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理科生,很长一段时间坚定自己要走的路是物理基础研究,大学二年级顿悟,扎进了人类学。她就是香港中文大学大三学生邓晓懿(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毕业生)。在今年《开学第一课》上,她以过来人身份向学弟学妹们分享经验。
什么时候发现学习的专业不喜欢,如何实现成功换专业,冷热门专业有什么区别,学姐“秘诀”现场大放送,也激起高三学子一箩筐问题,今日南方+记者便为学子们奉上满满的诚意,你们关心的问题都在这里了,学姐的经验学起来吧!
人类学听起来很冷门,为什么会选?
人类学不是邓晓懿的第一选择,高中她读的是理科,大一主修理科,辅修文科专业,读了一年之后她主动申请换到文学院,最终选择了人类学。
“高中时我比较坚定,未来从事物理或者化学基础学科研究,但大一学期末的时候听了一次同班同学的报告,觉得自己几乎没办法像他那样对物理投入精力,于是开始思考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邓晓懿说,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开始了换专业申请。
换专业有一个小插曲,在面试时老师问她:你没有上过人类学课,知道人类学是做什么么?邓晓懿透露,当时她和面试老师说看了《我的凉山兄弟》(人类学家刘绍华著作,2013年出版)这本书,并聊起了书里面的情节,最后老师同意了她换专业。
学姐支招:
一定要多阅读,保持对外界的了解、接触,也在阅读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和事情,最后决定了一件事之后,就没想那么多,先去做了再说。
选择专业如何看待“热门”“冷门”?
在邓晓懿看来,热门和冷门没有明显的界限,现在热门的领域未来可能因为市场饱和变得冷门,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很难预估未来专业的冷热门。
“我即将面临毕业,直观的感受是热门专业能给同学带来比较多的前人经验。”邓晓懿以热门的计算机专业为例,它提供了非常多的过来人经验,如果将它作为未来的生涯方向,可能会比较心安,因为知道未来的成长、发展方向是什么,热门的好处在于前人提供的经验比较多。
“对于冷门专业来说,可能前人提供的可供借鉴的经验很少,比如我选择的人类学专业,学姐学长的经验可能是考古或者去博物馆,可借鉴的地方就相对较少。”邓晓懿透露,她给自己的规划是:在学校读书—做研究—留在学校教书。
学姐支招:
专业冷门热门最终取决于自身的努力,选择热门专业之后,并不代表万事无忧,而深耕一个领域,让自己变得精通,你比别人优秀你就是热门。
高三学生应该怎样做生涯规划?
“首先要慢慢找到自己的兴趣;其次,要有一个对未来生活状态的想象;最后,不要怕试错。”邓晓懿建议,对某一个领域或者某一类工作感兴趣,可以通过阅读,通过身边人的接触,去了解工作状态、职业状态,生活状态。
不要怕试错则在于,错误可以不断调整修正,不要觉得做了选择之后,人生一切都要围绕这个选择而战,“你选择专业就读和你最后从事什么行业,也不一定要有强烈的必然关系,除非一些特定的专业领域,比如做医生那可能需要选择医学专业。”
邓晓懿说,她在高中常看《壹周刊》《看天下》《人物》这类杂志,语文老师还会推荐阅读文学类、哲学类书籍,“身在校园,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样的,这个社会发生了什么,我想如果不是《我的凉山兄弟》这本书,我可能去不了现在的专业,如果把它总结成一次经验的话,那就是保持阅读。”
学姐支招:
生涯规划可以看得更远一点,不要局限于学什么专业,毕业后3-5年的工作,而要更长远的人生方向,高三需要规划,大学需要规划,30岁需要规划,40岁同样也要规划。
【见习记者】 黄婷
【摄影】孙俊杰
【策划】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