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18万件精品文物出水,考古学家:“南海I号”的意义堪比殷墟

南方+ 记者

“‘南海I号’对中国水下考古的意义,类似于殷墟对中国陆地考古的意义。它为中国水下考古树立了典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庆伟点评道。

考古现场俯瞰图

8月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新进展工作会,发布了“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湖北随州枣树林墓地2项重要考古工作成果,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出席并主持会议。“南海I号”考古项目获得京城考古界高度评价。戳视频看考古现场▼▼▼

古船诸多谜题被破解

记者获悉,“南海I号”目前已全部完成船舱内文物的清理工作,沉船中出水文物精品达18万余件。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研究员孙键介绍了“南海I号”的一系列重要发现,围绕“南海I号”长期以来的一些谜题也得以破解:“南海I号”确定为中国造。

“南海I号”船舱内部

尽管船上出水了不少异域文化风格的器物,但考古专家从船体结构、船型工艺等方面判断,“南海I号”属于“福船”类型,采用木材的产地来自于中国东南沿海、西南及南亚等地区,因此判定为中国制造。诸多线索显示,它的始发港为当时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口泉州港。

“‘南海Ⅰ号’是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保存最好的古代沉船。”孙键说,考古队员发现,“南海Ⅰ号”使用了一种先进的升降船舵技术以及“可倒桅”技术,“南海Ⅰ号”对于中国造船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南海I号”桅夹

“南海Ⅰ号”极为丰富的出水文物,生动展示了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画卷,是浓缩了宋代生活的“时间胶囊”

孙键说,船上出水了一些陶器残片,不仅其中一些带有汉字,还有一些带有阿拉伯文,船舱内还出水了整套天秤、砝码,与沙特塞林港附近出水的铜砝码几乎一样,印证了宋代中国远洋贸易的繁盛。

“南海I号”出水的天秤和铜砝码

为适应海外市场的需求,“南海Ⅰ号”许多瓷器风格带有异域风格,如德化窑的仿金银器执壶。此外,船上铁器在贸易品中占比甚高,总重量超过130吨,生动展示了铁制品在宋代海洋贸易中的重要性,说明宋代以煤炭化石燃料的冶金业产量巨大。

史无前例的水下考古典范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庆伟曾提出,没有殷墟就没有中国考古。6日,他再次提出,“南海I号”对中国水下考古的开创性意义或可与殷墟对于中国陆地考古的开创性意义相媲美。

“从1987年发现古船,到整体打捞、全面发掘保护,已经过去30年,‘南海I号’为中国水下考古树立了一个典范。这30多年,中国的水下考古工作从零起步,迈入世界一流行列。”孙庆伟评价道。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从四个方面评述了“南海I号”的重大价值。

第一,南海一号发掘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发展的历程,是可以写入整个人类水下考古教科书的典型案例,其采用的整体打捞方案、发掘方案,被印证是非常正确的;

第二,“南海I号”对于研究宋元时期的海上贸易,尤其是还原当时人的生活,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材料;

“南海I号”出水的精美金器

第三,丰富了我们对宋代社会经济的认知,更新以往对于海上丝绸之路出口瓷器、丝绸的旧有认知,认识到铁器出口的重要性;

第四,实现了水下考古挖掘和公众展示的统一,沉船放入水晶宫内,整个考古的精细化过程得以全面展示于公众视线下。

“南海I号”出水的咸鸭蛋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考古研究所所长姜波说,“南海I号”已经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经典案例向全球推广,成为中国水下考古界的骄傲。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崔勇介绍说,“南海I号”的水下考古工作经历30年,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蹒跚起步到磅礴发展的全过程,堪称世界水下考古史上的经典之作。

对“海丝”研究意义重大

‘南海I号’对于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考古研究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姜波说。

“南海I号”上出水的不只有货物,还有大量生活用品,包括钱币、度量衡、漆木器、动植物遗骸,生动展示了海洋贸易的方方面面,提供的考古信息量是其它任何项目无法比拟的。

阿拉伯文的陶片

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认为,“南海I号”是研究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不可多得的物证。“西方学者一直强调大航海时代的伟大,但如果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与之对比,我们发现,大航海时代带来的是殖民地扩张、黑奴泛滥,但古代丝绸之路却推动了文明的交流和互鉴。

精美漆木器是船上人生活用品

结合“南海I号”上出水的瓷器,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王光尧说,“围绕‘南海I号’整船货物的研究,从中国产地到运输路线、运输方式再到行销地等一系列课题的研究,我们得以透视,中国古代对世界人类文明史交流所作的巨大贡献。”

据了解,未来几年内,考古队将重点对船体进行发掘和整体保护工作。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透露,广东省将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附近建立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未来将大力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以及多学科的研究工作。

▷南海I号发掘大事记

1987年

广州救捞局与英国的海上探险和救捞公司在南海上下川岛海域发现南海Ⅰ号

2000年

考古部门对“南海Ⅰ号”正式展开调查

2001年

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进行水下调查

2003年

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

2007年

“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成功移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

2014年

“南海Ⅰ号”沉船保护发掘

2019年

“南海Ⅰ号”船舱内文物发掘完毕

【记者】李培 发自北京

【图片】“南海I号”考古发掘队提供

编辑 叶铮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