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震武林的广东五大名拳“洪、刘、蔡、李、莫”,惠州占其二——李家拳、莫家拳。
几个少年站成一排,双目炯炯注视前方,突然撒开手脚站成马步,时而前进,时而侧转,打出一套千字形拳法。同时保持着震脚、大喝、后脚跟不离地等特点,至阳至刚、虎虎生风。这样的练武场景,时常出现在莫家拳的发源地——仲恺高新区沥林镇火岗村。但莫家拳难学,需经过3年以上的基本功练习方可学习拳谱套路。因此,莫家拳传承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亟待加强保护与传承。
非遗名片
莫家拳是中国南拳的一种,是广东五大名拳之一,发源于仲恺高新区沥林镇火岗村,现主要分布于惠州、东莞、广州、佛山等地,并传播到港澳、东南亚、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2015年11月,莫家拳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源起仲恺沥林,故事悠久精彩
莫家拳的出现,是一段传奇故事,有两个版本。
据传,明末清初,南方两广地区战乱60多年始息。13岁的莫福田因兵乱到今仲恺高新区沥林镇火岗村避难寄迹,娶何氏为妻,生莫硕士、莫达士二子。相传莫达士曾学艺于少林寺,技成后返回火岗村,因火岗村全为莫氏族人,于是开宗创派称为“发源地火岗村莫家拳”。
另一种说法是,据《广东省志·体育志》记载,清朝乾隆年间,由福建来广东的少林寺慧真禅师传给惠州府海丰县人莫蔗咬,后传给惠州火岗村的莫清骄、莫四季、莫定儒,经过他们切磋琢磨形成莫家拳。
现存火岗村的莫家拳拳馆,是上世纪80年代由一个仓库改建而成的,约50平方米,馆内摆满刀、枪、剑、棍等十八般兵器,墙上的一些记录和一两件古旧的兵器,在默默述说着它的悠久历史。据莫家拳传人介绍,明末清初,兵争四起,社会动荡,村与村之间多有械斗。火岗村莫氏先人莫达士为求自保,学艺于福建少林寺,形成了颇具南拳风格的莫家拳,回乡后将拳法传授给乡民。按这个记忆,莫家拳的宗师为莫达士。
△莫玉林(左一)带领弟子练习莫家拳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摄)
腿法为主拳法为辅,实战性强
莫家拳有着鲜明的岭南特色和朴实大方的南拳风格,其特点是侧身正肩吊马,步法灵活,善用腿法,手法紧密,以攻为主,拳势勇猛,刚劲有力,长短配合。用莫家拳传人莫玉林的说法就是,莫家拳以腿法为主、拳法为辅,实战性非常强,“不是花架子”。也正是这个原因,练习莫家拳的人一般都只是单练,而不会去对练,以免发生事故。
莫家拳是以徒手和器械的攻防动作为主要锻炼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的体育项目。莫玉林说,莫家拳创于动荡时期,历代习练者皆以其为保家卫国的重要手段。习练莫家拳,能有效提高人的反应能力和思维能力,使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得到提高;同时,莫家拳注重武德修养,强调修身养性,以改变习练者的精神面貌。青少年习练,还有助于戒“娇、骄”二气,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莫家拳还和当地民间艺术舞麒麟关系密切。当地民间舞麒麟的武术基础即是莫家拳功夫,尤其是腿法与步型在舞麒麟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传统上麒麟舞表演之后也有专场莫家拳表演。由此可见,莫家拳除了强身健体的实用价值和保家卫国的防御功能,还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与莫家拳渊源颇深的麒麟舞
(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场地简陋、资金匮乏等制约发展
目前,莫家拳已传到第十一代,但练习场地过于简陋、人力有限以及资金匮乏等因素制约着它的发展。
此外,随着时代发展,武术防身的功能淡化,年轻一代学武的兴趣大减,加之需要经过3年以上的基本功练习方可学习拳谱套路,莫家拳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亟待加强保护与传承。据说,一名年轻人练习莫家拳腿法,站了一个小时,鞋子可以倒出汗水,其艰苦程度可见一斑。
“我小时候跟随父辈学习莫家拳,年轻时一度没有打这个拳种。”莫玉林说,2001年,他到佛山探亲,住在一个小区里,看见当地居民早晨大规模练习武术锻炼身体的情景,大为感慨,“要是大家都在习莫家拳多好啊。”
于是,从当年起,莫玉林开始在沥林教授莫家拳,村中一些兄弟也渐渐重拾这门功夫。培养新人、到各种场合去展示……因莫玉林等人的传承和推广,莫家拳渐渐为大众所熟悉。“前些年,我要腾出时间教拳,经常向公司请假,惹得老板很生气,老婆也一度闹离婚。”到去年,55岁的莫玉林索性辞掉工作,专心教拳。在沥林镇文化站和沥林一所小学,每周都有不少学生等着他展示拳脚。
在火岗村,真正练习莫家拳的人并不多,而且大多像莫玉林一样,年纪不小了。他们寄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带动年轻人将莫家拳传承下去。“我儿子没有跟我学到莫家拳,我很遗憾。等我的孙子出来了,我一定要教他。”莫玉林说。
来源:惠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