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城市迈向未来发展的源动力,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作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对城市创新发展的基本保障作用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制度与技术供给作用更加突出,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愈发重要。
2018年9月,东莞市科学技术局与国家专利导航项目(企业)研究和推广中心、华智数创(北京)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合作完成了《专利导航东莞市创新发展质量分析评价报告》(下简称“报告”),从专利导航视角完成对东莞市创新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并基于创新质量画像对东莞提出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路径建议。
本期政研精粹选自报告第二章东莞市创新发展匹配度。
本文约9600字
预计阅读时间25分钟
创新发展匹配度主要关注创新投入产出的各转化过程。对于城市创新链,从科技投入到专利产出,衡量的是专利与科技的匹配度。把专利当作经营与生产要素投入到实现企业绩效和产业绩效,衡量的是专利与企业、产业之间的匹配度。城市创新发展的质量就在于“投入-产出-绩效”过程的良性循环,表现为专利活动与科技、企业、产业发展的高度匹配。
【一】
专利与科技匹配度
一:研发经费投入产出效率
东莞市每亿元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授权量高于省内和全国平均水平,C30城市中排名第二位
技术创新效率是指在研发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反映了在给定投入的情况下获取最大产出的能力。R&D投入是创新投入力度的直接反映,专利是技术创新产出成果的重要形式。每亿元研发投入专利授权量反映了地区研发经费投入的专利产出密度,体现了创新效率情况。
东莞市2016年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为143.4亿元,对应的2017年三种专利授权量依次为发明4969件、实用新型30102件、外观设计10133件。
经折合计算,东莞市2017年每亿元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授权量为94.4件,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47.7件/亿元)和全国平均水平(34.2件/亿元),在C30城市(GDP全国排名前30的城市,除4个直辖市外,下同)中列第2位,仅次于泉州。相较于2016年,东莞市每亿元研发投入专利申请授权量上升41.5%。
二:研发人力投入产出效率
东莞市每万人年研发人员专利申请授权量位列C30城市第四位,相较于上一年度增长了57.5%
研发人员的数量和素质决定着创新活动的质量。每万人年研发人员专利授权量反映了区域研发人力投入的专利产出密度,体现了创新效率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东莞市2016年R&D人员全时当量为4.8万人年,对应的每万人年研发人员专利授权量为2809.0件,在C30城市中排名第4位。相较于2015年,东莞市每万人年研发人员专利申请授权量增长了57.5%。
【二】
专利与企业匹配度
一:企业拥有发明量占比
东莞市企业发明拥有量占比超过九成,占比低于广东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增幅在C30城市排名第一
企业作为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和市场主体,是技术创新与市场的桥梁,是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企业应该是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企业发明拥有量占比指标,反映了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情况。
截至2017年底,东莞市企业专利权人拥有15635件发明专利,占东莞市发明拥有量的比重为91.5%,高于广东省(84.4%)和全国平均水平(65.5%),在C30城市中仅次于深圳排第2位,其后是苏州、南通、佛山。和深圳相比,深圳市企业发明拥有量比东莞高1.1个百分点。相较2016年,东莞市企业发明拥有量占比增加了6个百分点,增幅高于同期广东省(增幅为1.2个百分点)和全国平均水平(增幅为1.1个百分点),增幅在C30城市中列第1位。
二:企业发明专利占三种专利比重
东莞市企业发明专利占三种专利的比重为13.6%,在C30城市中列第26位,专利结构需要不断优化
截至2017年,东莞市企业拥有专利115031件,其中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5635件,占企业三种专利拥有量的比重为13.6%,在C30城市中位列第26位,相较于2016年,东莞市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占三种专利的比重增加了1.2个百分点,增幅在C30城市中列第18位,前三位是徐州、哈尔滨、唐山。东莞市企业专利结构需要不断优化,具有更高技术含量的发明专利占比需要不断提高。
三:每千家企业中获得发明专利的企业数量
东莞市每千家企业有七家获得发明专利,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C34城市中排名第九位;获得发明授权企业数量在C34城市中列第二位,仅低于佛山
2017年,东莞市企业法人单位的总数量是210871家,获得发明授权的企业数量是1417家,东莞市年度获得发明授权企业数量占比为0.7%,与广东省(0.7%)持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在C34城市中排第9位,排名前3位的是南通、苏州和无锡。相较2016年,东莞市获得发明授权企业数量同比增长32.1%,增幅在C30城市中列第2位,仅低于佛山。
四:企业发明授权量
东莞市企业发明授权增速为38.0%,略领先于全市整体增速,相对增速位列C30城市第六位
东莞市企业2017年发明授权量为4516件,较上年增速为38.0%。东莞市2017年发明授权量为4969件,较上年增速为35.0%。东莞市企业发明授权量增速相对于东莞市整体发明授权量增速的比值为1.0,在C30城市中排名第六,前三位是石家庄、佛山、唐山。东莞市企业发明授权态势与城市发明授权整体水平基本持平。
【三】
专利与产业匹配度
产业是城市的脊梁。从国外主要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经验来看,产业专利数量与产业规模和发展状况会高度正相关,产业专利与产业创新发展能力越匹配,产业竞争的优势就越明显,产业发展的趋势就越向好。
