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五年(1800)
闰四月 县民仇大钦、王者进为首组织“添弟会”(天地会)起事,代知县朱麟徵用方世型(举人)等计诱会众,执仇大钦等96人,解省治罪。
嘉庆六年(1801)
清政府下令郡县立文昌庙,知县定于濂溪书院后座暂设文昌宫。
十一月 学宫落成,开青云路,并在学宫的明伦堂后建教谕署。
是年 建北额新炮台。
嘉庆十五年(1810)
知县李澐建文昌宫(在学宫侧),又建镇标左营守备署(今瑞禾中学)。
是年 筹建文昌宫时,集万金为“宾兴”之用(科举时用于应试之士费用的基金)。
八月三十日 改左翼镇总兵营,为阳江镇水师总兵营,移防阳江。
嘉庆十六年(1811)
十一月 增设水师堤督驻节虎门,改左翼镇为阳江镇,设总兵(官),专管水师,进驻阳江,原春江协副将,改为海口协副将,移驻海口。改春江协标都司为阳江镇标中军游击,改春江协标右营守备为阳江镇标左营中军守备。阳江县丞自双鱼城撤回江城兼管粮食事宜。
道光二年(1822)
胡瑃续编《阳江县志》刊行。胡以李澐、李应钧所编的县志加以增修,世称“李志”。
道光十三年(1833)
广东禁外洋贸易以银及洋钱易货,阳江令执行。
道光十七年(1837)
在书院街西横巷(俗称“盲婆巷”)内修养济院。在东门外王母岗修麻风村。
道光十九年(1839)
正月 林则徐在广州开始禁烟。九月,水师提督关天培檄调水师船五艘在洋内防守,阳江镇标左营一号米艇奉命调虎门助防务。二十八日(阳历11月23日),在穿鼻洋为英侵略者兵船撞沉。
道光二十年(1840)
十一月 英侵略军宣布封锁广州。林则徐檄沿海各属严防。十二月,知县彭巽委拔贡何耀龙、教职姜昌曙等设局于城内文昌宫,筹备防海事宜,并捐募练勇四百名防范。
道光三十年(1850)
正月 恩平匪300余人,夜劫大八圩。
道光年间阳江县邑绅谭伯钧(鸥村人)建宅时挖得铜鼓一面,属汉遗物。
咸丰元年(1851)
秋 徐广缙调阳江镇标左营把总关镇边率兵300名赴高州助剿凌十八、何名科等。把总关镇边和外委沙兆麟,在信宜为何名科设伏兵所杀。
咸丰四年(1854)
四月 大雨,潦涨丈余。
五月 红巾会党(天地会)何六在东莞起义。六月,陈开、李文茂在佛山起义,阳江陈阿日、梁英光响应。知县春霖(汉军正白旗人)设筹防局于文昌宫,以副将钟国瑞、举人邓琳、廪生何基礼为局董,捐募练勇1000名,策划镇压陈阿日、梁英光等。并发动城外十二街商众立团防设社于太傅祠联防。
七月 阳江镇标左营弁兵奉调赴湖南岳州,镇压太平军。
九月 鹤山、高明两县客家与土著发生械斗,客家人被迫向新会、开平、恩平、阳春及阳江迁徙。
咸丰五年(1855)
正月十四日 天地会首领阳江人李快、电白人林疍家九等,率会众二万,进入水东港,至大洲不得进。十八日突入博贺港,遂占领文峰、白马、树仔、登楼、沙尾等处。电白知县李荣失职被革。三月八日,义军遍插红旗,造云梯准备攻城。新任知县胡宝贤召集乡勇,协同城中官绅防守,并报高州府,派兵救援,李快退回水东。
海盗陈大凯率船百艘猝攻东平。东平局绅林国柱与杨世业等募水勇数百拒战,大凯船沉溃败。
咸丰六年(1856)
八月 阳江西境飞蝗蔽天,大伤禾稼。
客家人自恩平、台山流入阳江东境田畔、那龙、那笃、乌石、河仔、东平等地。总兵陈佐光先在那笃等地镇压客家,并诬大禾叉客家村村民通“匪”(客家),横加杀戳。越数月,又在那龙戳杀客家人。
咸丰七年(1857)
