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城对话 | 中国产业地标如何书写从制造到创造新故事

城市方法论
+ 订阅

武汉曾在5年内平均每年新增一个千亿元产业;青岛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等15个攻势;杭州提出到2022年数字经济总量要达到1.2万亿元……未来1个多月,这些中国产业地标将在央视财经频道访谈栏目《对话》亮相。

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对话》栏目重磅打造“中国产业地标”系列节目,旨在通过走访有着鲜明制造业基因和特色的地标性城市,共同去寻找散落在城市发展脉络中的产业烙印。

佛山是开篇之作。从预告来看,该系列节目还将走进“装备之城”沈阳、“钢铁之城”武汉、“电子之都”成都、“制造之都”青岛、“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等城市,见证中国产业前行的路径和征程。

产业地标,代表着产业的区域标志性和行业标杆性,也意味着那些与产业密不可分的城市发展高度和竞争力。一座座产业地标,撑起中国工业版图。一个个中国的产业奇迹,让中国制造成为中国名片。

为什么央视把观察的坐标定位在这些城市,它们有哪些相似的崛起之路?从佛山出发,还有哪些样本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故事的典型代表?在这场与其他中国产业地标的跨时空对话中,佛山又将能学习到什么?



见证变迁

立下工业发展史里程碑

“装备之城”沈阳:这里是新中国的工业起点。1949年,新中国第一台车床诞生于此。

“钢铁之城”武汉:这里成为中国工业体系的支点。1958年,中国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在这里落成。

“电子之都”成都:这里填补了中国制造的空白。1983年,中国第一条自主设计的黑白显像管生产线在这里投产。

“家电之都”佛山:这里为中国经济腾飞输送了澎湃动力。1992年,中国第一台自主品牌微波炉在这里下线。

“制造之都”青岛:在这里他们打造了中国高铁,驶向世界。2007年,在这里造出了中国首列高速动车组。

“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在这里他们绘制的网络世界,让中国制造行销全球。2016年,这里就成为全球最大移动支付城市。

这是央视《对话》栏目给各大产业地标的注脚。从空间上看,它们分布在东西南北,具有地域的代表性。从时间上看,以十年为代际,它们各自树起了重要的里程碑,共同写就了新中国工业发展史的70年华章,助力中国工业实现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历史大跨越,见证中国成长为世界第一工业制造大国。

从经济体量来看,和佛山用0.0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经济总量的1.1%一样,这些城市也是其所在省份的中流砥柱,6座产业地标的GDP总量占全国的7.98%。

佛山制造不断向智能制造转型。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这其中也不乏与佛山有着相似产业结构,甚至相似发展路径的城市。以青岛为例,和佛山一样,从改革开放之初就以工业重镇的形象出现在中国经济的版图上,纺织领域“上、青、天”(上海、青岛、天津)的经典表述,印证着这座城市的地位。

纺织业跌落后,青岛家电业异军突起,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大家电巨子带领的产业军团推动青岛成为国内传统的三大家电生产基地之一。“北有青岛,南有顺德”的口号更印证了两座城市在家电业遥相呼应的江湖地位。

又比如武汉,和佛山一样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发源地。新中国成立之初,武钢、武重等一批“武字头”企业奠定中国工业重镇基石,“武汉造”强势崛起。改革开放初期,荷花洗衣机、长江音响和莺歌彩电等武汉家电品牌享誉大江南北。

改革开放十周年之际,东湖高新区创建成立。此后30年,长飞光纤、烽火科技、华工科技、人福医药等“武汉制造”品牌从这里走向全国乃至全球。

同时,这些坚守实体经济的城市纷纷聚力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中心。以成都为例,去年出台《成都市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新兴服务业和新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其中将力争在2020年建成万亿级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及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等千亿产业集群。

从制造转向智造的变革,从产品到品牌的崛起,从中国走向世界的飞跃,这些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拥有一席之地的中国产业地标,是“中国制造”砥砺前行的缩影,更为中国制造业实现弯道超车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自我变革

为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探路

8月12日,武汉产业新地标再发现评选活动启动。从国字号四大基地等国之重器到在汉央企、总部或武汉龙头企业的建筑地标,再到源源不断孵化走出新企业、新产业、新业态的产区融合体,武汉希望通过活动评选出最能体现武汉高质量发展的“外在形象”。

产业新地标再发现,背后是武汉加快产业转型和动能转换的显著成效。

在《对话》第一期节目中,佛山制造如何度过“中年危机”是重要的讨论话题,节目播出后关于中国家电转型、企业自我变革、智能制造等话题还在持续发酵。

而对于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武汉来说,这场“中年危机”实际上来得更早。从张之洞时期开始,武汉“驾乎津门,直追沪上”,得益于工业的发展,其实力在全国仅次于上海。但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武汉工业在全国地位渐衰。

武汉光谷是武汉的产业地标。资料图片

2011年是武汉工业发展的关键一年。斯时,武汉明确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推出了“工业倍增计划”,明确把工业投资作为第一要务,把园区建设作为实施工业倍增的核心基础,把企业服务作为工业倍增的根本保障,开启了千亿产业快速崛起之路。

从2010年至2015年间,武汉保持平均一年新增一个千亿产业的速度,形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五大千亿支柱产业,同时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

