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广州市河长办获悉,今年来,海珠区在2018年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成效的基础上,采取多项有力措施推动区内河涌水环境稳步提升。目前,15条重点整治河涌已经实现“不黑不臭”的目标。
今年已拆除沿河违建17.59万平方米
在“散乱污”场所整治方面,今年上半年,海珠区多部门联合开展执法行动,其中该区生态环境分局出动执法人员16180人次,检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5504家,发出整改通知书1353份,立案处罚74宗,处罚金额730.5万元,其中对2家超标排污的重点排水户开出240万元罚单,移送法院强制执行36宗。
按照广州市工信委统一部署,按时完成2019年上半年全区第一轮用电3000度以上大数据20997个工单排查,排查率为100%;完成全区3730个“散乱污”场所的整治,完成率为100%,达到市区两级工作的预期目标。
此外,今年1月1日至7月11日,海珠区累计拆除河涌沿线违建204宗(次),累计拆除面积17.59万平方米。
与此同时,海珠区正全力推进城中村截污纳管工作,补气污水收集能力短板。15个计划进行截污纳管工程的城中村中,9个在建工地整体进度66%,其余6个城中村计划年内开工。截至7月18日,9个城中村工程进度为:龙潭村79%,黄埔村66%,仑头村83%,五凤村76%,红卫村65%,瑞宝村59%,东风村52%,凤和村78%,石溪村57%。
今年以来,海珠区共新建公共管网44公里,改造老旧污水管网21公里,对3860个排水管线隐患点进行排查修复。此外,正在推进北降涌流域、土华涌流域排水达标单元试点创建,面积约3.23平方公里,计划2019年7月开工,2020年6月前完工。
海珠区还在推进56条暗涌暗渠的清污分流工程,进一步削减溢流污染,改善河涌水质,实现涌渠的长治久清。截至7月中旬,56条暗涌暗渠已经完成摸查,并完成施工方案编制工作。有16条渠箱的施工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会,40条渠箱准备进行专家评审会议,6条渠箱已报送可研,计划年内全部开工。
案例1:
磨碟沙涌:拆除违建建绿道
磨碟沙涌是琶洲互联网集聚区里的一条河涌,呈东西走向,河涌全长约2.1公里,河道宽度约11米。磨碟沙涌东接珠江前航道,西接黄埔涌,水域面积约1.6万平方米,全线均为明涌。周边高楼林立,河涌水清岸绿。但一年多前,据涌边居民贺先生反映,这里又黑又臭,住在涌边都不敢开窗。“现在水质变好了,有了绿道,早晚家人在涌边散步心情舒畅。”贺先生说。
磨碟沙涌的镇街级河长、琶洲街道办事处主任杨科介绍,磨碟沙涌以双塔路跨涌桥为界,自桥向东至珠江前航道段约1700米已于2010年前后完成整治,两岸为砌石堤岸,绿化良好,设有人行绿道;自桥向西至黄埔涌段约400米则存在较多历史违建,包括2个废品收购站、磨碟沙羽毛球场、名门汽车修理厂、杂物房、小市场等。因为磨碟沙涌沿线截污管建设不完善,沿线项目工地的泥浆水、居民生活污水及合流污水有直排河涌及溢流现象,导致河涌污染严重,水体呈黑臭状态,河道淤塞、水质严重恶化。
为此,海珠区采取新建污水管、清除“散乱污”、河涌清淤等多项措施对磨碟沙涌开展综合整治。对于涌边名门汽车修理厂的清拆,科记忆犹新,他表示:“这个汽修厂虽然是违建,但在涌边已经开了好几年,面积又比较大。要拆除时业主抵触情绪很大,我都单独和业主谈过四五次。”最终在街道和区里相关部门的多次努力后,名门汽修厂顺利拆除。
在河涌整治过程中,海珠区也注重切实解决当地居民的实际困难。磨碟沙北社区居委会主任张海东说:“在被拆除河涌违建中,有5套是企业的职工住房。我们发现这5户居民确实没有其他的房子可住,就和区住建局协调,将他们都安置到了公租房里。”
目前,磨碟沙涌沿线涉水“散乱污”场所已完成整治。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7月21日,海珠区共拆除磨碟沙涌违法建设20宗(次),面积8768平方米。清淤14800立方米,新建污水管网135米,整治堤岸530米,清理涌边垃圾320吨,河堤两岸加装了安全护栏,河涌护坡种植了草皮,河岸上新建了人行道路。违建拆除后,河涌两岸通道全线贯通,还建设了绿道,成为周边居民早晚休闲的好地方。
