写着南海城市发展的传奇,引领着南海城市规划建设和产业发展方向,成就了广东金融高新区,舒展了中心城区桂城城市以湖为美、人才围湖而居、产业因湖而聚的大美画卷……
下面,就通过一组图片,带你感受千灯湖20年的美丽蜕变↓
1990年千灯湖南海城市中轴线旧貌。桂城供图
2001年的千灯湖。桂城供图
2008年的千灯湖。桂城供图
2010年的千灯湖。桂城供图
2015年的千灯湖。桂城供图
2019年1月,航拍桂城千灯湖三期市政公园南区。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 摄
| 前瞻思维:惜土如金 规划如玉
南海是传统的岭南水乡,河网密布、纵横交错。广佛两城交往的黄金水道——汾江河的中段,即如今的桂城,沿线有(虫雷)岗、叠滘、夏漖、平洲四大古乡。据地方志记载,因佛山水道过去时有洪灾发生,四乡人很早就在这段水道修建防洪堤围,俗称“四乡联围”。这道堤围守护了大片肥沃的农地,周边村民在当中挖出了多条灌溉农田的河涌——三胜涌、四胜涌、五胜涌……形成一片江河环抱的水乡之地,即是今天的千灯湖片区。
东风吹来满眼春。改革开放后,南海乡村迎来了一轮发展热潮,“四乡联围”内的片区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陆续建起了厂房、仓库等。
1985年,南海开始建设中心城区桂城,随着中心城区扩展,加上海八路的兴建,“四乡联围”的土地价值优势日益凸显。1992年,南海将城市规划设计定为重中之重,时任党政领导前往北京参观考察,学习北京的城市规划,提出南海的城市建设一定要高标准,高要求。并前瞻性地提出“惜土如金,规划如玉”的思路指导中心城区的规划建设。
2010年7月,在建中的千灯湖二期全景图。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2019年8月14日,千灯湖二期岸青水绿,周边高楼林立,桂澜路成为千米商贸长廊。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随后,南海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展城市规划工作,中规院建议南海在城市的中轴线建设上多下功夫。“当时,我们采取了招标的办法,参与投标的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规院深圳分院。最后经专家评审,认为中规院深圳分院城市中轴线规划比较适合南海情况,最后决定以深圳分院的方案为主,同时吸收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方案的优点,以此对南海整个中轴线规划作了基本安排。”时任南海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谢兆镗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城市中轴线犹如一座城市的“定海神针”,是城市的景观、功能与发展轴线,是城市的“主动脉”,更是一座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的文化标志,彰显着一座城市的精气神。为规划建设好“定海神针”,1997年,中规院深圳分院和当时的南海规划局共同编制了南海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南海中心城区发展蓝图出炉,开启了桂城城市建设新篇章,首个项目就是建设中轴线工程千灯湖公园。
2009年的千灯湖。桂城供图2018年5月,南海千灯湖-广东金融高新区拔地而起。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 设计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城市中轴线建设的意义在于,人们置身其中,可将城市美景尽收眼底,还可领略城市的文化底蕴,感受科技和创造的力量、以及城市的大气和繁荣。
为建设这样的中轴线,南海请了美国SWA设计团队设计千灯湖景观。
从1999年7月动工,到2002年7月,历时3年,占地300亩的千灯湖公园一期落成开放。刚一开放,自带光环的千灯湖公园令人眼前一亮,其打破了传统的以绿地和建筑物为主的中轴对称手法,以从山到水的水系景观为城市中轴线,融入“自然·人·社会”理念,突出表现岭南风光的水乡特色。园内有1300余盏景观灯,晚上千灯齐亮,美轮美奂。
2010年3月,千灯湖夜景,亮灯的(虫雷)岗塔十分显眼。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2014年12月,千灯湖(虫雷)岗魁星阁建成对外开放。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千灯湖公园如何突出表现岭南风光的水乡特色?
又如何表现桂城的历史文化底蕴?
