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科学夏令营丨杨振宁、屠呦呦教授给年轻营员什么寄语?

南方+ 记者

7月28日,第13届亚洲科学夏令营(Asian Science Camp,简称ASC)在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举行开幕式。今年是亚洲科学夏令营首次在中国大陆举行,包括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6位自然科学领域杰出的世界级科学家受邀出席此次活动。杨振宁、屠呦呦教授以视频、音频形式参与开幕式。

第13届亚洲科学夏令营在广东汕头举行。余丹 摄

杨振宁教授以英文向营员们问好,他表示,第十三届亚洲科学夏令营将会为营员们带来无限乐趣,并且使大家受益匪浅。“你们将在这里见到来自亚洲各个地区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聆听世界一流科学家的精彩演讲。这段经历将会对你们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影响。”杨振宁教授鼓励营员们放松心态,享受这个过程。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以视频致辞。

屠呦呦教授以音频形式向营员们问好,她说,在过去的12年里,亚洲科学夏令营为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青少年提供了和科学家近距离学习、交流和对话的机会,为传播科学精神,发现和培养青年科学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她希望今年的夏令营可以带给营员们新的科学灵感,为未来的发展打开一扇兴趣的大门。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教授以音频致辞。

作为一名老一代中药研究者,屠呦呦教授分享了她在科学发现征途中的体会。“大家知道,疟疾是困扰人类几千年的重大传染病。药物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青蒿素的发现,则是中医药学赠予人类的礼物。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是古代名医葛洪有关青蒿治疗疟疾的论述给了我新的灵感和启示,引导我们的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青蒿素的发现折射出东方和西方智慧的融合,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长久以来,中医药服务于中国和亚洲人民,毫无疑问,对传统医药的继续探索和发扬,会让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更加健康。”

“作为地球人,我们同呼吸,我们共命运,我们也面临共同的问题。”屠呦呦教授说,时代在发展,科技在创新,社会在进步,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我们为之共同奋力。科学工作者既要有自己的研究兴趣,也要关注人类的需求,并为此做出努力和贡献。她希望在座的各位青年学子,能勇于担当,能栋梁辈出,能超越前人,为人类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据悉,第13届亚洲科学夏令营共有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39名领队及251名在物理、化学、数学和生物方面有杰出表现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共计300余人参加本届夏令营活动。

第十三届亚洲科学夏令营组委会主席、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刘利民,亚洲科学夏令营国际委员会主席林明瑞,广东省科技厅厅长、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王瑞军,汕头市人民政府市长郑剑戈,汕头大学书记、校长姜虹分别致辞。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还有广东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李壁亮,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副校长林丹明,汕头大学副校长刘文华等。

出席开幕式全体人员合影。曾建平 摄

廖福龙:要站在科学家的肩上,比他们做得更好

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廖福龙当天接受媒体采访表示,他这一次带来的分享主题是从历史的医学发展角度去看待中医药学专家的智慧带来的影响,用现代科学的角度解读古老中医药的科学依据。

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廖福龙接受记者采访。

这是廖福龙教授第二次来汕头,他第一次来汕头还是在80年代的时候。“那个时候感觉汕头在未来会有新发展。”廖福龙教授对汕头大学印象深刻,他认为汕大是一所学科涵盖面很广的综合性大学,从人文到理工,特点突出。

采访中,记者问及廖福龙教授的科学经历,他告诉记者,这一次来参加活动的都是对科学感兴趣的学子,这让他联想到自己年轻时对科学产生兴趣的情形。“我读小学时十分喜爱《昆虫世界漫游记》这本书,书中的主人公变小了以后穿梭在昆虫世界中漫游,让我萌发了探索这个生动有趣的世界的想法。”