东莞市在“十三五”期间瞄准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中心、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节点、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的奋斗目标,以发展创新型、服务型、枢纽型、开放型、生态型经济为主攻方向,优化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基地,力争在广东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进程中走在前列。
以下就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五个领域以及十大细分产业,先进制造业中的五大支柱产业和四大特色产业的专利活动与产业发展进行匹配度分析。
战略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东莞市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经济长远竞争力的关键抓手。东莞遴选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五大领域作为重点布局新兴领域,瞄准新一代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终端、工业机器人、高端智能制造装备、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高性能电池、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器械等十大产业进行重点突破。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授权量
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授权量占本市发明授权的比重为28.9%,保持较高增速,增速在C30个城市中排名第6位,相对增速高于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授权平均水平
2017年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授权量为1438件,占东莞市当年发明授权量的28.9%,发明授权量较上年增长22.8%,增速在C30个城市中排名第6位,前5位是泉州、徐州、佛山、长沙和郑州。
就相对增速而言,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授权增速是东莞市整体发明授权增速的91.0%,高于广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授权相对增速(87.5%),低于全国(91.1%)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授权相对增速。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拥有量
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拥有量在C30城市中位居中游,占城市发明拥有量的比重约三分之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尚不具有相对优势
截至2017年底,东莞市共拥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5593件,在C30城市中排名第15,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拥有量占东莞市发明拥有量的比重为32.7%。相较于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均水平,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拥有量相对优势指数为0.9,在C30城市中排第23位,不具有相对优势。
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东莞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明授权规模近五年增长超六倍,2017年增速高于本市平均水平,发明拥有量具有比较优势,企业发明拥有量占比超过97%,知识产权领军企业优势突出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东莞市布局的重点新兴领域。专利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东莞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明授权量为1073件,较上年增长37.2%,增速比东莞市整体发明授权增速(33.3%)高3.9个百分点,是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明授权增速的2.5倍。2013年至2017年五年期间,东莞市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发明授权量年均增速达64.1%,五年期间增长6.3倍。
截至2017年底,东莞市共拥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明专利3993件,占东莞市发明拥有量的23.4%。与全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比,东莞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明拥有量相对专业化指数2.8,东莞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
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明授权规模近五年年均增速超过70%,2017年增速高于本市平均水平,发明拥有量具有比较优势,企业发明拥有量占比超过九成
2017年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明授权量为2892件,较上年增长42.1%,增速比东莞市整体发明授权增速(33.3%)高8.8个百分点,是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明授权增速的1.2倍。2013年至2017年五年期间,东莞市新一代信息技术装备发明授权量年均增速达73.2%,五年期间增长八倍。
截至2017年底,东莞市共拥有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明专利151件,占东莞市发明拥有量的0.9%。与全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相比,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明拥有量相对专业化指数1.4,东莞市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五: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
东莞市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发明授权规模近五年增长超六倍,2017年增速高于本市平均水平,发明拥有量具有明显比较优势,企业发明拥有量占比超过98%,知识产权领军企业优势突出