六月 大疫,淫雨不止。冬,大饥,斗谷钱600文。
咸丰九年(1859)
由于恩平士绅调停,“土客械斗”暂时和缓,阳江至恩平路段得以通行。
咸丰十年(1860)
客籍人戴梓贵原为红巾军花翎副将。起义失败后,从广西回到阳江,时阳江“土客械斗”为官军镇压,戴梓贵闻讯赶赴恩平参加客家“同泰团”,指挥客家军进入阳江。
是年夏 阳江人在那笃附近,那龙打擂台坳,将死于战祸的男女尸骨掩埋。名为万人坑。
咸丰十一年(1861)
二月初四 三水人红巾军陈金起义,陷信宜县城,阳江知县徐宝符委举人邓琳,禀生陈佐昌、苏逢源,生员冯克敏在城内设局,商人潘光庭、劳廷林在城外十二街设局,各乡士绅并设分局,置械募勇,对陈金
部准备镇压。五月二十四日,陈部四五千人占塘口。二十五日攻织
,徐宝符与总兵陈佐光率兵拒战,千总高攀龙,太平司巡检章承茂复率兵勇助战,陈金
部始退出塘口。
同治元年(1862年)
正月 客家队伍迫近阳春城,阳春营告急。总兵陈佐光令守备林荣桂,邦带徐桂田率兵200余往阳春截围。客家队伍转向阳春企勘、金堡、篱坪迳等地,在黄奕泰、戴梓贵率领下,攻石梯。是役把总战死。八月,客家据大八圩,外委许德仪战死。俟后,客家军与清军搏战于阳江,据河冈、高勘、雷冈、大迳、田寮、合山、北惯、石仑、金村、那笃等地。十二月十九日,客家军陷塘口。清政府派潮州副将卓兴耒江镇压客家军。
同治二年(1863)
正月初五 陈金部将刘超率众陷太平城、织
圩。初七日,又扰上洋之石桥、新楼。二十六日始退回信宜。二月初二,陈金
部陈某率众千余占北惯圩,为官兵击退。九月,陈金
部据塘口,十月,太平司巡检章承茂率上洋乡勇前往镇压,获陈部将温正、黎胜等。
正月初五 客家军陷程村,进据阳春鸡麓门为根据地。
二月初九 客家军攻新圩、马车、儒洞等乡。四月十二日,客家军又陷双鱼城、书村、南堡、白沙(上洋属)等数十村。知县徐宝符,提标守备李天祥迎战。五月十四日,客家军陷上洋,是役兵民死4000有奇。六月,客家军攻平冈,守备李天祥战死。客家军又转战白沙圩、造性、潭塘至端逢,向阳江城进迫。为官军击退。七月初八,副将廉明统兵2000至,时上洋团练局绅姚应权等募得电白勇3000并率各乡勇随廉明兵勇围剿客家军。戴梓贵退守阳春鸡麓门,上洋各乡次第收复。
同治三年(1864)
清政府再命潮州副将卓兴率兵5000来阳江,配合副将廉明,提标游击赖建犹,督委侯、郑两守备所辖官兵,又调各地兵勇会攻围剿戴梓贵的客家军。时值客家军正欲从北路占阳江城,卓兴率众与戴战于轮水、双捷一带,戴终以兵少势弱,败守阳春鸡麓门。不久,鸡麓门亦被攻破,戴等只好率残部折回恩平。至此,阳江境内“土客械斗”基本结束。
同治四年(1865)
清政府以安抚客家为名,派卓兴来恩平押送万余客家人迁于恩平、开平等山区,到达那扶、金鸡、深井等处后,听之任之不加处理。十二月客民生活无着,被迫集结在恩平那吉、岑垌一带。
翌年十月 恩平客民被困于赤溪曹冲,尚余男女二万余人。只好就抚,分赴高、廉、雷、韶及广西各地自寻生计。其中万余人分批路过阳江。
同治六年(1867)
四月 升阳江为直隶州,以肇庆府属的阳春、恩平二县来属。
同年 建试院(俗称考棚),翌年落成。
同治九年(1870)
改阳江直隶州为直隶厅,阳春、恩平二县还属肇庆府,余祚馨任阳江同知。
创建南恩书院于阳江城(今师范附属小学)。
十月十九日 改赤溪营为水师,隶阳江镇管辖。
同治十一年(1872)
