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的蜂
影视圈最近挺有意思。
《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屡创新高,《上海堡垒》却惨遭“滑铁卢”。这部号称投资3亿多的“科幻巨制”,票房勉强过亿,豆瓣评分跌至3.3。有人评价,这也许代表着“流量电影”的末路。
《上海堡垒》是典型的“流量电影”,其基本套路是,邀请流量明星出演主角,粉丝们一人一张票,就值回了本。几年前,IP改编+流量明星是电影市场上的热销组合,尽管偶像毫无演技,但出于粉丝们强大的购买力,电影仍然能赚到快钱。
《上海堡垒》就立项于所谓的“IP时代”,主演鹿晗是微博顶级流量明星,电影的立项、宣发等,始终围绕着鹿晗,也处处迎合粉丝。今天的意外结果,固然有鹿晗恋爱导致影响力下降的原因,但也很明显,消费者变精了,很难再忍受粗制滥造的电影。
过去几年,出现了一种“自来水电影”,指观众因为发自内心的喜爱和欣赏之情,主动做宣传和推荐。这类电影只看口碑,观众觉得好就自发传播,从而形成了“路人效应”。《战狼2》《流浪地球》《我不是药神》等,都属于这类电影,以品质上乘、制作精良而取胜。
当中国消费者看到了这样优质的国产电影,就会发现,我们过去对烂片的容忍度太高了。一些“流量电影”,固然极其依赖粉丝和偶像的关系,但也好片匮乏下,消费者不得已的选择。对于资本来说,“流量电影”来钱快,也更受欢迎。
近年来,尽管许多人都不满“流量电影”横行,但从现实来看,仍然不得不向市场妥协。其中关键原因在于,流量的确是能赚到钱的。从这方面来讲,我们乐见于《上海堡垒》的倒塌,因为它证明了,“流量总能赚到钱”的神话是假的。
而且乐观来看,这是一种大趋势。从个别明星被点名流量造假,到“周杰伦超话事件”等,已经有越来越多人看到流量的真相,甚至有人直接把“流量派”作为没实力、没演技的代名词。这种看法,有助于矫正市场的浮躁心态,让更多人沉下来,关注作品而不是噱头。
健全影视行业生态,流量固然很重要,但“唯流量化”不可取。一些“流量电影”所取得的成功,更多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随着市场冷静下来,消费者挑剔起来,这些大烂片还有偷鸡摸狗的空间吗?
一句话,“流量电影”一时可能不死,但留给它们的时间的确不多了!
【校对】蓝淑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