2017年东莞市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发明授权量为498件,较上年增长35.7%,增速比东莞市整体发明授权增速(33.3%)高2.4个百分点,是我国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发明授权增速的6.0倍。2013年至2017年五年期间,东莞市新一代信息通信装备发明授权量年均增速达66.4%,五年期间增长6.7倍。
截至2017年底,东莞市共拥有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发明专利2198件,占东莞市发明拥有量的12.9%。与全国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相比,东莞市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发明拥有量相对专业化指数8.1,东莞市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六:智能终端产业
东莞市智能终端产业发明授权规模近五年增长超十倍,2017年增速低于本市平均水平,发明拥有量具有明显比较优势,企业发明拥有量占比超过98%,知识产权领军企业优势突出
2017年东莞市智能终端产业发明授权量为583件,较上年增长31.6%,但增速比东莞市整体发明授权增速(33.3%)低1.7个百分点,是我国智能终端产业发明授权增速的1.3倍。2013年至2017年五年期间,东莞市智能终端装备发明授权量年均增速达84.8%,五年期间增长10.7倍。
截至2017年底,东莞市共拥有智能终端产业发明专利2012件,占东莞市发明拥有量的11.8%。与全国智能终端产业相比,东莞市智能终端产业发明拥有量相对专业化指数3.7,东莞市智能终端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东莞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明授权快速增长,但增速高于同期地区以及全国产业平均水平,产业发明拥有量相对于全国不具有比较优势,企业发明规模优势明显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是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之一。2017年东莞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明授权量为149件,较上年增长67.4%,增速是东莞市整体发明授权增速的2.0倍,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明授权增速的2.8倍。2013年至2017年五年期间,东莞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明授权量快速增长,2017年为2013年发明授权量的6倍,年均增速56.2%。
截至2017年底,东莞市共拥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明专利417件,占东莞市发明拥有量的2.4%。与全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相比,东莞市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明拥有量相对专业化指数为0.8,不具有比较优势。
八:工业机器人产业
东莞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发明授权快速增长,增速高于同期地区以及全国产业平均水平,产业发明拥有量相对于全国具有比较优势,企业发明规模优势明显
工业机器人产业是东莞市重点新兴产业中重点突破的十大产业之一。2017年东莞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发明授权量为50件,较上年增长61.3%,增速是东莞市整体发明授权增速的1.8倍,是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明授权增速的2.7倍。2013年至2017年五年期间,东莞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发明授权量快速增长,2017年为2013年发明授权量的16.7倍,年均增速102.1%。
截至2017年底,东莞市共拥有工业机器人产业发明专利114件,占东莞市发明拥有量的0.7%。与全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相比,东莞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发明拥有量相对专业化指数为1.9,具有比较优势。
截至2017年底东莞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发明拥有量中,企业共拥有发明专利98件,占产业发明拥有量的86.0%;高校和科研单位共拥有发明专利11件,占产业发明拥有量的9.6%。
九:高端智能装备产业
东莞市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发明授权快速增长,增速高于全国产业平均水平、但低于同期地区平均水平,产业发明拥有量相对于全国处于比较均势,企业发明规模优势明显
高端智能装备产业是东莞市重点新兴产业中重点突破的十大产业之一。2017年东莞市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发明授权量为81件,较上年增长22.7%,增速是东莞市整体发明授权增速的0.7倍,是我国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发明授权增速的2.4倍。2013年至2017年五年期间,东莞市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发明授权量快速增长,2017年为2013年发明授权量的3.8倍,年均增速47.7%。
截至2017年底,东莞市共拥有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发明专利241件,占东莞市发明拥有量的1.4%。与全国高端智能装备产业相比,东莞市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发明拥有量相对专业化指数为1.0,处于比较均势状态。
截至2017年底东莞市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发明拥有量中,企业共拥有发明专利207件,占产业发明拥有量的85.9%;高校和科研单位共拥有发明专利19件,占产业发明拥有量的7.9%。
十:小结
东莞市重点新兴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与专利活动匹配,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与专利活动存在一定偏离,高端医疗器械产业专利活动与产业发展定位存在严重偏离
对于战略性新兴,按照新兴产业“专利-相对速度/优势”(Patent-Relative Velocity/ Advantage,P-RV/A)模型,分析产业目标定位与实际专利趋势的匹配程度,确定为绿色运行区、橙色预警区和红色预警区三个层次。