原来,千灯湖的规划设计、景观设计灵感源自传统的岭南水乡
桂城叠滘水乡
2014年7月,千灯湖公园三期北区初具雏形。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2007年,曾参与南海中轴线规划设计的中规院深圳分院设计师回访南海,记者跟随设计师走进叠滘水乡。设计师告诉记者,参与南海中轴线规划设计前,他十进叠滘水乡,被保护完好的小桥、流水、古建筑吸引,居民临水而居、与自然和谐共处,画面优美宁静,给他很大的启发:南海中轴线建设要融入传统水乡文化元素,又要赋予其现代内涵,传统水乡与现代水乡结合。
2019年1月,千灯湖三期市政公园。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而设计千灯湖景观前,SWA集团总裁KevinShanley在南海住了一个星期,走访了各个水乡,提出了以水为题的概念,结合既有的河网和现代景观,打造一条活化的水系。也是叠滘水乡赋予了设计师灵感。
2010年4月18日,叠滘龙船在千灯湖上进行比赛,众多市民在岸边观看。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有一部电视剧《变迁》,最后一集,大半辈子一直种菜的爷爷离开了菜地搬到城里和儿子一家居住。在结尾的画面,爷爷和孙子上了楼顶,爷爷指着他曾经种菜的地方,意味深长地对孙子说:这里曾是菜地,现在是平地,将来是高楼大厦。千灯湖片区的发展也经历了这样的“变迁”,曾经是一片农田菜地、后来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20年过去,展现在眼前的是南海地标景观和周围的高楼大厦,成为南海气质和颜值担当的城市客厅。
2019年7月,千灯湖公园三期北区水闸。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作为中轴线地标景观,千灯湖实现了其展现南海的大气、开放和繁荣的功能,更展示了南海人的创新创造力量,伴湖而生的是广东金融高新区,经过12年的发展,近700家国内外知名金融企业环湖而聚,集结成强大的国际化金融后台基地与现代产业金融中心。
2010年7月,千灯湖旁灯湖东路和锦园路上广东金融高新区建筑工地蓄势待发。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2019年,千灯湖旁灯湖东路和锦园路上广东金融高新区的建筑高楼大厦林立。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 水乡情怀:以水为题为湖为美
“千灯湖”,顾名思义,因千余盏灯而得名,其实不是。“千灯湖”是南海人水乡情怀的寄托。时任南海市规划局局长吕耀国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说:SWA设计师的景观设计理念是尊重南海的风土人情,南海每年的龙舟赛很热闹,设计师观看过南海人赛龙舟,在设计千灯湖景观时,也设计了小龙舟代替游艇,在小龙舟的两端用两个中国传统的红灯笼点缀,晚上可以点亮灯笼。晚上,市民泛舟千灯湖上,星星点点的红灯笼就是千灯,千灯湖因此而得名。
2015年7月,夜幕中魁星阁与千灯湖灯光璀璨。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湖光山色相辉映,灯湖美景入画来。赞美千灯湖的文字很多,如“日暮千灯丽,湖秋桂花香。堤长飞柔柳,水暖戏鸳鸯。”这是市民为千灯湖赋的诗。这首诗,既是千灯湖美景的描述,又是市民水乡情怀的寄托,更是市民诗意地栖居的写照。
2015年,在美国城市土地学会举办的秋季会议上,南海千灯湖公园与美国俄克拉荷马城万木花园两大项目脱颖而出,夺得年度全球城市开放空间大奖。千灯湖是中国首个荣获该奖项的项目。评审委员会认为:“其对于促进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素的积极作用。”
“千灯湖是南海历届党委政府、多个部门对城市规划建设坚持不懈的决心的体现。”南海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蔡汉全曾表示,经历十多年不断完善,正是南海尊重规划、以人为本的城市理念在支撑,才使得千灯湖成为南海城市升级的名片,市民的“乐活之地”。
2019年,千灯湖公园二期湖边的粉花睡莲盛开,市民在湖边游玩。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一个好的项目,可以引领一座城市的发展方向,千灯湖公园的建设就是最好的例证。在千灯湖的引领下,南海以水景观为主题的姐妹篇怡海湖、孝德湖、映月湖、听音湖、翰林湖、文翰湖等陆续亮相,促进了城市环境的优化和城市品质的提升、以及产业和人才集聚。
水孕育着城市的灵气。从启动建设至今,千灯湖历经4期建设,外延不断扩大,内涵不断丰富,舒展了中心城区桂城城市以湖为美、人才围湖而居、产业因湖而聚的大美画卷……而“惜土如金,规划如玉”的指导思想,“自然·人·社会”的理念继续延续,南海正在走进“泛千灯湖”时代,以千灯湖为核心,向北延伸为沥桂轴线,向南与(虫雷)岗山、佛山涌、东平水道、怡海公园、半月岛构建绿化新轴心,东往桂澜路商业带、映月湖和三龙湾南海片区,西接叠滘水乡,成为佛山城市中轴的北延。
2011年8月,千灯湖旁海五路和灯湖东路路口。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2019年,千灯湖旁海五路和灯湖东路路口,富力国际金融中心、招商银行、承展大厦等全部建成。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摄
图片:南海桂城、珠江时报
来源:珠江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