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诸葛亮

云浮文化
+ 订阅

要读懂诸葛亮就绕不开《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以及各种民间传说、野史等。不同的作者塑造出了不同的诸葛亮,他仿佛身处历史的重重迷雾里。

一个是被《三国演义》神化的诸葛亮。《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好的三个形象称为“三绝”——奸雄曹操、良将关羽和贤相诸葛亮。其中,曹操和关羽虽然有艺术夸张,但整体上与历史差别不大。唯有诸葛亮,被罗贯中进行了360度无死角地美化和神化,成为彻头彻尾的第一主角。罗贯中一方面从史书中扒拉出诸葛亮为国尽忠的感人事迹,另一方面参考民间传说和杂剧评话,杜撰了大量精彩绝伦的奇谋诡计,从而写出了一个通天彻地、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力远超《三国志》,罗贯中笔下的诸葛亮,基本上也就成为国人心中形象,甚至浓缩成中华文化中“神人”的代名词。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神鬼莫测之能”,是一个“状多智而近妖”的半仙。历史上诸葛亮真的有那么神吗?在他诸多的传奇故事中,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舌战群儒、借东风、草船借箭、智算华容、三气周瑜、空城计、骂死王朗、禳星延寿、遗计斩魏延、死诸葛吓走活仲达、显神保蜀民等,统统都是虚构的。如果诸葛亮泉下有知,他应该也不希望被强加如此多不合逻辑的事情在自己身上。

真实的诸葛亮,前期主要负责内政外交,虽是智囊团成员,但直接指挥的战役较少,主要充当“大管家”角色。他也并非一开始就被委以重任,而是在跟随刘备多年征战中逐渐成长,并以其出色的能力、高尚的品德赢得了刘备信任和大家尊重。白帝城托孤后,他成为蜀国丞相,实际上的“一把手”,执政十余年间,基本上把“萧何+张良+韩信”的职责承包了,一辈子都在为兴复汉室努力奋斗,最终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从最终结果看,他六次北伐均告失败,他的理想抱负最终成为梦幻泡影,他的国家在他死后三十年随即灭亡。从军事能力看,诸葛亮在治军练兵方面颇为擅长,能够训练出行动听指挥的精兵猛士;研制出像诸葛连弩、木牛流马这样厉害的武器和装备;他习惯用稳扎稳打的方式作战,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打无准备之仗。但谨慎有余,果决不足,虽然能避免巨大风险,却也会坐失良机。从政治能力看,诸葛亮的治国理政水平在三国中是首屈一指的,他推行依法治国,奖罚分明,积极发展经济与农耕,把蜀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但他“事必躬亲”的作风长期为人诟病。从个人品德看,诸葛亮德才兼备,淡泊宁静,清正廉洁,简直就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典范。但他也存在识人用人不明、听不进不同意见的问题。每一方面,他都不是完美无瑕。

但是当这一切的因素叠加到一个人身上,而这个人又在乱世中死守一片汉室疆土,为理想和大义耗尽毕生精力。对封建统治者而言,有能力又忠心,居高位而不谋私利,简直是梦寐以求的肱骨之臣。康熙皇帝曾说,“诸葛亮云,鞠躬尽率,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对官员和读书人而言,诸葛亮得明主“三顾茅庐”的极高礼遇,从山野村夫到一国丞相,堪称“学而优则仕”的典范,是为官和读书人的偶像。对老百姓而言,一个为民务实,执法公正,而又两袖清风,为国尽忠的丞相,当然会受百姓爱戴。在三方合力下,诸葛亮的地位越来越高,他的形象也越来越光辉伟大。

一个是被《三国志》弱化的诸葛亮。现在关于诸葛亮的史料,最主要的来源是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三国志》作为“前四史”之一,是公认水平和价值都很高的史书。需要指出的是,《三国志》是正史,但不能完全等同于历史,尤其不要忘了,《三国志》是在西晋时写的,必须以其前身曹魏作为正统,对蜀汉过度美誉是犯忌讳的。而且陈寿与蜀国渊源颇深,陈寿在蜀汉时曾任主簿、观阁令史等职务,因不肯屈从宦官黄皓专权,所以屡遭遣黜。陈寿的父亲当年是马谡的参谋,失街亭后马谡获罪自杀,陈寿父亲也受到牵连,被处以髡刑(剃光头)。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当朝时一直看不起陈寿,经常给小鞋穿。所以,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写诸葛亮不会打仗,不善于临敌应变,说诸葛瞻只会书法,名过其实。