在近日公布的《2018年武汉市高质量发展报告》中,2018年,武汉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三新”经济增加值4107.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占GDP的比重达27.7%,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服务增加值则占“三新”经济增加值的比重达71.5%和26.3%。

事实上,一种“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的紧迫感在各个城市涌动。今年2月,中共青岛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学深圳、赶深圳”,青岛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区各部门与深圳全面对标,学习深圳的营商环境、制度创新、政务服务等,明确“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岛都要做到”。

“在我国五个计划单列市中,按经济总量,深圳第一,青岛第二。深圳在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了2.4万亿元的GDP,面积只是青岛的1/6,但产出整整是青岛的两倍。”今年3月份,在深圳举行的青岛市“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介会上,青岛直面这组堪称“悬殊”的数据。

奋力追赶深圳背后是青岛对新兴产业的渴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五朵金花”(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为代表的青岛制造业享誉全国。过去十多年,从“和谐号”到“复兴号”、从高速轮轨列车到高速磁悬浮列车,伴随“青岛制造”的高铁、动车驶向世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成为青岛新旧动能转换的“排头兵”。

但总体而言,除了以高铁为代表的装备制造外,青岛在其他高端制造上布局不够充分,新兴企业的知名度、体量和对城市发展带动作用尚未完全释放。

青岛蓝谷汇集了20多家“中字头”或“国字号”科研平台,是青岛高端创新要娶最聚集的区域。资料图片

为此,青岛正在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等15个攻势,争取在制造业领域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新的“五朵金花”。青岛提出按照经济规律、产业发展方向抓好“双招双引”,聚焦新能源汽车、半导体产业、生命科学等科技和产业制高点,推动风险投资与新兴产业结合,形成集群化发展的产业链。

如今,青岛经济新动能引领的特点突出。2019年上半年,青岛实现生产总值6552.72亿元,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3%,战略性新兴工业增加值增长10.8%,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9%,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

不止是武汉和青岛,从杭州发力构建以1个万亿级产业、9个千亿级产业、10个以上百亿级新兴及未来产业为支撑的“1910”产业体系,再到成都攻坚“5+5+1”重点产业领域,加快形成一批过千亿、过五千亿、过万亿的世界级现代化产业集群等,这些产业地标城市,都在不遗余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提振实体经济提供有力的探索路径。

接轨国际

刻画世界舞台上的新坐标

正如一提到钟表就会想到瑞士,一提到汽车、刀具就会想到德国,打造产业地标不仅要领跑全国,更要面向全球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对话》节目中,佛山市委书记鲁毅介绍,当前佛山探索“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的创新发展之路,加快建设面向全球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为此,佛山正聚焦装备制造、家居、汽车及新能源、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等八大重点产业,加快推动一批行业产值上规模、争取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在佛山传统优势产业领域,一大批企业正在加快价值创新、技术创新,挺进高端市场。南方日报记者  戴嘉信 摄

如今,在佛山传统优势产业领域,一大批企业正在加快价值创新、技术创新,挺进高端市场。在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不少企业不断锤炼出佛山智造在全球市场的新竞争力。

既要练内功,也要借外力。事实上,在通往国际化路上,青岛与佛山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标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青岛三年规划、三年造城,高起点建设国家级新区中德生态园,将其打造成为中德合作示范项目。佛山则依托广东重大合作平台中德工业服务区,推动以德国为代表的国际产业资源带动本土制造业转型升级。

作为中德两国政府建设的首个可持续发展示范合作项目,中德生态园已成为对德合作标杆。在产业发展上,园区明确两大发展路径:一是“德国+”引进国外高端产业融入中国发展;二是“+德国”引进世界技术助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中德生态园已经吸引亚洲最大德国标准被动房及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西门子智能制造创新中心、海尔中央空调智能互联工厂、华大基因北方中心以及德国隐形冠军企业等相继进驻,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40亿元,聚集6家世界500强、20多家隐形冠军、500家企业落户发展。

另一方面,从过去凭借制造业发展切入全球产业链条,到如今通过人才的全球化和城市的国际化,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正成为中国产业地标城市提高城市发展能级的发展新趋势。

在成都,全面建设国际化城市的路径日益清晰。今年1月,《成都市国际化社区建设规划(2018—2022年)》和《成都市国际化社区建设政策措施》发布,成都成为全国首个从市级层面系统编制国际化社区建设规划的城市。

根据规划,到2020年底,成都将打造形成不同类别的国际化社区45个,增强成都的国际吸引力。

杭州打造国际化城市的雄心同样坚定。作为“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绘制的数字网络推动中国制造行销全球。杭州提出,到2022年全市数字经济总量要达到1.2万亿元。

去年8月,杭州出台《杭州市城市国际化促进条例》,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国际会议目的地城市、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东方文化国际交流重要城市。

以地方性法规促进城市国际化,杭州在全国是首创。一年后,杭州交出了连续两年人才净流入率在全国大中型城市排名第一、建成32个国际化示范社区、杭州综合保税区正式开关运作等成绩单。

佛山则全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佛山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总牵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为此,佛山将深化广佛同城合作,积极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快建设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和佛山国家高新区两大创新平台。同时,深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将佛山市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相似的实业基因,共同的向上突围,中国产业地标城市的砥砺前行,书写着一个个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新故事。

【记者】蒋晓敏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 李嘉欣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