廖福龙教授寄语亚洲科学夏令营的青年学子们,希望他们今后对于科学研究产生更大的兴趣,站在过去科学家的肩上,比他们做得更好,对人类做出更多的贡献。

张明瑞:年轻人要有创新的习惯

世界“人工细胞之父”、两次获诺贝尔奖风向提名的加拿大皇家医学院、皇家学会院士张明瑞是潮汕籍华裔科学家。采访前,张明瑞教授和记者们用潮汕话拉家常,他告诉记者,自己在汕头出生,一直读到小学之后才离开汕头。

世界“人工细胞之父”张明瑞。

“我以前住的地方是郊外,现在变成市中心,变化很厉害。”张明瑞教授曾作为汕头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对汕头和汕头大学的变化发展很是欣喜。这一次参加亚洲科学夏令营活动,他希望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学生对中国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同时希望学生们继续保持科研的兴趣,努力做下去。

张明瑞教授尤其强调,发明和创新的习惯要从年轻开始时培养,不一定要等到长大以后才去做。“年轻的时候可以多思考,通过训练在头脑形成创新的想法。”张明瑞教授说,创新是一种习惯,年轻人要一直葆有创新的习惯。

张曙光:中国学生要多出去玩,多问问题

亚洲科学夏令营活动首次在中国大陆举行,对此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张曙光认为,中国地域辽阔,只举办一次远远不够,有机会的话应该在每个城市都举办,让更多人认识了解中国。

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张曙光。

“几十年后他们会记得这个活动,也有可能因为这个活动对科研产生更多好奇,”张曙光教授认为,活动仅仅只是给学生们提供交流机会,最重要的还是要靠学生们自己去探索,“只听前辈们讲也没有意义。”

他说,教育与学习不同,教育(education)是灌在脑子里的,学习(learning)不等于education ,中国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科研人最重要的是学会自己学习。

张曙光教授直言,当下中国年轻人被父母管理得太多,他建议中国年轻人要多去玩,多去问问题,“中国年轻人不要总是记忆而不去独立思考,被逼着学只会成为机器人。”张曙光教授鼓励更多学生学习数理化,“只有科技创造真正的财富,我希望孩子们不要只看重经济和管理,不要只学会‘把左手的钱装到右边的口袋’。”

营员们期待多元文化碰撞的火花

第13届亚洲科学夏令营共有来自28个国家和地区39名领队及251名在物理、化学、数学和生物方面有杰出表现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共计300余人参加本届夏令营活动。

“希望和不同国家的同学结交友谊,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能有收获。”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安全专业的张玉玲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很感兴趣。她的组员来自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韩国、新西兰等国,组员们聚在一起谈论各自国家的天气、饮食,唱自己国家的国歌。

现场,来自不同国家的营员们互相交流。曾建平 摄

虽然才刚认识不久,但张玉玲已经能够感受到来自文化差异带来的碰撞。她提到了组员们跨国文化交流的一件趣事,印度的朋友无意间做了一个双臂交叠横放在胸前的姿势,而缅甸的朋友则上前提示他,这个姿势在缅甸表示不友好的意思。这让张玉玲对多元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现场,来自不同国家的营员们互相交流。曾建平 摄

来自坎普尔印度理工学院的Ishan Deo今年大二,主修物理学。他期望能好好享受这趟中国之旅,在这次活动中有所收获:首先是通过大师的讲座了解更多科学知识,领略学术前沿;其次是发现和感受其他国家科研工作的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年仅14岁的Sara Mahmoud Abdel Rahman Jaber来自巴基斯坦,是本次活动最小的营员。斯里兰卡营员RIZ Liyanage 表示,希望可以在这次活动中结交一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在聆听大师讲座的过程中提升自我。

SOKHONN Lynith是一名来自柬埔寨的年仅十六岁的大一女生,主修信息科技的她很早就开始关注亚洲科学夏令营,她为参加本次夏令营做了充足的准备,提前看过很多大师的演讲。“很希望通过本次活动可以体验到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全媒体记者】余丹

实习生罗雅婷 陈芳


编辑 陈圆圆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