七月 学政何廷谦按临阳江,在考棚考试生员,开每三年学政按临先例。何廷谦建议在考棚(试院)东南方筑文塔(文塔初为木结构,后改砖木结构)。地点在环城东路,后称文昌塔(“文化大革命”时废)。
同治十三年(1874)
夏 大饥,斗米千钱,冬大有年,斗米降至百余钱。
光绪元年(1875)
设那龙护卫局,抽捐募勇,以防聚于江恩交界大人山的土匪。道员何应祺,镇标左营游击黄增胜,督兵千人合恩、开、新、春、江五县镇压聚众于大人山的梁泰允、钟何喜、陈阿火、黄阿进、梁阿顺等。
光绪三年(1877)
恩平吴阿朱,新宁(台山)苏阿德纠集恩平、新宁(台山)、阳江土匪200余人,据龙藏山行劫。同知余祚馨委厅丞李瑞杰会同守备邱荣高率兵镇压。
光绪六年(1880)
姜自驹登进士,殿试二甲73名,朝考第60名翰林院庶吉士,为刑部四川司主事员外郞。
光绪八年(1882)
十二月 电白开地会邵显臣、莫毓林起事,十六日攻电城,阳江镇总兵黄廷彪,守备黎炳泰率兵200于二十日赴电白,协同高州镇总兵彭玉及赤溪协营兵联合镇压邵等。
光绪九年(1883)
刘子校,塘口横山人,钦赐翰林院检讨。
光绪十一年(1885)
十一月 邑绅姜自驺、梁庭楷、黄慎基、谭均年等倡立“书年社”。集股1220份,先后共置围田租1800余石,瓦铺二间。遇荒年即办米平粜,水旱拨款赈济。平时施棺施药。
光绪十二年(1886)
五月初十日 广东阳江镇水师总兵,着即裁撤,改设北海镇水陆总兵,以资控制。
十一月初四夜 闸坡大火,自午夜至翌晨始息,焚商店疍棚数百间,死数百人。
是年 姜自驺,登进士,殿试二甲第二名,朝考一等第五十九名,为翰林院编修。
光绪十三年(1887)
八月 飓风大作,海潮起十余丈,房屋倒塌甚多。
是年 基督教美国长老会教士谭约瑟来阳江传教。在城内县前街租铺设立教堂兼赠医赠药。
光绪十四年(1888)
六月 移阳江镇于北海,改阳江镇标左营为阳江营。裁千总一员、把总二员及马步兵204名。留游击一员、守备兵一员、存城千总一员、把总五员,马步守兵431名。并改阳江镇标右营为电白营。
光绪十五年(1889)
是年 基督教在阳江城东门外邓家园创建医室,为当地群众焚毁。
光绪十七年(1891)
十二月 阳江谭运清、黄继义、林德三及高州人梅菉四等纠集阳江、恩平、新宁(台山)各地天地会众数百聚集在阳江东境的鸡山。厅丞辅良因委县丞闫恩保募勇百名会同游击刘干清往鸡山围捕。
光绪十八年(1892)
十一月廿七日 郎官山积雪盈尺,百草皆死,三天雪始化。
是年 知县杨荫庭提倡种桑养蚕,委姜自驺、梁庭楷集资立蚕桑局,在城郊租田种桑,在石湾设蚕厂,经营数年后失败。
光绪十九年(1893)
八月廿日、廿三日、廿九日三次飓风,三十日始息。
光绪二十年(1894)
基督教谭约瑟返国,由美国别安德接理。该教在牛角巷购房设医馆与居民发生争执,医馆遭居民毁坏。
光绪二十三年(1897)
春 鼠疫。
光绪二十四年(1898)
秋 法兰西天主教士俄大法来江传教,在江城卜巷街建天主教堂。
光绪二十五年(1899)
七月 东平陈阿仁,庞谓臣在大沟纠合阳江及新宁(台山)群众二千余人起事。八月进占合山、那龙,其后延及双捷、大八、麻桥、大沟、织、海陵一带。阳江团练雷秉刚等赴省请兵,省派都司莫善积及高州镇协派兵来江镇压。
同年 陈敬亭、陈霸仔、陈阿晚等亦在蒲牌一带起事。为蒲牌局绅团勇所镇压。
光绪二十八年(1902)
是年 美国基督教在江城东城外购地建阳江化民博济医院。民国21年(1932),改为福民医院。
