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载隐姓埋名,保家卫国探龙宫;倾一生忍辱负重,凝聚报国强军梦!”
8月1日至2日,以黄旭华院士为故事原型创作的大型现代潮剧《大国赤子》在揭阳市揭东人民广场剧院隆重公演。该剧通过演绎祖籍揭东区新寮村的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献身核潜艇研制的感人故事,歌颂了以黄旭华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为实现“强军梦”“强国梦”作出的巨大贡献,展现揭阳贤德人物的家国情怀,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乡话、家乡戏演绎家乡人先进事迹
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剧,《大国赤子》是揭阳市组织专门力量创作排演的文化精品。《大国赤子》演出时长2小时,分为序幕和8场剧情:1958年,黄旭华秘密奉命到北京,参与研制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09工程”;为保密与便于近海试验,黄旭华等人又搬到了条件更为艰苦的渤海湾葫芦岛上。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不求名利,专注科研,克服国家经济、科技劣势与特殊时期的困难,承受着丧失父亲之痛、亏欠家人之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终于与第一代潜艇人设计完成了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弹道导弹核潜艇,并亲自参与核潜艇深潜试验,实现了毛泽东主席“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宏伟誓言。
8月1日的首演现场,许多观众感动落泪,掌声此起彼伏。观众席中,有四位特别的来宾,他们是黄旭华院士的亲属:四妹黄牧、六弟黄绍赞、七弟黄绍美与外甥。黄牧今年已经93岁高龄,黄绍赞与黄绍美是孪生兄弟,今年也已83岁高龄,老人们此番不辞辛劳从肇庆回到故乡。
黄绍赞说,“潮剧是古老的地方戏种,主创演出团队通过改革创新,以现代手法把黄旭华的事迹搬上舞台,契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用家乡话、家乡戏演家乡人,让先进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老一辈与年轻一代观众更喜闻乐见、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教育效果更好!”
“这次我们回来,是看演出、看变化、受教育。”黄绍赞说,“我们的老家新寮村是广东省古村落,也是第一批省级新农村示范片。每次回到新寮村,看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都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看《大国赤子》、看家乡变化,让我们亲人们能更好的接收正能量,在各行各业为我们国家尽自己的能力多做贡献。”
顶级文艺团队打造潮剧中的“核潜艇”
《大国赤子》演出活动由揭阳市委宣传部、揭东区委、揭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和揭阳市文联联合主办。早在去年,揭东区委就在开展“不忘初心”主题党建活动中,明确提出以黄旭华院士的感人事迹和可贵品质为内容创作一部大型现代潮剧。揭阳市宣传部更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习、传承好黄旭华不怕苦难的勇气和拼搏精神,打造具有浓郁“揭味”、深受群众喜爱的原创文艺精品。
揭阳市潮剧传承保护中心承接了《大国赤子》的演出任务,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有100多人,其中演员有40多位。揭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陈联忠担任主演,他感慨地说:“扮演黄旭华院士这一角色,对表演者考验很大,需要演员从不同方面去深入了解,对于人物性格的揣摩要非常细致、到位。”
执导《大国赤子》的钟汉秋是广东粤剧院国家一级导演,他表示,“跟传统舞台剧相比,《大国赤子》以现代潮剧的艺术形式刻画黄旭华不忘初心、献身国防的光辉形象,以叙事抒情的形式进一步展现他的家国情怀与革命精神。”
《大国赤子》剧本由揭阳戏剧家、揭东区文化馆馆长黄烈明撰写。接到创作任务后,黄烈明专门研读了多达85万字的黄旭华事迹相关资料,写下4.8万字的笔记,历经一年,几度修改,终于完成了剧本。去年9月,黄烈明随揭东区相关负责人前往武汉拜访黄旭华院士,黄旭华院士对剧本给予了高度评价。 黄绍赞告诉记者,收到揭东区委宣传部长发来的电子版剧本后,他专门打印了出来,分发给亲人,并与老伴反复翻看,老伴一边看一边流眼泪,不断感叹说“真了不起!”“通过潮剧宣扬黄旭华的精神,让干部群众受教育,这了不起。在揭阳市、揭东区党委政府的重视下,黄烈明馆长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写出好剧本,也是了不起!”
黄绍美也表示,《大国赤子》的剧情故事符合事实,很客观,并没有进行夸张。“黄旭华堪称时代楷模,《大国赤子》能够让广大干部群众更加了解黄旭华的人生故事,必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对黄烈明先生的辛苦劳动表示衷心感谢,对揭阳市委、揭东区委组织策划本次演出活动表示崇高的敬意!”
