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华南教育历史根脉,构建南粤驿道文化节点

广东省户外运动协会
+ 订阅

作者:南粤古驿道网 彭野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培正中学等纷纷内迁至韶关坪石,延续华南教育之“火种”;近八十年后,借助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坪石正努力寻找华南教育历史根脉,构建南粤古驿道文化节点。

8月2日-3日,为扎实推进“华南教育历史”的挖掘与活化工作,做好与西京古道(乐昌段)的衔接,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再赴韶关乐昌市调研坪石老街、三星坪村、塘口村、铁岭、长尾洞等办学纪念地,以及西京古道(乐昌段)调研保护利用情况。

寻找华南教育历史根脉

·作为华南教育历史根脉的坪石

坪石,在上世纪四十年代抗战时期,广东省政府不少机关、事业机构以及十多所大专院校内迁至此继续办公、办学,历史上曾被称为“小香港”。“每年都会有中山大学各院系的学生来到坪石,寻找学校的历史。”坪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邓勇健告诉驿道君。

图为坪石老街,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旧址。

坪石老街主街旧址。

坪石老街上街。

广同会馆,位于坪石老街下街,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旧址。

坪石镇三星坪村,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旧址。(摄于2019年7月12日)

三星坪古码头。(摄于2019年7月12日)

位于三星坪古码头附近的原国立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旧居。(摄于2019年7月12日)

坪石镇塘口村,原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旧址(摄于2019年7月11日)。

由于抗战时期的特殊原因,众多学校在坪石及周边地区沿武江两岸村落分布: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研究院、先修班等设在坪石老街,理学院设在坪石塘口村,法学院设在武阳司村,一年级军训大队及后迁入法学院设在车田坝,师范学院设在管埠,文学院设在清洞村,后迁入文学院设在铁岭,工学院设在三星坪村,培正培道联合中学设在长尾洞;医学院和研究所设在乐昌县城;农学院设在湖南省宜章县栗源镇……“三师”专业志愿者阿瑞曾饱含深情地说:“抗日战争时期,中山大学的老师和同学从粤北西京古道旁的韶关坪石三星坪码头上岸,并在坪石度过了可歌可泣的1940-1945年近五年的时光,让‘火种’保存至今。这既延续了中山大学的文脉,又让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找到了昔年在硝烟中顽强生长的根脉。”

·“华南教育历史坪石研学基地”的困局与破局

斯人已逝,时光荏苒。随着坪石老街的拆除,三星坪、塘口等办学旧址的荒废与消失,众多学校在坪石的踪迹难寻。“我们有不少关于中山大学等学校在坪石办学的故事与资料,但总体来说还是缺乏文字、图片等重要史料。”乐昌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李启平略带遗憾地说。史料缺失、历史建筑消失、旧址踪迹难辨成为了寻找华南教育历史根脉的难题。

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委员会调研组一行调查坪石老街。

俞军(左)、何昆亮(右)等人在坪石老街交流。

罗赤宇(左三)在坪石老街一处旧建筑前分析结构构造。

江刚(左五)在坪石镇塘口村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旧址分析建筑风格。

“三师”志愿者一行在塘口村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旧址朱氏宗祠前合影。

“三师”志愿者一行在坪石镇长尾洞调查培正培道联合中学旧址。

所幸,在当地退休教师何昆亮、乐昌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协助下,“三师”专业志愿者、德国AP建筑事务所副总裁、总建筑师、总规划师俞军,“三师”专业志愿者、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罗赤宇,“三师”专业志愿者、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执行总建筑师江刚等人深入实地调查坪石老街、三星坪村、塘口村、铁岭及长尾洞等地,踏勘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研究院、先修班、工学院、理学院、文学院以及培正培道联合中学等办学旧址,踪迹再一次得以寻觅。

