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观察︱助力广东足球发展前行,梅州底气来自哪里?

南方+ 记者

7月20日,中国女超联赛第二轮赛事在五华县惠堂体育场打响,梅州五华队迎战河南徽商女足,在这场雨战中,双方0∶0握手言和,梅州五华队收获女超赛季首分。

也就在前一天下午,梅州五华足球俱乐部召开2019女超联赛主场宣誓大会,俱乐部队员们声音嘹亮地喊出誓师口号,提出冲击赛季“前三”的目标。

梅州客家队、梅县铁汉队、梅州五华队,今日的梅州足球在职业赛场上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了解,也有更多人开始关注这个岭南足球之乡。

其实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这里就曾经诞生了当时公认的中国足球第一人——“亚洲球王”李惠堂。后来,梅州更是涌现了如曾雪麟、蔡锦标、叶细权、谢育新、王惠良等一大批足坛精英,被人们称作是“中国足球之乡”

回顾历史,言及今日。现在的广东足球,尽管近几年在职业联赛中成绩斐然,但缺乏顶尖足球人才一直为人诟病。就在去年,从广州恒大淘宝队手上抢过中超冠军奖杯的上海上港队,其队中表现亮眼的本土球员武磊与恒大队中的国内球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对比也让许多人把恒大队失利的矛头对准了广东足球青训体系不完善,人才储备不足这一“病症”上。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现状

岭南足球缺乏顶尖球星

其实,对于广东足球的发展,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广东足球今日所处的困境——是缺乏人才。

回想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男足甲组决赛的那场雨战,当时上海队中的曹赟定、张琳芃、武磊,如今已经是国内家喻户晓的足球明星,而张琳芃更是成为了广州恒大淘宝队的主力后卫。

反观广东,近几年成长为球星的球员却屈指可数。无论是廖力生,还是张奥凯,都只能用昙花一现来形容。在过去数年的时间里,广州恒大淘宝队为了维持高水平的比赛状态,几乎是靠资金注入构造了队伍的框架,其中的年轻面孔几乎为零。

人才储备不足,青训体系不够完善,许多人都认为,这背后主要的原因是广东缺了一个徐根宝。

10年前全运会的那场比赛,被外界誉为了徐根宝的“十年磨一剑”。

2000年,上海人徐根宝孤身一人来到上海崇明岛,在那里建立了根宝足球基地,至今已培养出包括武磊、颜骏凌、张琳芃在内的12名国脚,超过60位中超注册球员。而徐根宝最喜爱的弟子武磊,则在去年扮演了帮助上海上港打破广州恒大淘宝队卫冕梦的“关键先生”,他个人也包揽2018赛季中超金球奖和金靴奖。

然而,我们也要清楚,广东足球现在所面临的事实是,中国只有一个徐根宝,也只会有一个上海根宝足球培训基地。

就像梅州客家足球俱乐部总经理曹阳当时对媒体所言,“徐指导(徐根宝)拥有的资源都是我们所不具备的。”相比于上海足球界赋予徐根宝绝对权力,开中国足球市场化先河的广东,却没有那么的大气。尽管2010年恒大入主广州足球队,让广州这座城市迎来久违的中超冠军,但广州乃至广东的足球青训体系至今还难以突破场地与经费的瓶颈。

去年12月27日,第十届广东省足球协会第三次会员大会上,广州市足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梁伟明就曾向外界透露,广州市足球的发展受到训练场地严重不足等问题的制约,没有成规模的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是广州市足球运动发展中的短板。

如今,广东足球丢失了2018年中超冠军,对于恒大淘宝队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再去用大投入买入外援为球队的失利打上一剂“封闭针”,这对于一个商业化运作的俱乐部而言,是良策,但对于整个广东足球未来的发展而言,却只是权宜之计。建立一个完整、系统、规范的青训体系,调动地区更多青少年加入足球培训当中,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措施

建足球特区促发展

“足球青训是足球发展的基石,也是南派足球重振的唯一出路。”同样是在广东省足球协会第三次会员大会,广东省足协主席叶细权对媒体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在后来媒体的报道,叶细权的这番话被解读为——“广东要培养自己的根宝基地”

也正因为这种想法不断萌芽,让许多广东人将目光重新聚焦回了岭南足球之乡——梅州,希望在发源地能够找到南派足球的“治病良方”,重新延续越秀山之梦。

在过去,具有典型南派足球打法的广东,以拥有一批技术精湛的球员而闻名全国。谢育新、伍文兵、张小文、郭亿军等人几乎全是从足球之乡梅州培养,梅州曾经是中国足球人才最重要的输出地

梅州是著名的足球之乡,早在1873年,近代足球就从欧洲传入梅州。在梅州足球的历史发展中,诞生了包括亚洲球王李惠堂在内的众多足球运动员,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更是流传着一句话——"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足见梅州对近代中国足球发展的影响力。

