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商业重镇水东街的前世今生!惠州人知道多少?

惠州文明
+ 订阅

说到水东街大家并不陌生

但关于它的前世今生

怕是没几个人清楚

今天文明君就给大家聊聊

东江商业重镇水东街的前世今生

如今的水东街鸟瞰图。《东江时报》记者杨建业 姚木森 摄

名片介绍

水东街位于惠州桥东,东西走向,东接惠新西街,西连东新桥头,全长730米。明代吴高在《惠州修路记》中记曰:“耆老善士告予曰:昔水东地势低洼,宋守钱酥筑作平直,郡人便之。”意即:听老者说,北宋时今水东街是一片低洼,行人不便;惠州太守钱酥将这些洼地填平拉直,方便行人,时称水东路。其时的水东路,仅是一条泥路,不是街道,更不是商业街。入明后,随着农业和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的提高和发展,生产者和消费者需要一种交换方式,以促进城乡生产和商业活动,水东街遂成为商业街。

自南汉以来一直被称为淮水之东的聚财福地

中国的地形地势,整体是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故“无水不东流”。但道教却认为最贵是“逆水”,即以东向西流者,称其为“仙源福地”。而东江和西枝江恰恰是两条由东往西流的“逆水”,故苏轼为惠州作《潜珍阁铭》时曰:“悼此江之独西,叹妙意之不陈。”而水东街,正处这两条“逆水”之间,进行营商,自然是“聚财福地”了。

早在后梁贞明三年(917),南海王刘龑凭借父兄在岭南的基业,打败对手在广州称帝,史称南汉。刘氏称帝后,亦知循州(今惠州)水东这块风水宝地,故他在改广州为兴王府的同时,设循州治于雷乡(今龙川县),置祯州治于梌山(今中山公园)。“祯”者,寓意“吉祥安定”也。又将当时广东最重要军事机构“祯州节度使”驻此,南汉都统李承渥领兵十余万,其中一支象军就驻扎在当时靠近秀水湖边的小山冈(象军驻扎那里,水草丰茂,时称象岭。后来象岭旁边那条巷,称为“象岭巷”),教象为阵,每象载十数人,皆执兵杖,战则置阵前,以壮军威。

接着南汉乾和三年(945),南汉主刘晟又在两江合江处兴建一座水东庙,庙中置神像二尊,封其介胄按剑而坐者曰“兴祚王”;其乌巾紫襕端笏而坐者曰“泰民王”,寓意“国泰民安”。北宋政和三年(1113),宗子博士唐庚贬居惠州,撰《水东庙记》曰:“吾始至惠州,屏居于南山之上。北望西江之东,林木之间,夜夜有灯煴然,里人云此水东灵庙也。”由此可知,自南汉以来此地已被视为“逆水福地”。因西枝江古称淮水,此地处淮水之东,入明后在此地设立了一个圩市,入清后成为商业街,遂称“水东街”。

清代中后期形成“一街挑两城”格局

至明清鼎革之际,水东街饱受战火摧残。特别是康熙十五(1676)正月,清朝征潮大军退保惠州,反叛清朝的刘进忠与郑经(郑成功儿子)纠集二十余镇兵马围攻惠州府、县两城,日夜炮焰熏天,喊声震野。后来清朝尚之信奉命割惠州与郑经结盟,郑经退回台湾,为害惠州长达三十余年的兵灾宣告结束。当时地处府、县二城之间的水东街商铺,在这次战火中大部分遭到焚毁,剩下的又被散兵游勇占据。

康熙十六年(1677)八月,归善知县孙耀祖到任,招回避乱流亡商民,驱逐占据水东街店舍的散兵游勇,拆毁水东街店舍的残墙败瓦,招徕重建。水东街商民在地方官府的支持帮助下,迅速修复和重建被战火摧毁的店铺,重新开张营业,使水东街很快恢复了战前的繁荣。据乾隆年间《重建水东街包公庙碑》记载,乾隆年间捐资重建水东街包公庙有各类商会、店铺、商号212间。其中商会有惠阳会、金胜会、聚福会、十庆会、远庆会、仁兴会,获麟会等,反映出水东街重建后进入“康乾盛世”的繁荣景象。

至清代中后期,水东街的商业活动进一步发展壮大。光绪二十八年(1902),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规定惠州为通商口岸,外国的火水、火柴、洋布、西药、食品等经香港大量涌进惠州,粤东所出产的海产、食盐、粮油木材柴炭竹木等,也集中惠州销往各地,使水东街商业更加日益繁荣壮大,并且形成“一街挑两城”的格局。

上世纪20年代曾改造街道、修建骑楼

广东国民政府成立后,规定在全省堤岸及各马路建造铺屋,建造有脚骑楼,以利交通。1928年,惠州国民县政府拟《惠阳呈报改良惠城建筑章程案》报省国民政府,提出成立“惠阳改良街道委员会”,对水东街和府城十字街等主要街道进行改良,兴建骑楼。其中水东街的改良方案拟定马路扩宽至30英尺,两旁人行道及骑楼各8英尺;檐口高度15英尺。店面、骑楼及人行道、马路等项建筑费用由业主、店客各出一半。在短短几年间,将水东街建成一条700多米长的骑楼街,街道两旁一幢幢“长了脚”的房子架在半空,上居下铺,前铺后居,成为惠州城市街景的显著特色。

上个世纪20年代经过改造后的水东街。何志成供图

1938年10月,侵华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广东国民政府等机构撒到粤北的曲江、连县一带,日军驻扎石龙,并截断东江和广九铁路运输线,惠州即成为东江流域重要的抗日交通运输线和物流中心。在此期间,水东街遭到日军多次轰炸,炸毁和焚烧的店铺达200多间,但商民很快将其修复营业。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16日,驻惠州的日军宣告投降。由于水东街是日军沦陷惠州的重灾区,驻惠州日军宣告投降后,中国军队选择了水东街包公巷码头作为接受日军投降之地,以雪前耻。1945年9月16日下午受降开始,中国军队受降代表、师长郭永镳少将从包公巷码头走到水东街口,站立在街道左边的三个日军将佐立即用手摘下头上的军帽,同时将佩带的指挥刀从左边腰间取了下来,用双手横托着放在胸前,低着头以示诚意的敬礼和迎接。而其他日军士兵在一声号令下,日军军旗全部倒下,刀枪落地,群众高呼“胜利”和“万岁”口号,抗战胜利了!

本世纪以来进行规划改造,面貌焕然一新

抗战胜利后,由于国民政府腐败无能和发动内战,导致国民经济崩溃。为此,惠州许多工商业主纷纷将资本转移到香港等地,水东街又走向衰落,日趋萧条。

还没进行改造的水东街房屋老旧,街上开满了店铺,诉说着曾经的繁华。惠州日报 记者 宫晓磊 摄

1949年新中国成立,水东街又进入了新一轮的历史发展时期。但水东街毕竟太老了,历尽沧桑,很多门店已破烂不堪,失去往日辉煌。有鉴于此,惠州市地方政府从本世纪初开始着手拟订水东街改造重修规划,水东街西段于2009年9月正式开工。经10年改造、协调、磨炼,水东街西段改造重建工程基本完工。而水东街东段的改造修复工程,近年亦纳入惠州古城升级改造规划。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座集历史、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现代经营模式商业城,将在东江河畔重新崛起,雄踞岭东!

来源:惠州日报

作者:何志成

编辑:元宝  严东东

审核:陈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