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怀集】这“厘”,是怀集的山水画廊......

怀集发布
+ 订阅

“茶竹之乡”话厘江滚滚绥江随南岭余脉倾泻南下,途经怀集坳仔镇的低丘台地的时候,却一改风格,像羞于出阁的闺秀,遮遮掩掩,欲去还留。

可就这一转抹,却尽收天地灵气,编织了一段别致的山水锦绣,曰“厘江”,孕育了一种美丽的风物特产,曰“厘竹”,江因竹秀,竹因江名,厘江厘竹,互负盛名,相得益彰,形成了一道美妙的文化风景线。

厘江,美丽的山水画廊

厘江,峰回水转,

一里一屿,半里一滩。

两岸是漫山遍野的竹海,

岛屿河滩也是绿荫妖娆的厘竹林,

山、水、竹融洽地糅为一体,风清水秀,

竹影重重,鱼鸟云集,白鹭翩翩。

沿河滩岛屿,厘江以丰亨滩为界,上游以卵石滩为主,团团簇簇,布满各色奇石;下游则以细沙滩为奇,清洁明净,金黄橙碧。上下游,沙滩石涂泾渭分明,两不相杂,唯独这丰亨滩,一半是石, 一半是沙,典典雅雅,宛若一个精妙的天然分拣器,把卵石拣拾到岛屿上边,把细沙随水流筛到下游的滩屿。这星罗棋布的黄沙滩,就像是大自然有意安排的厘竹天然加工场。

夏秋时节,

人们把砍下的厘竹运到沙滩,

经过砂洗、翻晒、分拣等工序后,

加工成“沙白竹”,再沿厘江入绥江,

运往广州,香港,然后转销世界各地。

这些小沙滩,成了厘竹驳接世界市场的大码头。

沿江两岸阔平的台地,错落分布着十几个小村庄,土舍洋楼、厘栅竹 棚、古树庙观就点缀在绿竹丛中。

“翟翟竹竿,以钓于淇”,“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蓬底独斟时”,这是令人向往的厘江人家悠然自得的生活乐趣;

晨风暮霭,四时清凉,春风随水起,秋雨从雾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这正是竹乡人民美好家园的真实写照,也为外乡的客人展现了一幅美不胜收的烟村画卷。

厘竹,名扬四海的“中国坳仔”

厘竹,伴着厘江而生,主要生长在怀集县东部、南部的山岭之中,集中产地是东南部缓江沿岸。

“山间窈窕本无名”,厘竹当初也只不过是厘江河畔的山间林木,清朝中叶,均仔有一位农民觉得这竹子挺不错,便砍了几捆厘竹,随木排运放到广州街头摆卖,恰巧被一位英国商人相中了,便带回去做钓鱼竿,无意中发现这是制作高级钓鱼竿的绝好材质,于是便专以加工和营销“沙白竹”及钓鱼竿为业,大量收购贩卖至欧美市场,厘竹从此成为世界竹子市场的抢手货。

到18世纪末,以厘竹制作的钓鱼竿畅销世界五大洲。当时,生产厘竹钓鱼竿的厂家主要集中在英国和美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是产量最高的时段。

厘竹制品在世界市场虽早已名声大噪,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只是一个隐姓埋名的“侠客”。

因为最初的厘竹市场基本受外地商人钳制:首先是香港、广州等地竹商在厘江沿岸开办竹庄(据载,至迟于1840年已有香港商人在坳仔开办竹庄了),直接原地收购“沙白竹”转卖给日本商人。

日本商人则以“东京竹”为名重新包装,然后改道东京湾转销欧美市场。因此,欧美地区一直称厘竹为“东京竹”或“竹王”,其真正身份一直鲜为人知。

直至20世纪初,美国农业部为了彻底弄清这神秘竹子的来历,下令各驻外机构开展地毯式搜查。后来发现其原产地在中国,又马上通知当时在广州岭南大学任教的植物学教授莫古里( Moglure)尽快提供实地调查报告。

于是,1925年秋天,莫古里与岭南大学冯清教授一起,到坳仔大同村住了半个月,详细考察厘竹生态、种植、加工等情况,并撰文在《世界竹子研究》 上发表,正式命名为“茶秆竹”。他在文中对厘竹赞叹不已,说厘竹是“世界上最无与伦比的竹子”“世界最美丽的竹子”“世界竹子之王”。

至此,

厘竹产品正式得以认祖归宗,正式以“中国坳仔”为商标销往海外。

时隔半个世纪,莫古里的学生、国际地理学家卢斯·马登( Luis marden)夫妇遵师嘱,于1974年8月专程到厘江考察厘竹,并编撰出版了一本专门介绍坳仔厘竹的专著《茶秆竹》。该书对厘竹生态、种植、采伐、加工、销售等情况作了详尽介绍。因为有莫古里师徒的不懈努力,厘竹更加饮誉海内外了,用途也在不断拓展。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曾以塑化处理后的厘竹制作飞机油箱零部件;苏联人则用厘竹制作滑雪杆,使“古比雪夫”牌滑雪杆风靡一时,曾为当时国际滑雪赛事指定器材;20世纪90年代初,厘竹还曾作为五大名竹之一荣登“国家名片”——中国邮票。

怀集县被国家林业部门

授予“中国竹子之乡”称号,这也缘于美丽的厘竹。厘江因厘竹而闻名,

怀集因厘江而更加美丽!

来源:《人文怀集》

编辑:孔维维

编审:黄永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