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测出中国人正常颞下颌关节内压的广东医生,让患者保命又保颜!

广东卫生在线
+ 订阅

【温馨提示:还没关注广东卫生在线的小伙伴们记得点击右上角关注哦~】

本文首发于《人之初》杂志,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全文共4014字,阅读大约需要8分钟

许多年过去了,张志光还清晰记得当年的实验场景:当他模拟颅内压、心内压的测试方法,把那台老式飞利浦测压仪接口接上一位患者的颞颌关节后,随着患者嘴巴一张一闭,一条漂亮的曲线缓缓呈现在他眼前。

上世纪80年代末这次偶然发现被张志光称为学术生涯的高光时刻,随后他测量出了中国人正常颞下颌关节内压,并于1995年首发在学术期刊上。围绕这一发现的成果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响声不断: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TMD)生物力学分型,提出TMD调压治疗,成功研制关节内压测量仪和直流电神经探测器,申请十余项国家专利,该研究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民间俗称“下巴生锈”)提供有效的诊断、治疗依据,并于2014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014年,中山大学评选出首届43名中大名医,原任中山大学口腔医院副院长的张志光是唯一一名入选的口腔医学专家。

张志光

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原副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首届中山大学名医,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颞下颌关节病学及牙合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副会长、广东省整形美容协会会长、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口腔专业的黄埔一期

“作为中山医恢复口腔专业招生的第一届学生,也算是为口腔系争了点光。”张志光带着惯有的笑容,缓缓讲起他的求医路,这是一幅特殊年代知识分子为理想而奋斗的真实写照。

出生于广东博罗农村的张志光自小聪慧好学,高中时拿了数理比赛全校第一。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谁也抵挡不了历史的洪流,1972年高中毕业后,张志光收拾书包回家务农。转机在3个月后来临,原本就读的中学刚好缺个民办教师,张志光在老校长推荐下回校当了老师,由于工作出色,很快他就被选拔为乡党支部领导成员,担任共青团团支部书记,并被送到县委党校学习。

当时一腔热情扎根农村的他,并没料到人生中另外一个转机正悄然来临。1974年,张志光作为工农兵学员被举荐参与考试,以惠阳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被中山医学院录取。

“我当时报了三个志愿,第一是电子科技,第二是哲学,第三是学医。”张志光说,或许当时国家急缺医务人员,最终他被中山医录取,并分配到被誉为“少数民族”的口腔专业,那一届医科招了600人,刚刚复办的口腔专业招生30名。

中山医早在1952年便于国内率先开办口腔专业,随后停办了十多年。张志光仍清楚记得开学时校长的动员,“你们是口腔专业复办第一届,一定要保障,给最优质的师资,保证培养出精英,办学才能成功。”事实证明,这班同学作为广东口腔界的“黄埔一期”,毕业后奔赴全省乃至全国各地,成为学科顶梁柱。

虽然工农兵学员素质参差不齐,但中山医学院历来秉承精英教育,而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往往半年理论学习后就直接安排下乡到基层医院进行实践,这种教学模式让已有工作经验的张志光更如鱼得水。

“记得任材年教授(后任中山医学院口腔系主任,我国著名口腔颌面外科学家)带着我们到东莞大朗实习,首个接诊的就是个唇腭裂患者,原本小孩子嘴唇一团糟,羞答答很自卑,术后马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给我们很大的震撼。”张志光也是从那一次开始体会到,医生一把刀,挽救的不仅仅是患者的生命,更有患者的信心,这正是中山医学院门口那副对联“医人医病医心”的最佳诠释。

1977年12月毕业的张志光,在工作两年后又重新回到中山医完成5年的系统学习。1984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留校考试,来到了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之后获得主治医师、副教授、教授三次破格提拔。

1992年,30岁冒头的张志光被任命为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成为这所百年名院一颗耀眼的医者明星。

提倡保命同时也要保颜

“金眼科、银牙科”,这是业界普遍流传的说法,口腔医生体面、收入高还受人尊敬,但多数人对他们的认知停留在“老三件”:拔牙、补牙、镶牙。

其实,最能体现一家口腔医院实力的在于口腔颌面外科,它在整个口腔医学中经济效益不算高,但却是风险最大、难度最大、挑战最大的专科。毕业后,张志光一直就挑战这个学科。

他还记得40年前,他的老师任材年、陈光晔和朱家恺(我国著名显微外科专家)同台为患者进行颌面部巨大肿瘤切除加血管化游离皮瓣修复术,“任老师快刀一下把肿瘤剥离切除,面部出现的缺损,由朱老师取患者足背皮瓣做修补手术,手术完患者颜面如新。”仅1978年,他们就施行了3例这样的口腔颌面部显微外科手术,其中一例是难治巨大蓝痣,患者是一名20多岁的韶关男孩,蓝痣从脸部长至胸部,眼睛都看不到了,手术后开开心心地回家了。

▲为患者解析病情

“中国人好面子,我们手术除了要救命,还要让他们有尊严。”张志光介绍,特别近年来恶性肿瘤发病率增高,治疗方法也相应跟上,原本较少接受治疗的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越来越多。多数医生在手术时只考虑挽救患者生命,把肿瘤切除干净即可,没有过多考虑面部功能的保护和重建,导致有患者甚至后悔做了手术。

