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你可以查看更多!
寻找均安故事
The story of Jun'an
文有李文田,勋业西平传;
胡杰胡亦常,父子翰林院。
武神李小龙,扬眉道截拳;
星槎何伦中,洪拳破大砖。
沙头黄有权,顺德独立团;
领导干革命,解放顺德县。
粤剧罗家宝,还有李海泉,
曲艺无淡季,灯火万家弦。
——希言自然
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均安在历史山诞生了许多名人,今天就来讲一下均安名人的故事
清代探花李文田
图片|李文田像
李文田,字畬光、仲约,号若农、芍农,谥文诚,顺德均安上村人。清代书法名家,勤于治学,是清代著名蒙古史专家和碑学名家。他工书善画,慈禧太后作画,常命探花李文田、状元徐郙和陆润庠、进士陆宝忠为之题志。
说起清代探花李文田
他成为探花的背后其实有一段故事
请听小编道来
李文田是咸丰时期的探花,相传,李文田考试曾抽签占卜吉凶,抽到一签“名落孙山外”,心想应该不能高中。不料发榜之时,恰好会试第一名姓孙,第二名也姓孙,他刚好第三名,恰恰“排名在孙山外”,应了签文的预测。他在100多名殿试考生中成绩只排在第40名,之所以后来排到第三高中探花,主要是因他字写得好,被慈禧太后看中了。
除了是书法大家
李文田还是顺德美食的推广者
均安蒸猪驰名全国,与清朝探花李文田密切相关。据史料记载,刚满25岁的李文田便高中进士一甲第三名(探花),后来官至礼部侍郎,入值南书房,曾因奉母回均安居住多年,对家乡的美食情有独钟,是他将传统的胙肉进行改良,发展为独具特色的“均安蒸猪”。
李文田留在京城做官正所谓南人北地,饮食文化迥然不同,时间一长,李文田就想念顺德的家乡美食,于是他得仆人将在顺德做大厨的亲戚介绍到李府做家厨,这位厨师的厨艺确实了得,尤其对于鱼的烹饪更加独到,而最拿手的就是顺德鱼生。 李文田办过家宴,用顺德美食招待客人,士大夫们吃过顺德鱼生后都赞不绝口,最后还传进慈禧太后耳里,慈禧太后听到顺德鱼生好吃后,马上叫李文田御前献技,她一边吃晶莹通透爽甜嫩滑的鱼生,一边听李文田介绍鱼宴菜式里的故事,欣赏厨师精湛的刀功,一开心就御笔题词“味道之腴”的牌匾赐给李文田。
慈禧太后还曾御笔“龙虎”“福寿”赠与李文田
民间书法家欧阳显
图片|欧阳显书法
欧阳显为清代乾隆年间人,仿古书家,字昌绪,号晦崖,生于顺德均安三华一个书香门第。祖上收藏了大量古代名家法帖及真迹。
他自幼耳濡目染,酷爱书艺,磨墨挥毫成了他童年时代的爱好,被人誉为神童。欧阳显读“圣贤”书不起劲,少年时考生员落榜,便不再考,在书法方面则表现出过人勤奋,从早到晚都沉浸在文房四宝和古人法帖中,用心揣摩领会,反复临摹,终于练成一手既富于贴气,又有自己独特面目的楷书和行书。
功夫巨星李小龙
图片|李小龙
1940年11月27日,李小龙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唐人街,祖籍是中国广东顺德均安镇。上世纪七十年代,李小龙赤手空拳闯荡美国好莱坞,一身经典的黄色紧身衣,是其标志性的荧幕形象。他几乎是凭借一己之力,把“Kung Fu”一词带入英文词典。李小龙创立了截拳道,把传统的咏春发扬光大,并让双截棍风靡全球。
李小龙在成为一代功夫巨星之前
其实像大部分小朋友一样
“做事三分钟热度”
只是后来不断努力
才享誉盛名
李小龙13岁那年,拜咏春拳名宿叶问为师。在拜师的一刻,李小龙并不知道自己的师傅有多厉害,只是基于朋友间的信任抱着姑且一试的心情进了叶问那个并不大的武馆。但是李小龙很快就离开了,只学了三天就失去了耐性。刚开始传授李小龙武术的并不是叶问本人,而是几个师兄,其中包括著名的黄淳梁,他带李小龙的时间最长且和李小龙存在半师半友的关系。叶问当时之所以不亲自教授李小龙并非对其存在什么偏见,在传统武术教学中师兄替代师傅教授初级技术是非常普遍的事情,有点类似现在大学中的研究生助教制度。李小龙之所以很快就退出也并非因为感觉受到了歧视,用现在的话就是觉得咏春拳不够酷,初级的武术训练枯燥而且单调,咏春派的特点又是动作短促力量内敛,标志性的动作就是双腿内扣的二字钳羊马步,生性活泼的李小龙并不认为这种看起来不够花哨的武功有用。