新时代中有新气象,新格局下促新发展

为了让足球之乡在新的阶段担起广东足球发展重任,梅州市深入贯彻省委书记李希对梅州足球改革发展提出的工作要求,全力推进中国足球特区创建工作,将足球打造成梅州最闪亮的城市名片。

今天,当笔者走进梅州市五华县国家运动休闲(足球)特色小镇时,一个个足球小将们正在专业的教练带领下刻苦训练,场地内“奋发拼搏、勇于开拓、挑战自我、争创新高”十六个鲜红大字悬挂其中,格外亮眼。

落叶归根,广东正在梅州五华打造属于自己的根宝基地。7月16日,梅州市委书记陈敏到五华县调研足球工作时表示,要拿出作为“足球之乡”的政治担当、责任担当和历史担当,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力争为振兴中国足球贡献梅州智慧,提供梅州方案,“打响‘全国首家足球小镇’这块金字招牌”。

目前,梅州不仅是广东省唯一拥有“两甲一超”(梅州五华女超足球队和梅州客家和梅县铁汉生态中甲足球队)职业球队的地级市,同时其青训体系所培养的五华足球小将在广东省“省长杯”青少年足球联赛荣获男子U10、U11、女子U13组三个冠军。

据统计,梅州五华县有国家级足球特色学校15间,省级青少年校园足球推广学校28间,梅州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45间。近5年来梅州五华共投入1.24亿多元,升级改造11个学校标准化运动场,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校园足球三级联赛,2017至2018学年举办赛事495场次,2018至2019学年预计举办赛事将达637多场次。

甘当铺路石,梅州市通过大资金投入与多政策扶持,在振兴足球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梅州市委、市政府2009年制定振兴足球十年规划以来,先后出台了十年规划等17项政策文件,初步构建了“政府引导、企业支持、社会参与”的欠发达山区足球发展模式。

梅州深知青训是振兴足球的关键。为此,梅州构建了“五个层面”青训体系,打通“三级”人才输送通道,2009年以来向省输送69人,向国家级队伍输送21人,向职业足球俱乐部输送90人,培养各类教练员1322人,裁判员1750人……青训成果已初步显现。

如今,梅州的振兴足球十年规划已超额完成任务,为推动足球事业往更高层次的水平发展,梅州确立了以建设中国足球特区为龙头,以梅州足球十年发展规划(2020—2029)和梅州足球发展重大改革方案为两翼的“一个龙头,两翼齐飞”的发展方针,提出了建设传承和弘扬中国南派足球技术风格的高地、中国足球发展体制创新的试验田、高水平足球人才输出的丰产田和现代足球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田的“一地三田”发展目标。

>>目标

2020年全国领先

同样希望在2020年做出一番成绩的,还有整个广东足球界。

2017年由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省体育局、省教育厅、省足球协会共同编制的《广东省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7~2050年)》中明确指出,2020年,广东足球的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保持领先,必然需要优秀人才的支撑。在今年6月13日召开的梅州市足球工作会议上,梅州市市长张爱军就曾提出要借鉴上海根宝足球基地经验和金山区体教融合发展做法,对招生优惠、“一条龙”体系、教练员招聘及补助、学校场地开放等工作大胆改革创新、出台政策,努力用十年时间培养一批好苗子,推动出人才、出球星。

解决青训体制难题,破除人才不足的困局,作为地处南粤的“根宝基地”,梅州市正通过举全市之力,打造岭南足球人才高地,不断为广东足球的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同时,更为中国足球事业的发展添加新的动力。

现在,2019年中超联赛的“战火”早已点燃。就在7月17日,广州恒大淘宝以一场4比1的大胜大连一方。在这场比赛中,广州恒大淘宝凭借着外援保利尼奥与埃尔克森的出色发挥,让大连一方全部后防线宛如一面墙纸,一捅即破。

尽管如此,广东球迷在欢欣雀跃地为胜利兴奋时,也能清晰地看到,常规比赛依旧没有广东本土的球员能够有出色的发挥,甚至在替补席上也难见广东球员的身影。 

如今缺乏顶尖足球人才,对于广东足球而言,是困难,对于梅州而言,却是机遇。

面对广东足球人才短期难以突围的情况下,梅州将自身足球的发展与广东足球的发展捆绑在一起,力争用小足球带出大事业。

放眼南粤大地,如今广东梅州正通过资金保障与政策扶持完善青训体系,创建中国足球特区,助力广东足球人才发展,不断为中国足球改革发展贡献梅州智慧,提供梅州模式。

笔者也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通过这些从世界长寿之乡脱颖而出的足球人才,梅州将会在未来充分填补广东足球人才储备的空白,并能够助推中国足球走向一个崭新美好的明天。

【记者】韩安东 朱小龙 陈萍 汪思婷


编辑 马吉池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