分析结果表明,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中,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主导产业各个细分产业与专利活动的匹配度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新一代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通信、高端装备制造、工业机器人产业处于绿色运行区,专利增长趋势与东莞市产业发展定位较为匹配,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已经具有比较优势。
智能终端、高端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领域、先进材料、新能源领域、新能源汽车、高性能电池、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生物医药领域产业发明授权增速相对较快,均高于全国产业发明授权增速平均水平,但发明授权增速低于本市平均水平,产业专利活动与产业定位存在一定偏离,处于橙色预警状态。
东莞市高端医疗器械产业相对于全国平均水平已经具有比较优势,但是近年来发明授权增速放缓,均低于本市和全国产业平均水平,产业的专利活动与产业发展定位存在严重偏离,处于红色预警状态。
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
东莞作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了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设备、纺织服装鞋帽、食品饮料、造纸和纸制品业五大支柱产业,以及玩具及文体用品、家具、化工、包装印刷四个特色产业。
一:电子信息制造业
东莞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发明授权增速高于本市和全国产业平均水平,发明拥有量具有比较优势,企业发明拥有量占比达96.4%
电子信息制造业是东莞市先进制造业中的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之一。2017年东莞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发明授权量为2464件,较上年增长48.8%,增速比东莞市整体发明授权增速高15.5个百分点,是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明授权增速的2.2倍。2013年至2017年五年期间,东莞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发明授权量年均增速52.0%。
截至2017年底,东莞市共拥有电子信息制造业发明专利7659件,占东莞市发明拥有量的44.8%。与全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相比,东莞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发明拥有量相对专业化优势指数1.7,东莞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
截至2017年底,东莞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发明拥有量中,企业共有7383件,占比为96.4%。
二: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
东莞市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发明授权快速增长,且增速高于同期全国产业平均水平,产业发明拥有量相对于全国尚未形成比较优势,企业发明规模优势明显
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是东莞市先进制造业中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2017年东莞市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发明授权量为2758件,较上年增长35.0%,增速是东莞市整体发明授权增速的1.4倍,是我国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发明授权增速(22.5%)的2.0倍,高23.3个百分点。2013年至2017年五年期间,东莞市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发明授权量快速增长,2017年约为2013年发明授权量的3.6倍。
截至2017年底,东莞市共拥有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发明专利8944件,占东莞市发明拥有量的52.4%。与全国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相比,东莞市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发明拥有量相对专业化指数为1.0,处于均势状态。
截至2017年底东莞市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发明拥有量中,企业共拥有发明专利8078件,占产业发明拥有量的90.3%。
三: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东莞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发明授权量增速高于同期全国产业平均水平,但低于东莞市整体发明授权增速,发明拥有量相对于全国具有比较优势,企业发明拥有量占比达82.4%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是东莞市五大支柱产业之一。2017年东莞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发明授权量为109件,较上年增长12.4%,增速为东莞市整体发明授权增速的0.4倍,比我国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发明授权增速(-12.5%)高24.8个百分点。2013年至2017年五年期间,东莞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发明授权量年均增速为33.8%。
截至2017年底,东莞市共拥有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发明专利378件,占东莞市发明拥有量的2.2%。与全国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相比,东莞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发明拥有量相对专业化指数为1.5,处于比较优势状态。
截至2017年底东莞市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发明拥有量中,企业共拥有发明专利311件,占产业发明拥有量的82.4%。