经过市、区评估,磨碟沙涌2018年年底实现“初见成效”。根据海珠区生态环境分局水质检测报告,磨碟沙涌今年2月至6月水质已达到“不黑不臭”整治目标。
案例2:
土华涌:“小珠江”里的鱼虾又回来了
土华涌位于海珠区万亩果园核心区,起止地点是土华西闸和石榴岗河土华水闸,是海珠湿地二期流域的主要河涌,涌长约4.5千米,平均宽度52米。此前,由于土华涌流域河涌沿线均未实施截污,涌边约3.2万常住人口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大量排放,导致河床淤塞,河涌发黑发臭。同时还有违法建筑占据了涌边的堤岸,涌面也停放着大量的船只,不仅影响美观,也缩窄了河涌的过流断面,阻碍了水体的流动。
因此,海珠区对土华涌开展综合治理,一是实施土华涌截污工程,包括新建污水管5152米,新建直立式堤岸1866米,新建生态堤岸997米,新建人工湿地1座,有效解决了土华涌沿岸没有污水管道、污水直排入河涌的情况。
二是迁移非法船只及原有龙船。土华涌内原停靠了近500艘非法船只,不仅影响河涌行洪排涝,而且存在严重的治安及消防等安全隐患。华洲街道联合区水务部门、村社,多次进行摸查,清点登记船只数量,制定船只清理方案,对船主迁移船只进行宣传动员,安排落实资金给予船主一定的临时迁移补偿。
三是清拆临涌违建,整治土华涌沿岸的排污口等。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7月21日,共拆除土华涌违法建设74宗(次),面积约1.1万平方米,累计修复栏杆255米,新建栏杆7米,修复堤岸14立方米,警示牌修复34块,修剪绿化15650平方米,清运杂草7725立方米,拆除窝棚及18处埗级、码头,整改河涌沿线排污口305个。
经过治理,土华涌2017年底实现“初见成效”;根据海珠区生态环境分局水质检测报告,土华涌今年2月至6月水质为不黑不臭,达到整治目标。
现在的土华涌环境焕然一新,吸引了不少水鸟飞过,江南水乡的面貌逐渐呈现,被当地居民誉为“小珠江”。
土华村居民黄伯说:“我是在这里出生长大的,小时候水很清,里边有虾有鱼,经常跳进去游泳。十余年前水质开始变差了,再也不敢下河。现在水质又变好了,水里的鱼虾也很多,有不少人在岸边钓鱼呢。”
黄伯还表示,随着河涌水质的改善、两岸环境的提升,自家的出租屋租金都上涨了,来租房的人也越来越多。
案例3:
大塘涌:昔日小作坊林立的黑臭河涌换新颜
大塘涌全长1.89千米,起于金穗东苑及聚德西路,止于淋沙涌,平均宽度14米。大塘涌流经多个城中村。曾经,涌边制衣厂、印染小作坊林立,而且堆满垃圾和共享单车,水质黑臭,是治水攻坚战的硬骨头。因此,海珠区在整治大塘涌时特别注重源头治理、长效治水。
首先是进行排水口整治,目前已完成大塘涌沿线共5个排水口、7个雨水口的整治工作。其次是进行河涌管网完善及黑臭河涌整治工程,新建污水管约340米,河涌清淤5700立方米。
接着,海珠区实施了龙潭村、红卫村、东风城中村截污纳管工程。截至今年7月26日,龙潭村、红卫村、东风分别已完成施工总进度的80.11%、66.58%和54.23%
海珠区河长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大塘涌沿线涉水“散乱污”场所目前已整治完毕。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7月21日,海珠区共拆除大塘涌违法建设144宗(次),面积约1.4万平方米,巡河通道全线贯通。
上述负责人表示,大塘涌拆迁在没有任何补偿、改造费用的情况下进行,劝拆难度非常大。属地江海街道办事处通过前期细致摸查和大量宣传,仅耗时1个月就率先在全区提前完成全线贯通工作。
经过市、区评估,大塘涌2018年年底前实现“初见成效”。根据该区生态环境分局水质检测报告,大塘涌今年2月至6月水质为不黑不臭,达到整治目标。
【记者】余嘉敏
【通讯员】赵雪峰
【校对】蓝淑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