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号图文并茂介绍“活化石”,青青莞草织出古今“莞风”

南方号莞家
+ 订阅

大暑刚过,气温节节攀升,东莞进入“热辣模式”。炎炎夏日,防晒、避暑必不可少,除了空调常开,很多家庭还会备上几张凉席。古代没有空调,凉席更是避暑“神器”,当时最受欢迎的“莞席”与东莞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最近,南方号“东莞发布”推出由东莞市委网信办指导、东莞市网络文化协会制作的漫画故事,讲述莞席的“前世今生”。无独有偶,南方号“东莞沙田”稍早前发布文章,介绍制作莞席的原材料——莞草的种植现状。本期南方号,让我们一起来了解青青莞草。  

曾是古代贵族时尚单品  

“东莞发布”推出的漫画介绍,莞席的使用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那时候室内还没有“凳子”的概念,人们都是席地而坐,席子是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贵族用的就是受欢迎的商品“莞席”,莞席不仅是嫁娶必备,还是彰显身份地位的象征。  

莞席与东莞究竟有何关系?制作莞席的原材料称“莞草”,乡间称为“东莞三件宝”,即陈皮、咸榄和莞草。莞草古称“咸草”,生于海拔1600米以下的河边、沟边、湖边及田边近水处,分布于广东、福建、广西、四川等地,因野生于咸淡交汇水域而得名。  

东莞地处东江下游,沿线水域交汇,滩涂水塱连片而衍生这种草本植物。莞草碧绿、柔软、粗壮、高挑、无边无际,宛似一道绿色围篱环绕于东莞西南部。根据《东莞县志》记载,东莞在广州之东,取名东字,出产莞草,故名“东莞”。莞草繁盛乃一大自然资源,咸草成了沿海居民就地取材的薪火燃料,也是棚居遮雨挡风、捕鱼捉蟹、缚物吊重的生活、生产物料。  

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莞草编织成为东莞2000多年来最具特色的文化之一。拥有灵巧双手的东莞人充分发挥想象力,将莞草编织成各种各样的物品,如篮子、挎包、动物摆设等,并销往全国,莞草的名声越来越大。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莞草编织商品通过帆船运输到香港,再由香港走出国门销往世界各地。  

到了清朝后期,莞席远销欧、美、澳及南洋各地。对于习惯使用地毯但夏天生活在闷热环境的欧美人来说,来自中国的莞席非常凉快,也容易打理,在外国人眼里莞席成了避暑“神器”。  

“活化石”重现焕发新光彩  

虽然莞席曾是远近驰名的热销产品,但随着时代和科技的进步,千年手工艺渐渐走向没落。一方面,1983年后,东莞开始推行“引淡驱咸”工程,生长于咸水区的莞草因此产量缩减,加上种植水稻的兴起,稻田逐渐占据了草田;另一方面,以塑料、工业材料等为原材料生产的制品由于成本、工艺等优势,莞草制品逐步被取代,莞草在东莞一度几乎绝迹。  

不久前,位于沙田镇穗丰年水道旁的莞草种植试验区完成最后一批莞草草种种植。这个莞草种植试验基地初步成形,将成为沙田镇进一步传承传统莞草种植和编织技艺,保留东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举措和抓手。  

据“东莞沙田”介绍,近年来,沙田镇探索恢复莞草种植,并开展编织手工艺传承工作。除组织具有莞草种植知识的热心爱好者从事专门的种植外,还把莞草破草、晾晒、编织等传统手工艺再次复原,把美术、时尚等元素注入莞草编织工艺中,组织沙田镇“白玉兰”社工开发莞草编织作品,成立莞草“妇创坊”,使莞草这一“活化石”再次展现在人们眼前。  

此外,沙田把莞草编织融入学校第二课堂,组织沙田镇第一小学、中心小学等学校举办莞草编织兴趣培训班,邀请民间莞草编织艺人开展手艺传承活动,用莞草编织出花瓶、篮子、挂饰、玩具、装饰摆件等手工艺品,在全国、省、市相关活动中获得荣誉并进行展出。  

据了解,沙田镇莞草种植试验基地占地30亩,第一期种植面积约15亩,目前种植环节已基本完成。接下来,沙田镇有关部门将对种植基地进行进一步布置和完善,把莞草知识、种植技艺、编织技艺等建设成科普长廊,并设立专门的莞草编织加工、体验、展览场所,与有关文艺类高校、机构合作对莞草编织技艺进行提升和完善,探索推出莞草文创产品。  

同时,沙田镇计划把莞草种植试验基地打造成沙田镇青少年户外拓展、基层党员活动体验基地等,组织开展种植、收割、知识宣传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推动莞草种植、编织的传承。  

(本文内容来源于南方号“东莞发布”“东莞沙田”)  

【记者】林群贤

编辑 冯文美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