《大国赤子》演员的服装贴合时代背景又不失美观,每位演员平均有三四套服装,整场演出服装接近两百套。戏服是由揭阳市首位获国务院政府特别津贴的服装设计师林寻稳设计。作曲、舞美、灯光则分别由广东潮剧院国家一级作曲李廷波、广东粤剧院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徐伟与上海越剧院国家一级舞台灯光设计师张学伟负责。
导演钟汉秋动情地表示:“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应该是人学,人是文学注意的中心。’戏剧同样要以情动人。在这一方面,我们与编剧、舞美设计、主演和剧团等,动用一切力量,劲往一处使,抓住黄旭华的特质与思想,以情打动观众的心,力求打造潮剧的‘核潜艇’。”
黄旭华弟弟:哥哥成长深受家乡深厚优秀历史文化影响
“黄旭华的成长,除了党的培养教育,也离不开家乡深厚优秀历史文化的影响。”黄绍赞表示,父亲出生于揭东区玉湖镇新寮村,到他们兄弟姐妹是第11代子孙;第8代先辈建立了客家大围屋“崇德堂”,就是希望后代立德为本。母亲是揭西县五经富镇人,五经富据说因“四书五经”而得名,也是人才辈出之地。
黄旭华兄弟姐妹一共九人,他排行老三。黄牧表示,父母从小就教育他们学好文化与技术,为国家做贡献。即便变卖家产,父母也要供子女读书。
“祖先留下的祖训家规,对我们有巨大影响。” 黄绍赞说,“黄旭华的故乡情结十分深厚,他自1941年离开揭阳,到1993年才首次回到故乡新寮村。黄旭华当时年近古稀,还专门上山为祖父扫墓,亲自拿着锄头清理祖坟周围的杂草。”此后,黄旭华回到故乡的次数越来越频繁,2014、2016、2017年都曾回到揭阳探亲。
2017年9月28日,黄旭华偕夫人李世英与子女回到新寮村,他说:“我是广东揭阳揭东玉湖镇新寮村人,我一直以我的家乡为荣,没有忘记!”同年,黄旭华获得“全国道德模范”称号。2018年春节前,黄旭华又为揭阳市题词“贤德揭阳、揭阳进贤”。
“揭阳古城有‘进贤门’,新寮村有‘崇德堂’,合起来就是‘贤德’。” 黄绍赞说道,“黄旭华是揭阳人,也是揭阳人民的代表,代表了勤勉奋斗、报效国家的揭阳人民。”
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少年时代艰辛求学,立志报国;三十年隐姓埋名,誓言无声;六十载风雨兼程,甘于奉献;一辈子的家国情怀,不忘初心。”黄绍赞这样概括三哥黄旭华的经历。
黄绍赞说,黄旭华的求学之路十分坎坷曲折。1938年,时值日寇侵略中国,14岁的黄旭华为了寻找安定的学习环境,与大哥步行四天前往母亲的家乡揭西县五经富,入读迁到当地的聿怀中学。
后来,大哥考上了清华大学,黄旭华就读交通大学造船系。为了支持兄弟们的学业,黄牧从聿怀中学毕业后就参加工作,当了教师,赚钱补贴家用。
据黄绍赞回忆,1948年,读大三的黄旭华利用暑假回家,到1957年才再次回家探亲,这一次,母亲对黄旭华说:“绍强(黄旭华原名),现在国家太平了,你也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父亲母亲年纪也大了,你以后是不是可以常回家看看啊?”黄旭华当时一口应承,谁知此一别就是三十多年。
1958年,黄旭华参加了核潜艇研制,给亲人留下一个邮箱作为联络方式。即便父亲、二哥去世,黄旭华也没有回过家。亲戚里有人疑惑,有人埋怨,觉得黄旭华不认家不感恩。
1972年,黄绍赞兄弟不约而同在山西省大寨,于是相约去北京找黄旭华。拍了电报,黄旭华回复说:好!欢迎你们到首都来,看看天安门”。黄绍赞兄弟很激动,已经二十多年没见过三哥了。“结果到了北京,三哥托人给我们安排好了食宿,却见不到他本人,我们扑了个空。”
“知子莫若母,还是我们的老母亲相信,老三肯定是在外面为国家干大事。母亲心里只担心老三是不是干得好、干得开心。”黄绍赞说,“我们九兄弟姐妹里,有六人是党员。我们估计黄旭华是在军工部门造军舰,要保守党的秘密,但没有想到是他是在造核潜艇。”
1988年,黄旭华亲自参与核潜艇南海深潜试验,顺道回家探亲,终于与母亲重逢。黄旭华的事迹逐步公开后,亲人对他的了解才逐步加深。黄旭华当选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后,亲人对他的工作才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黄绍赞表示,当初研制核潜艇的团队有29人,到目前为止,还在核潜艇研究岗位上工作的就是黄旭华一人。“黄旭华不忘初心,为中国核潜艇的建造、升级、跨越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仍在为年轻一代科学家鼓劲、出主意,还要为核潜艇‘更上一层楼’、为国家建设世界一流的海军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无论在《大国赤子》剧中还是现实中,黄旭华院士都特别感谢家人的支持,黄绍赞感叹道:“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记者/唐楚生 林捷勇
摄影/张冰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