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86年他收治了一位腮腺恶性肿瘤患者,按照传统手术方法切除肿瘤后很难保留面神经,患者会出现歪嘴巴、流口水等后遗症,这名患者是位老师,平时很注重形象,宁愿死也不愿意手术后变成另一个自己。爱莫能助时张志光想起曾从学术期刊看到过有学者做过一个实验,在液氮环境下冷冻兔子的神经,取出后神经还可复活生长。

但这仅仅是一个动物实验,还未应用到临床上,“我和患者商量后,他也想搏一搏。”

张志光最终搏赢了,低温冷冻后解剖的面神经沿着原本的鞘膜再生,保留了功能,这在当时的国内属首创。

为了救命又保颜,他1995年和1998年分别到瑞典和英国学习颞下颌关节内窥镜技术,将国外先进的口腔内窥镜技术和理念带入国内,让许多颌面部手术无需在面部动刀,而是通过在口腔内开小口伸入内窥镜进行操作,避免留下面部疤痕,容颜得以保全。到目前为止,在国内能用内窥镜做这种手术的口腔专家仍屈指可数。

30年专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6月的一个周二上午,记者如约来到中山大学口腔医院张志光的诊室门口,虽然特诊专家每天限号15个,但半天下来,经不住患者恳求的张志光额外加多了10多个号。

从外地带着小孩赶来求医的胡女士心急如焚,他的儿子小文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法正常吃饭了,嘴巴张不开,一咀嚼就喊痛,而且还伴有咔咔响。张志光眯着眼一边仔细检查,一边问“平时吃不吃口香糖,有没有咬笔头的习惯,睡觉时脸朝哪里啊……”很快,他就判明原因,这是一例典型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原因是趴在桌上睡姿不当下巴受压引起关节盘移位。

他继续和小文闲聊,手指在他的下巴上下摸索着,突然“咔嚓”一声,“好了,你再试试,嘴巴能不能张开,还痛不痛?”小文略带紧张地张嘴闭嘴几次,然后发出会心的微笑,几个月的困扰终于解决了。

能用手法复位的就不用药,能用药物治疗的就不用手术,让患者少点负担,这是张志光多年来的行医准则,“手法复位对医生的要求高,要反复练习,花费时间也多,但创伤少、价格低廉。”张志光的学生告诉记者,这也导致很多年轻医生练着练着就放弃了。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是一种高发却经常被忽视的疾病,主要表现是关节痛、开口障碍,在民间常被形象的称为“下巴生锈”。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达到28%~49%,美国的统计甚至达到75%~80%。

在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生活节奏快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是导致该病发生的重要诱因,“人一紧张肌肉也会处于紧张状态,‘咬牙切齿’久了,就会破坏关节的平衡,负重过大会导致关节的退化和破坏。”张志光形象的介绍。

对于关节的研究,张志光已坚持了30多年,在成功测出中国人颞颌关节的正常内压基础上,他又率先在国内开展对颞下颌关节内压变化与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相关性系列研究,基于生物力学对该病提出“高压型”“低压型”和“反压型”三种分型。

“以前我们只知道高压要减压,但经过研究发现低压型要加压、反压型要调压的治疗模式,在临床治疗上具有重大意义。”张志光表示,下一步他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研究还将不断深化。

张志光的创新研究也得到业界认可,从事口腔颌面外科医教研工作三十多年,其主持的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研课题曾分别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二等奖、广东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中国专利1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

 

▲在亚洲颞下颌关节大会上做主题报告

致力于满足健康者新需求

从民办教师到工农兵学员,从医生到年轻的院长再到名医,张志光身上有太多光耀的身份加冕。这两年,他更在意的一个身份是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副会长、广东省整形美容协会会长。

2012年,张志光发起成立广东省整形美容协会时,正是国内大量求美者涌入韩国整形美容,各种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纷至沓来之时。

“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张志光介绍,整形美容在国内很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高端医疗甚至贵族医疗,但随着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求美者越来越多,需求也更趋丰富。据去年的统计,目前中国有30多万整形美容从业者,一年产业链可到3000亿,预计不远的将来更可突破一万亿。

但如此庞大的产业却一直处于散兵游勇的状态,并没有得到相应的管理和规范,整形美容协会的出现就是为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将贵族美容转化为大众美容,做好普及宣传,规范好市场,让求美者享受更公平更优质的服务,“整形美容是一种特需医疗,在技术上一定要过硬,才能让消费者相信,把求美者留在国内;其次要规范好市场,做好行业自律,给专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让年轻的整形美容医生得到成长;最后,还要通过行业对产业进行提升,带动化工、器械的升级,以更好服务求美者。

“以前我们希望通过治疗让病人免除痛苦,现在我们还要考虑健康人新的需求,这正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个体现。”张志光介绍,无论身份怎么变,他永远记得自己是一位党员,当前社会各界正广泛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让不健康的人重获健康,让健康的人活得更好,这就是医者的初心和使命。

记者|李楠楠

编辑|马方 苏海宁 责编|周颖怡

来源|《人之初》杂志

广东卫生在线全媒体团队出品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