·华南教育圣地与老坪石历史轨迹并轨,再现“坪石先生”精神

“三师”志愿者一行对“华南教育历史坪石研学基地”方案展开讨论。

如何重现华南教育在坪石的历史?如何呈现老坪石的城乡肌理?如何理顺各学校与坪石的关系?在经过昼夜的实地调查后,这三个问题引起了俞军的思考与解读:“‘华南教育历史坪石研学基地’,不仅要寻找、挖掘国立中山大学等学校的办学旧址,追忆华南教育的摇篮与圣地,同时要考虑依托老坪石的历史与风貌,复原其城乡肌理,把华南教育圣地和老坪石这两条历史轨迹糅合在一起。沿着武江坪石生态空间与城乡肌理,再现具有‘坪石先生’精神的,从过去走向未来的时空之道,并成为南粤古驿道西京古道(乐昌段)特有的亮点。”

俞军手绘坪石老街下街拱桥。

俞军手绘塘口村江景。

据悉,下一步,坪石将结合不同学校的办学旧址打造办学纪念地,吸引华南师生“寻根”与研学。明年,还将重点打造“杜鹃花音乐节”,利用当地杜鹃花品种营造花海,整体提升绿植景观。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副教授吴永彬表示:“可利用当地‘映山红’品种,营造花海、花带,只需在秋季种植,明年开春时就可以看到坪石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海。”

  

构建南粤驿道文化节点

·西京古道(乐昌段)精华段红色文化节点众多

西京古道起源于秦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历史悠久堪称古京城通往岭南地区的“高速公路”。2019年,西京古道乐昌段与乳源段纳入全省南粤古驿道巩固提升重点线路中,主要任务是针对2018年已建设的重点线路进行设施完善与巩固提升。

图为西京古道(乐昌段)。

西京古道(乐昌段)精华段全长10.3公里,其中驿道本体长度为3.54公里,连接线为6.76公里。精华段本体中,0.94公里为山地型古道、2.6公里为平原型古道。连接线1.64公里为新建步行道,5.12公里为依托现有县乡道划线。沿线的村落、地貌与特色遗存,见证西京古道的历史与文化底色。

图为梅花镇大坪村。

图为坪村杨氏宗祠。

图为新书房。

图为正在修复的文昌阁。

西京古道(乐昌段)精华段入口处为乐昌市梅花镇大坪村,村内有600年历史的杨家寨。2019年,大坪南昌起义军和红七军革命活动旧址(本体为新书房、杨氏宗祠、文昌阁)入选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军到达梅花大坪村杨家寨,部队在大坪村文昌阁、杨氏宗祠、新书房等地宿营,并在杨家寨召开军事会议,史称“杨家寨军事会议”,会议作出了“智取宜章”的决定,初步拟定了湘南起义的战略方针。朱德、陈毅领导的智取宜章(年关暴动),它揭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在中国革命发展史上有着重大的意义。1931年2月3日,邓小平、张云逸率领红七军血战梅花,从杨家寨撤离,曾在文昌阁作临时指挥所,并把400多名伤员安置在大坪杨家寨。

·用“线点网”式构建南粤驿道文化节点

“三师”志愿者一行深入调研西京古道(乐昌段)。

8月3日,“三师”志愿者一行深入调研了西京古道(乐昌段)以及沿线的大坪村文昌阁、杨氏宗祠、新书房等节点。“这里有很多中国的传统元素”,在走进正在修复的文昌阁时,俞军兴奋地说。踏上西京古道,俞军再次感叹道:“这条古道被生态水系环绕,就像洒落在生态空间的一条飘带,极具生命力,既是交通之道,更是生态之道!”

“打造‘华南教育历史坪石研学基地’,是为了呈现当时那一段历史,也是衔接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盘活相关产业,反哺坪石人民。”坪石镇党委委员邱锦萍说。据介绍,西京古道(乐昌段)精华段修复后,吸引了众多驴友前往徒步体验,并在植树节当天自发在古道沿线种植树木,修复后的古驿道综合价值正逐步释放。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规划处高级规划师李梓明,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院长助理刘珍环,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温文浩、张小良、孔超明、黄关子、杨梦曦、黄睿民,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倪韵捷,广州欧科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王阳,乐昌市、坪石镇、梅花镇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调研。

 

(注:部分图片由黄睿民拍摄。)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本站所刊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