李小龙的“威水史”
1、用侧踢把一只45公斤的沙袋踢破。
2、用二节棍击出了1600磅的力量。
3、李小龙在1秒钟内可以打出9拳;他的寸拳最高记录可以把一个150斤的壮汉打出5、6米远。
4、轻松地把手指插入一罐未开封的可口可乐。
5、一拳击出350磅的神力,拳王阿里当时也打出了这样的记录,但李小龙体重130磅,而阿里体重260磅,不是一个重量级的。
6、李小龙在1秒钟内可以踢6次腿,以其招牌动作“垫步侧踢”,把一个身穿护甲的200磅壮汉踢飞了20米,落入游泳池中。
7、据资料显示,李小龙双手能连续做大约1500个左右俯卧撑;单手可连续做400个;单手两指(普通人连支撑起来都不行)做大约200个;单手大拇指可做100个。8、把约135公斤的麻袋踢到大约一层房子的高度,大约5米。
9、把34公斤的杠铃直臂水平前伸,在伸出手臂后静止20秒,然后收回;把56公斤的杠铃平举并停留片刻;一只手持32公斤哑铃水平前接一个顺势后摆,再侧举至肩部并坚持数秒。
“虾哥”罗家宝
图片|来源于网络
罗家宝,1930年生,顺德均安沙浦人,出身于粤剧世家,从小受到了粤剧的熏陶。他的父亲是著名击乐师罗家树,1942年他跟着父亲罗家树正式开始步入戏行,之后拜陈锦棠为师。罗家宝对前辈艺人薛觉先、白玉堂、桂名扬等名家的表演和演唱特色很有心得,顾集取各家之长,并结合个人的声音条件,创造了独树一帜好听好唱的“虾腔”。
讲起我们均安虾哥,
怎可不提他那段“天光戏”的故事
早年罗家宝同陈锦棠学戏时,曾在戏团演出过多年的天光戏,所谓天光戏,由晚上九点到凌晨两点不间断。是不是好辛苦呢,但是我们虾哥就算如此不受重视,每日都像“打了鸡血”一样认真热情对待演出。就是那段艰辛的时光,成就了这位粤剧大家。
虾腔
“ 虾腔 ” 声色浑厚甜润,尤其是中低音区域音质厚实,共鸣强烈,行腔不事雕饰但极具堂皇华采,高音区域虽然非其所长,但罗家宝能根据本身声线特点,发展出一套跌宕有致的唱腔 。其小名 “ 亚虾 ” , “ 虾哥 ” 、 “ 虾腔 ” 之名由此而来。
粤剧四大名丑李海泉
图片|李海泉剧照
李海泉,顺德均安上村人,著名粤剧丑生、小生演员。20世纪20年代末在新中华班任小生,主要演出剧目有《锦毛鼠》 、《罗通扫北》、《夜渡芦花》等。三十年代李海泉以擅演“烂衫戏”而著称。他多才多艺,武丑、网巾边、二花面均表演精到,尤以担纲演出《打劫阴司路》、《烟精扫长堤》而闻名剧坛。四十年代初,李海泉和廖侠怀、半日安、叶弗弱合称“粤剧四大名丑”,他的表演幽默含蓄,唱腔雄浑质朴,深为粤剧观众所称道,在海外演出,也广受华侨观众欢迎。李海泉于1958年宣告从舞台上退下火线,1965年病逝于香港。
作为粤剧名伶的李海泉
其实是他儿子李小龙功夫路上的启蒙人
李小龙的父亲是当时著名的粤剧名伶李海泉,一直坚持练习太极拳,在很长一段时间粤剧团曾经是反清志士的藏身之处,作为老式戏班出身的李海泉即便不是一个武术高手,也曾经接触了多年的武术,修习太极拳几十年,有很深的造诣。是儿子李小龙的启蒙老师,李小龙从几岁时便开始跟父亲学习太极拳。他所研习的太极拳后来在截拳道中占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今天的均安故事
就先讲到这里了
你是否也有一些均安的故事想要分享
欢迎留言给大家讲讲
均安乐园网综合整理网络,希言自然
丽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