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诗词格律是中国古代诗人长期积累的艺术经验的总结,是诗词艺术的构成部分。只有掌握了旧体诗词格律的具体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历代特别是唐代以后著名诗人作品的艺术魅力。为此,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编写了这样一本旨在普及诗词格律基础知识的小册子,其中主要包括《诗词格律十讲》《诗律余论》和两篇附录(《唐诗三首讲解》《宋词三首讲解》)。其中的主体部分是《诗词格律十讲》,包括诗韵和平仄、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和长律、七言律诗、平仄的变格、对仗、古风、词牌和词谱、词的平仄十个部分。这本书不讲过分复杂的格律知识,只将一些要点条分缕析,详细叙述,更适于普及。
古风又称古体诗,它是跟律诗又称今体诗(或近体诗)对立的。古风的主要特点是:(1)不但可以用平韵,而且可以用仄韵,又可以换韵;(2)用韵较宽,不受韵书的限制;(3)不拘平仄;(4)不拘对仗;(5)不拘字数。
试看下面两个例子:
应该注意,古风的字数可能与律诗的字数相符合,但不能因此就认为是律诗。如杜甫的《望岳》虽然恰巧用了四十个字,但它用的是仄韵,而且不拘平仄,所以不是律诗。
自从有了律诗以后,诗人们写古风的时候,尽可能少用律句,多用拗句,只求格调高古。拗句的平仄特点主要是:五言二、四字同声,七言二、四字或四、六字同声。在上面所举的两首古风中,“花间”句、“举杯”句、“月既”句、“行乐”句、“我歌”句、“醒时”句、“相期”句、“岱宗”句、“齐鲁”句、“阴阳”句、“荡胸”句,都是二、四字同声的。
如果从三字尾看,拗句有这样四种三字尾:(1)仄平仄;(2)仄仄仄;(3)平仄平;(4)平平平。
在上面所举的两首古风中,“花间”句、“暂伴”句、“我舞”句、“醉后”句、“相期”句、“阴阳”句、“决眦”句、“会当”句、“一览”句,都是仄平仄收尾的;“月既”句是仄仄仄收尾的;“影徒”句、“行乐”句都是平仄平收尾的;“独酌”句、“对影”句、“醒时”句、“永结”句、“岱宗”句、“荡胸”句,都是平平平收尾的。
这样,只剩下“造化”句是律句,诗人着意避免律句是很明显的。
也有相反的情况,那就是所谓“入律的古风”。这种古风基本上用的是律句,而且在许多地方黏对合乎律诗的规定。例如:
就上面这一首古风来看,可以说全首都是律句;其中有一大半是正常的律句,一小半是变格的律句。入律的古风在押韵上有一个特点,就是往往四句一换韵(有时是六句一换韵),而且是平韵和仄韵交替。这样就像许多首平韵七绝和仄韵七绝交织起来的长诗。白居易的《长恨歌》和《琵琶行》也可只算是入律的古风,不过不像这一首全用律句罢了。
古风分为五言古诗(简称五古)和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上面所举李白的《月下独酌》、杜甫的《望岳》就是五古,王维的《桃源行》就是七古。此外还有一种杂言,又称长短句。杂言诗往往以七字句为主,夹杂着三字句、五字句,有时候还夹杂着四字句、六字句以至十字句。下面是杂言诗的一个例子:
杂言诗一般不另立一类,只归入七言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