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古迹!惠城这三座塔,有你想知道的故事…

惠州文明
+ 订阅

暑假来了

不少外地游客来惠州游玩

惠州除了秀美的自然风光

还有不少人文古迹

装点着惠州美丽的山水

成为人们抒发情怀的胜迹

惠州西湖周边,塔、寺、观等

与佛道儒相关的建筑随处可见

尤其是“惠城三塔”,久负盛名

在清代,惠州府城就有“三塔鼎立”之景,分别为西湖景区里的泗洲塔和东江边上的文星塔以及文笔塔。这些古塔记录和反映着惠州的历史,对认识和了解惠州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

今天带你重新认识

久负盛名的“惠州三塔”

1

泗洲塔

始建于唐代 明代倒毁重建

泗洲塔位于惠州西湖西山,又称玉塔,俗称宝塔,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寓居惠州时称之为大圣塔。据《惠州名迹荟萃》一书介绍,泗洲塔始建于唐代,为纪念泗洲大圣僧伽而筑,故后人称之为泗洲塔。

如今,泗洲塔在惠州西湖风景区静静矗立着,周围绿树掩映,蔚为壮观。尽管天气炎热,还是时不时有游人到访泗州塔,在塔前驻足,拍照留念。泗洲塔此前可以登塔眺望,西湖美景尽收眼底,但2012年开始封闭管理,景区从保护文物和游客人身安全的角度出发,禁止游客登塔。

塔为楼阁式七层砖塔,高37.7米,平面呈八边形,底座占地64平方米,每边长33.56米,壁厚2.78米。塔门向东,塔身各层的八个壁面均开一门,窗高1.67米,宽0.59米,上部作圭首形。塔身上八个壁面的交棱处,都凸出一个倚柱。塔檐共有七层,除第七层为单檐外,一至六层均为重檐,建造颇为细腻,每层塔身的高度,自上而下,依此递减,宽度逐层收分,使塔身外壁的轮廓线构成了四条向心的抛物线形状,整个塔的高宽比例甚为协调,并显得端庄秀挺。塔内一二层各有六个佛龛,为方便游客登高览胜,内装有木梯,盘旋而上七层塔楼,塔顶刹座上筑覆钵,上承刹杆、宝珠。

史料记载,泗洲塔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倒毁,万历初年改建亭,万历四十六年(1618)巡抚王命璇命温国奇重建塔,天启三年(1623)惠州推官金汝和续建成。光绪初年,雷破塔顶一角。1955年,政府花4000多元修塔,为安全起见加筑部分钢筋水泥结构,塔身改灰白色为紫色。1959年再次维修,在塔身外墙加砌24厘米厚的青砖,增建了步级扶梯,塔身恢复粉刷成灰白色。此后又曾多次小修,均保留明万历建塔时的基本形制和结构。

泗洲塔保存完好,是惠州西湖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也是西湖历史标志性建筑。作为惠州西湖八景之一,北宋文学家苏轼谪居惠州时写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诗句,因此,后人又将“玉塔微澜”列为惠州西湖一景。泗洲塔为惠州市区原有三大古塔之一,是惠州本土建造的楼阁结构八角形塔,也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古塔形制。此塔对于研究惠州地区古塔建造工艺及地方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都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参考价。1978年,泗洲塔被公布为惠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

文笔塔

取名“文笔”寓意读书人功成名就

文笔塔位于惠州市惠城区桥西滨江路,是惠城区三塔之一。

现存的文笔塔为建于清末的楼阁式五层砖塔,正八边形,高20.29米、基座边长2.5米,塔内不能登临。塔身的八个壁面上,第二层开方形明窗作为点缀,第三层南、北两面辟有圭形门,四、五层则仅在南面辟门。塔刹的建筑颇有特色,由刹座、覆体、宝盖、宝珠等层组成,比例协调,装饰性突出。塔身底层较高,达3.05米,以上各层次递减,面积也层层缩小。

文史资料记载,关于文笔塔的兴建有一段传说。据说惠州入清后一直文运不兴,科举成绩大不如宋、明两朝,在咸丰、同治年间甚至与进士无缘。为此,郡人集资在郡城之西(原址今步行街西出口北侧)兴建仓颉庙,郡城之东兴建文笔塔。塔之所以取名“文笔塔”,寓意是借此塔保佑当地读书人能够功成名就,青云直上。基于这种寓意,塔下的东城基还被称作为“青云路”,祈求迎“东来紫气”,振兴文运,使读书人能沿着“青云路”青云直上。仓颉庙面对挂榜山,在供奉字圣仓颉的同时祈求“祥云挂榜”(在通讯落后的科举时代,朝廷放榜那天郡人会聚集在仓颉庙前,西望最高的那个山有没有祥云出现,如有“祥云挂榜”,寓意本郡就有举子中进士,后来称那个山为挂榜山)。文笔塔建好不久,果然在光绪十六年(1891)和十八年(1893)郡人李绮青和江逢辰连续高中进士。

2000年,文笔塔塔身多处被榕树撑裂,经过重新修缮,恢复原貌。文笔塔重新修缮后,周边建了公园,环境得到整治,以新的面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文笔塔是惠州市区保存完好的两座古塔之一。该塔对于研究清代惠州古塔形制、惠州风俗等具有一定的文物参考价值,也对研究岭南地区清代古塔的建筑构造、雕刻艺术等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惠州古代文明传承的宝贵资源。该塔于1990年被公布为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3

文星塔2014年重建开放 成为公园标志景观

文星塔位于惠州市区下角糖厂沿江路边,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由郡人兵部尚书叶梦熊妻廖氏、惠州同知丘一鹏(宁都人,万历二十一年到惠修郡志)、郡人叶萼(归善县人,为湖上五先生之一)等人捐助兴建。因塔址位于东江边三台石上,又称“大江塔”、“三台塔”。西湖名胜“三台晓日”即为此景。

文史资料记载,清同治六年(1867),因飓风吹坠文星塔顶,次年知府蒋立昂,郡人殷光昌、邓延瑜等商讨重修,原塔高约35米,为七层楼阁式砖塔。民国后,塔因缺乏维护,逐渐破损。1970年,为筑防空洞等基建工程,文星塔遭拆毁。2013年,惠州市人民政府兴建文星公园,按照规划,在离原塔址东南向约200米处重建此塔。2014年5月建成开放。重建后的文星塔高约28米,是一座七层八边菱形楼阁式砖构塔,样式类似惠州西湖泗洲塔。文星塔建成之后。它和泗洲塔、文笔塔一起重现“惠城三塔”之景。

古时建造文星塔有为镇江之用说,也有为提倡人文之说。明代叶世任《登文星塔》有诗云:“清秋揽胜与云平,紫气氤氲忆旧京。岳色嶙峋常护榄,江涛呼吸欲浮城。高标鹳雀频回顾,华落鱼龙只自惊。指点中原今古事,烟波万顷正含情。”如今,在原址附近恢复重建的文星塔,通过岭南传统园林中的亭廊、水榭等构筑物和东江水景的搭配,已成为景观公园的标志。

沧海桑田

惠城三塔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在不同的时期

它们的名称和使命

也不完全相同

如今,它们仍是

惠州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随着岁月的沉淀

人文气息更加浓厚

来源:惠州日报

记者:宫晓磊

图片:卡卡、fanbiao

编辑:元宝   实习编辑:卓欣欣

审核:陈美伶  许丹红 严东东 李颖

转载请注明来源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