四:相对优势工业产业
东莞市相对优势工业产业产值与专利规模的匹配度为83.3%,C30城市排名第3位
2016年东莞市具有产值贡献的34个工业门类中,产值区位熵和专利区位熵处于匹配状态的产业共有28个,占整个工业门类数量的比重为82.4%。
东莞市产值贡献具有相对专业优势的产业共有12个(产业区位熵>1),其中产值区位熵和专利区位熵处于匹配状态的产业有10个,产值与专利规模匹配度为83.3%,在C30城市中排名第3位。这10个产业具体为: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
东莞市产值具有相对专业优势但产值与专利规模不匹配的两个产业为:仪器仪表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这两个产业的产值区位熵均大于1,具有相对专业优势,但专利区位熵均小于1,专利积累滞后于产业发展,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有限。
五:专利饱和产业
东莞市2016年专利饱和产业占比为23.7%,在C30城市中排名中下游,2017年专利饱和产业占比降为21.1%
专利饱和产业占比是指区域产业门类中进入专利饱和状态的产业数量占区域产业数量的比重。专利饱和产业越多,意味着需要针对性调整专利政策或审视技术创新现状的产业越多。专利饱和产业占比为逆向指标。
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以各城市具有发明专利的产业大类为基数,统计各大类产业的有效发明专利权人密度和有效发明专利份额,以各产业大类国外来华有效发明专利作为判断是否处于专利饱和的基准值,东莞市2016年在41个国民经济大类行业中38个均具有发明专利,其中涉及有产值的工业产业共34个大类,处于专利饱和状态的产业有9个,为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专利饱和产业占比为23.7%,在C30城市中排名第25。
2017年,东莞市41个国民经济大类行业处于专利饱和状态的产业降为8个,减少的为医药制造业,专利饱和产业占比为21.1%,在C30城市中排名与2016年持平。
六:22个产业处于产业与专利活动匹配状态,总体匹配度为64.7%
东莞市2016年专利饱和产业占比为23.7%,在C30城市中排名中下游,2017年专利饱和产业占比降为21.1%
产业专利规模匹配度反映了产业产值规模与专利存量规模之间的匹配程度,产业专利饱和度反映了产业专利权人分布的集中和分散程度。将两者结合形成“专利-匹配-饱和”二元矩阵,可以给出产业活动与专利活动匹配监测的预警等级,包括绿色运行区、橙色预警区、红色预警区三个等级。
东莞市34个工业门类中,工业产业与专利活动匹配程度监测状态为绿色的产业数量为22个,占比为64.7%。结合五大支柱产业以及四个特色产业来看,电子信息制造业相关产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相关行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相关行业(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相关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制造业相关行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相关行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相关行业(家具制造业)、化工制品制造业相关行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包装印刷业相关行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的产值与专利规模较为匹配,产业专利权人分布结构尚未饱和,主要专利策略为加强产业专利活动的数据监测。
七:11个产业处于产业与专利活动偏离预警状态
东莞市8个产业处于产业与专利活动偏离橙色预警状态,3个产业处于与专利活动偏离红色预警状态
工业产业与专利活动匹配程度处于橙色预警(即产业活动与专利活动有一定程度偏离)的产业数量共8个,占比为23.5%,主要表现为产业的产值规模与专利规模不匹配,包括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具体专利工作策略为持续监测、调控专利结构。
工业产业与专利活动匹配程度处于红色预警(即产业活动与专利活动严重偏离)的产业共3个,为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制造业。具体专利工作策略为调控专利规模,增加专利储备,同时调整专利分布结构,通过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提高产业专利集中度。
表3 东莞市“专利-匹配-饱和”模型分析结果
八:小结
东莞市五大支柱以及四大特色产业中,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等产业活动与专利活动较为匹配,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产业活动与专利活动有一定的偏离
对于东莞市五大支柱以及四大特色产业,根据产业“专利-匹配饱和/密度”(P-MS/D)模型:
包装印刷业中的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中的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中的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中的纺织业、纺织服装服饰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化工制品制造业中的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家具制造业中的家具制造业,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中的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玩具及文体用品制造业中的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中的造纸和纸制品业处于绿色运行区间,产业产值与专利规模较为匹配,产业专利权人分布结构尚未饱和,产业活动与专利活动较为匹配。
化工制品制造业中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中的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产值规模与专利规模匹配,但产业专利活动饱和,产业活动与专利活动有一定的偏离,处于橙色预警状态。
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中的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产值规模与专利规模不匹配,且产业专利活动饱和,产业活动与专利活动严重偏离,处于红色预警状态。
感谢阅读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