是年 因庚子赔款无所出,议办随赋带征三成(白银4286两)。次年奉行。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四月初五日 阳江直隶厅隶属高雷阳道。
八月 举人何铨、陈德鑫、禀生敖昌礼、附贡敖昌忠、敖梓龄、梁锡琯六人,被选派游历东洋三个月。
九月 清政府通令废科举,阳江在南门街千乘书院设学务公所,梁乙新为所长。十月在濂溪书院设师范传习所,所长姜自驺。
基督教会在县前街设男学堂,在牛角巷设女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1906)
三月二十三日 阳江城木商抗捐罢市。省派员刘某来江查办,营勇枪杀一市民,引起群众义愤,导致全城罢市。水师提督李准,高雷阳道朱恩缙来阳江,杀为首者三人,囚数人,迫木商遵抽捐项。
五月二十一日晚 习艺所囚犯120人越狱。司狱宋绍祁被革职,同知许南英撤革留缉。
八月 成立巡警局,地址在城隍庙(今江城第八小学),有巡警百名。
八月初三 飓风作、海潮涌,一旬始止。
是年 创设初等小学堂一所于濂溪书院,校长阮德光。设两等小学堂一所,于卜巷街旧学院,校长姜自驺。
是年十月 改阳江直隶厅为阳江直隶州,辖阳江、阳春、恩平三县。
光绪三十三年(1907)
学务公所改为劝学所,设在尊经阁,总董为何铨。在北京粉坊琉璃厂街,修筑阳江会馆,由“宾兴”汇白银七百两,由冯英华(阳江籍京官)主办。
是年 基督教会在城内青云路建礼拜堂。
光绪三十四年(1908)
二月十九日 姚誉、云中、许广德等劫双鱼村,死村民20余人。
六月 设工艺局,招考学徒教以织布、制纸技术,梁乙新为总理。
九月十六日 飓风、洪潦,北自双捷南至四朗,都被水淹。慈善机关向灾民赈粥。
是年 知州刘庆镗在县前街设市场。
是年 创设商务公会于太傅祠,又于闸坡、织设商务分所。
是年 奉行地方自治,阳江分为9个区,分区、镇、乡、村四级建制。
是年 全县开小学堂16间,并设初级师范简易科馆于濂溪书院,梁观喜为监督。
宣统元年(1909)
五月 设劝业所,梁乙新主其事。
七月初,选广东咨议局议员,阳江梁庭楷当选。
知州刘庆镗以东门街旧游击署改建为中学堂。梁观喜为监督,招学生一班。全县初等小学堂发展到64间。
是年 户口调查:全县共11.0745万户,男23.7238万人,女23.0714万人,总共46.7952万人。
宣统二年(1910)
在县城内苏氏大宗祠设地方自治研究所。所长梁观喜,学员一班。
大澳商民为维护地方治安,捐资设大澳局。
三月中旬,在江城北山西麓金谷园后发现一古墓。砖文刻有“泰元三年岁在戊寅”“泰元三年九月十八日立”以及“泰和元年太岁在丙寅”“宜侯王”等字样。查泰和元年(366年)为东晋海西公年号,泰元三年(378)为东晋孝武帝年号。
宣统三年(1911)
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革命军兴。代知州赵咸韺夹本州州册典籍逃返安徽寿州,知州李鸿钧,委武弁张万春、游击符开铭率兵回城防守。不久,李鸿钧逃离阳江。
13日 阳江人谭宝桓、庞受群、莫会侯等率众起事,攻总官署,为符开铭部包围反击,失败牺牲。
十一月(农历九月初),李萁(阳江合山里寮人)率众返阳江,会同广东都督府务主任陈佐平、警卫军司令黄纯良率警卫军3000人进驻阳江,符开铭等闻风逃遁,阳江光复。不久李萁离开阳江。
资料来源:《阳江县志》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