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生活
百无聊赖
一果一蔬
一花一叶
都充满乐趣
据说心情不好的时候,去一趟菜市场,便能开心起来。
那挂着水珠的青菜、带刺的黄瓜、鲜红的西红柿、新鲜的西瓜、带着嫩叶的葡萄、活蹦乱跳的鱼虾,这人间的烟火味,喧闹市井的生活气息,饱含着温情,瞬间让人治愈。
▲ 汪曾祺画作
民以食为天,爱吃之人一定是爱生活之人。关于吃,不乏许多名人大家。远有苏东坡、近有鲁迅、张大千;而汪曾祺也是其中之一。
汪曾祺不仅是一个爱吃的人,他也是一个真正会生活的人。这个“会”,包括“懂”,也包括“爱”。
他乐于记述和描写与吃有关的一切,写过许多关于食物的散文和随笔,很是精彩。
《人间草木》这本散文集中收录了众多关于花草果蔬食物的散文。它充满着生活气息,从一果一蔬讲到季节更替,从四方游记、各地风俗讲到旧时在西南联大的求学时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有人说,汪曾祺是作家里的齐白石,他笔下的植物生灵,笔意清淡如一幅幅水墨画,令人过目不忘。
《人间草木》
在《人间草木》散文集里,他写院子、写花卉、写昆明的雨天,写枸杞子写葡萄写北京人遛鸟,不疾不徐地,像是一位在山间闲庭信步的老农,把昨晚上赶路的马车不小心抖露出的零碎细软一一拾起来那样。院子里的杂草、野花,雨后冒出来的菌菇,路边姑娘叫卖的栀子花……
这些最平常、平凡的草木果蔬,经他一支妙笔,便赋予了灵气和鲜活气。翻开书的一刻,仿佛和草木、溪流、花香、鸟鸣都亲近了,万物美好,人在其中。
有自己的月令的葡萄:
葡萄这紫宝石的创造非一日之功。生命的孕育过程是时间的艺术。
葡萄有自己的月令——一月在窖中睡觉;二月出窖、抽芽;三月上架;四月拼命喝水;五月六月继续喝水并需要喷药、打梢、掐须,之后开花、结小葡萄粒;七月果粒长大;八月“着色”、下果子;九月十月修整;十一月下架、剪条;十二月入窖冬眠。这便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
暴躁的栀子花: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月亮做的梨花瓣: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清凉的西瓜:
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咔嚓有声,凉气四溢,连眼睛都是凉的。
记得自己岁数的山丹丹:
我在大青山挖到一棵山丹丹。这棵山丹丹的花真多。招待我们的老堡垒户看了看,说:“这棵山丹丹有十三年了。”
“十三年了?咋知道?”
“山丹丹长一年,多开一朵花。你看,十三朵。”山丹丹记得自己的岁数。
命短的牵牛花:
牵牛花短命。早晨沾露才开,午时即已萎谢。
让人心软的缅桂花:
住在昆明时,房东家种了很多缅桂花,会拿到街面上去卖,也许是怕房客乱摘了她的花,房东便主动摘了缅桂花送给房客们。
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人间草木》是很能代表汪曾祺老先生风格的一本散文集。
他曾经说过“在伟大和有趣之间,我更愿意自己是一个有趣的作家,写点有趣的东西。”
他总是能把故事讲得很有趣、把平淡无奇的生活讲的很有趣、把随处可见的平民食物讲得很有趣。这种文字的生趣,赋予其笔下的果蔬以鲜活生动的活力,好似它们也有了觉知和性格似的。
他写过多少草木啊,拿他这些文字,可以编一本词典,薄薄的,并不整齐划一的。这种词典不解决什么疑难,就是没事翻翻,让你觉得随身带了一个花园,或者一个不错的菜园。
《人间草木》就是汪曾祺用文字给你建造一座让人无限向往的花园。
汪曾祺简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编辑:依桃
图文:国家公共文化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