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书法摆脱了工具性的束缚,该如何走向更加纯粹的艺术性?这是当代书法家面临的课题。
日前,由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广州图书馆、岭南美术出版社、广州市荔湾区文联、广州市越秀区文化馆主办的《读写经典·党禺艺术丛书》(下称《丛书》)首发式在广州图书馆举行,“党禺·读写经典”书法艺术展也在越秀区文化艺术中心展出。
博取众家所长
传统艺术实现创新视觉表达
“5岁开始学习书法,至今已有68年,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得益于中国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以及伟大的书法艺术。”从事书法艺术数十年的书法艺术家党禺,早年因“艺术创新”理论成名,四十岁以魏碑著称,五十岁后专攻狂草,六十岁创立雄浑的方草艺术,七十岁后完成心象艺术,以画入书,将现代视觉的表达融入传统书法。
如今,党禺前后历时两年,最终完成了《读写经典》的创作。
首发式现场,党禺介绍道,本次发布的《党禺艺术丛书·读写经典》以经典古诗词为创作内容,包括《古歌谣·魏碑卷》《诗经·隶书卷》《唐宋诗·行书卷》和《唐诗·草书卷》四卷。
书体采用大众常见的魏碑、隶书、行书、草书,每卷一种字体,适用于对不同书体的审美把握。他提到,每册书选取古典诗词,书法与古诗词对照,并附相关解读,可用于技法学习、书法欣赏、古诗词诵读等。“书法的形与文本的意,都是美学上有意味的形式。”
翻阅《丛书》不难发现,《古歌谣·魏碑卷》书风大气而厚重,展现出古歌谣的高古和质朴;《诗经·隶书卷》中,隶书书体优美柔和,契合了《诗经》充满音乐节奏感的美学风格;为展示唐宋词的韵律美和意境,《唐宋诗·行书卷》以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行书体创作,在潇洒宏逸中,透着一股浓郁的金石气息;《唐诗·草书卷》则采用草书,以更多样的书写技法表达唐诗的艺术美。
党禺表示,很多人习书,一味追求“像”原帖,他却对此充满警觉,“一旦发现临帖近似,面临程式化的状态,我会放下,回头,转临另一种帖,并且风格完全不同——以此,就是为了避开门户之见,博取众家所长”,在他看来,“传统并不是某种固化的形式,而是百川汇集的一条大河,如因认知僵化而将自己囚禁,就无法领略传统的厚重与博大”。
文化自有强大的生命力,书法传统中也从不缺乏创新的基因——从36岁提出艺术创新,72岁完成“心象”艺术,党禺以自己的实践印证了自己的艺术理论,做到了“我手写我心”。
文史专栏作家、艺术评论家沈景春认为,党禺的书法“飞动而不浮滑,流畅而不单薄,体现出老庄哲学的深刻内涵。”
致敬经典作品
共议书法传承之道
“书法不应当被看作是简单的写字。”广东省文史馆馆员、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吕伯涛认为,书法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代表, “我们有义务、责任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书法走进课堂,让学生从小熟悉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传统。”
党禺则希望,读者能够在书中领略书体的艺术特色,把握书体的审美特征,在欣赏书法之美的同时,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学习书法的同时也阅读了经典。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春盛表示,党禺的创作根植传统、艺文兼备,用书法写经典,让文化与书法艺术结合。当代艺术需要创新,在传统的根基上发展,党禺的探索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围绕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党禺、黎展华、许鸿基、朱光荣、贾旭东、张演钦、刘释之等嘉宾共同探讨普通人如何了解书法绘画以及它们所代表的传统文化等问题,迸发思想火花。
“人们常将‘传统文化’挂在嘴边,而这四个字到底指的是什么,又应当从何处下手去学习传统文化?”对此,广东人文艺术研究会常务副秘书长、广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张演钦分享了他的观点。他认为,传统既具象又抽象,每个人心中自有一套。“我对传统的看法首先是打破权威,不要认为摸不着传统、理解不了传统,传统就不存在。”
广东省文史馆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六届理事许鸿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其具有连续性、动态性、关联性、关系性和整体性。“连续性上,书法不能丢掉传统;动态性上,党禺一路都在考虑如何变化,如何践行传统文化。”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贾旭东认为,“道”是中国哲学的核心,只要表达的东西在“道”上,就是传统的东西,“运用书法艺术或是任何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只要表达在‘道’上,就是传统。一旦离开这些东西,哪怕一笔一画临摹,那也会失去传统的精髓。”
广州市文联原主席、书法家乔平:
《读写经典》是书法学习优秀教材
“学习书法要扎根传统,党禺在学习书法的漫漫长路中,始终坚持扎根传统,临摹古人的优秀碑帖。”广州市文联原主席、书法家乔平认为,作为书法家,要让字体出面貌、有个性、有创新,就要敢于探索,在融会贯通中走出自己的路,而非止步于学习古人的碑帖。
党禺精通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在方草方面敢于探索,将书体风格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草书面貌。乔平评价道,“党禺的字体不仅鲜明且有根基,有些合体字看似是分开的,但其中的笔断意连透出他的扎实功力,用笔的干湿浓淡也造成了强烈艺术效果。”
乔平注意到,党禺一直在坚持不懈地传播书法艺术,“他把几十年的书法研究成果都传授给学生,因材施教,不要求统一,并耐心分析每人的长处短处,让书法学习走在正轨上。”
在书法理论上,党禺坚持钻研出新,有丰厚理论成果。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不断发表书法论著,新作《读写经典》既是研究经典,更是再现经典。他对经典诗词有自己的感情和理解,在作品中做了很好的书写表现。“他的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书法学习的优秀教材。”
【记者】黄舒旻
【实习生】钟莹
【摄影】梁文祥
【实习生】肖楚瀚
【校对】罗健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