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偷窥织女洗澡、偷衣服借机搭讪,牛郎是不是渣郎?

叮咚快评
+ 订阅

编者按

偷窥织女洗澡,并偷走她的衣服借机搭讪博取好感,这样的牛郎岂不是渣郎?

部编版小学课本里的《牛郎织女》内容引起网络争议,有自媒体指“荒唐猥琐,调戏女性”,不适宜列入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则回应称,“这是叶圣陶先生改编的民间故事”“不要把很多猥琐的东西转嫁到美好的爱情故事上”。

到底该如何看?且看下面不同说法。

放在当下社会确实不妥当

江德斌

历史上牛郎织女的故事有很多版本,最初只是一段简短的神话,其后不断演绎,增加了很多细节,不同版本的内容也有很大差异。特别是为了戏剧效果,牛郎从天上的神,变成了地下的放牛娃,又添加了偷窥织女洗澡、偷衣服等情节。

换句话说,如今,教材里选用的《牛郎织女》故事,实际上也是演变过的版本,并非最初的故事,这跟历史上很多神话、民间故事的演变过程一样,都是在口口相传、文人渲染、戏剧改造的过程中,增删了许多内容。按照艺术创作来讲,就是一种改编技法,根据时代的特征和需求进行的再加工、再创作。

显然,在教材《牛郎织女》的内容里,依照当下的社会道德标准和法律来评判,牛郎偷窥、偷衣服等行为,确实不妥当。考虑到教材的教化效用,选用该版本的《牛郎织女》确实不太好,会给处于成长期的小学生,做出不良的暗示。倒不如选用其他版本,或者将该版本的《牛郎织女》进一步删改,去掉这些不适宜的内容,以适应新时代的道德和法律标准。

继承传统文化的原则是保留精华、去除糟粕,叶圣陶所处的时代,与当下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差异,其改编的《牛郎织女》适合当时,却未必符合当下社会。因此,不要迷信和崇拜大家,应支持网友的思辨性和质疑权威精神,对有争议的教材内容展开广泛的辩论,乃是好事。

不应该做偏执的“杠精”

范子军

经典未必就一定尽善尽美,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某些传统经典作品内容、观点、意涵等在今天来看或已不合时宜,用思辨的眼光去审读也不失为一种可贵的严谨。提醒教育者授课时注意引导学生,拿别人的东西、偷看异性沐浴不对,避免误读误解误会,当然可以有也应该有,但也不能苛求十全十美、偏离精神内核,在细枝末节上“鸡蛋里挑骨头”,甚至刻意扮演偏执的“杠精”角色。

实际上,课文里只是说牛郎按“老牛”授意求偶遇仙女姻缘,发现确有仙女在湖内洗澡后,偷得粉红衣在树林里等着,既未有盯着仙女洗澡的细节,更没有所谓的调戏场景,某些“人设”细节的描述不过是为了把故事编得能够“自圆其说”一点,怎么跟“猥琐”扯上了?这跟鲁迅笔下“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又有什么两样?

神话就是神话,传说就是传说,岂能简单地跟现实相提并论?不然,只因“纯属虚构”这一点足以对其彻底否定,天上、人间的姻缘原本压根儿不存在,那些描绘得活灵活现的细节又从何谈起?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牛郎织女》课文让人“想多了”本身不足为怪,但不管出于何种原因,作为流传久远的民间经典爱情故事,为什么偏偏只盯着偷窥洗澡的“不堪”,而无视那份爱情的执着与美好?

牛郎是渣郎吗? 不是 提交



栏目主持人:丁建庭

投稿邮箱:nfrbpl@126.com

欢迎订阅叮咚快评南方号,踊跃来稿,参与讨论!

【校对】梁飞飞

编辑 唐嘉欣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