事实上,陈寿给予了诸葛亮较高而且是相对客观的评价,“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这不仅仅是肯定他的功绩,赞扬他的人格,更是把他比作管仲、萧何式的贤相。只是在最后,加上了一句:“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翻译过来就是:“但是诸葛亮连年出兵北伐,都没有成功,大概打仗时临阵应变不是他的强项吧!”很多人就拿这这句话大做文章,说真实的诸葛亮只会治军不会打仗,只有政治才能没有军事才能。

我一直认为,军事才能也分几个层次,政略高于战略,战略高于策略。正是这个“将略非所长”的诸葛亮,还在高卧隆中时就定下了“三分天下”的大政方针,拿出了“跨有荆、益,东联孙权,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北拒曹操,内修政理”的军事战略,刘备正是这样规划指引下,从一个年近半百且一穷二白的落魄英雄,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也正是这个“将略非所长”的人,帅蜀军平南蛮、擒孟获,以一州之地攻中原数州之兵,以寡击众,夺三郡,斩张颌、王双,逼得司马懿宁愿穿女装也不愿应战,一应战即被打,眼睁睁看着蜀军在自己的土地上垦田屯粮。这也是《三国志》的记载。反过来分析,如果诸葛亮真不会打仗,司马懿大可出兵将其歼灭,怎么会一直高挂免战牌打消耗战,等到诸葛亮病逝才敢出寨门。而且,诸葛亮著有《兵法二十四篇》,并流传于世。以他的性格,不可能自己不会打仗却写书教别人怎么打仗。

陈寿把“连年动众,未能成功”归结为诸葛亮“将略非所长”是值得商榷的。应该说北伐失败是综合国力巨大差距导致的必然结果。蜀汉之败从关羽的荆州之败特别是刘备的夷陵之败就已经注定,这两次失败导致蜀国精锐尽失,动摇了国之根本。从当时蜀国的军马钱粮和青黄不接的人才状况来看,就算换韩信来北伐也难以扭转乾坤。诸葛亮以民不到百万,军不过十万的力量去主动攻打五倍于自己人口和军力、八倍于自己地盘的魏国,道阻且长、劳师远征、粮草不济,这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诸葛亮还是义无反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希望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既是为了自己“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也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和托孤之重。

一个是被网络黑化的诸葛亮。随着出版业发展,思想解放以及网络普及,人们有了更多获取信息的途径,于是拿着《三国志》批《三国演义》成为一种时尚。大家惊奇地发现,原来《三国演义》上这里也是编的,那里也是假的。再回首自己小时候把《三国演义》当历史,不禁大呼上当受骗,在逆反心理驱动下,便开始揭批《三国演义》中最大的受益者诸葛亮。

在扒光了“能掐会算”“呼风唤雨”“用兵如神”等技能包装后,大家意犹未尽,遂从多个角度,开始了更深层次的批判。其中,不乏一些吸引眼球甚至是耸人听闻的论断,有人说诸葛亮不但不会打战,简直是嫉贤妒能的草包,把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给废了;有人说,诸葛亮以弱攻强的北伐就是个彻头彻尾的错误,只是为了转移内部政治矛盾,最终加速蜀汉灭亡;有人说,诸葛亮穷兵黩武,一将功成万骨枯,让蜀汉百姓受尽苦难;有人说,诸葛亮是封建皇权的卫道士,只有抱残守缺的愚忠,这样的人当然会受到统治者推崇;有人说,诸葛亮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华夏分裂者,阻碍全国大一统,使人民饱受战乱,是历史罪人;有人说,诸葛亮北伐根本不是为了兴复汉室,而是为了自己能手握大权。废黜李严,处死刘封,都是政治斗争的阴谋,他是有自己当皇帝的野心,只是死得早没有得逞而已。面对李严劝他称王受九锡,他回答那句“虽十命可受”就是昭然若揭的证据。

现在,“把诸葛亮拉下神坛”已然成为主流,站在不同立场,对同一史料用不同的态度进行解读,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是很正常的。逝者已矣,真相留于青史,也存于人心。


编辑:晓风

文字:左岸读书

图片:网络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