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大事记 · 清(中)

史志阳江
+ 订阅

康熙元年(1662)

三月  清政府以福建郑锦(郑成功后代)等反清活动为由,下令海禁。广东24个州县沿海(包括海岛、州港)居民都勒令向内地迁50里,阳江沿海迁移户1150丁口。

六月  王兴部将萧国隆(驻丰村)投水死。

康熙三年(1664)

五月  清政府以“迁民窃出鱼盐,恐其仍通海舶”为由,再下令内迁30里。阳江海陵迁30里,撤庐毁田,挑河为界。并在边界立墩台监视之。

是年  编报续迁户1870丁口。

是年  改春江游击为春江参将,仍驻阳江,改中军守备为中军都司,设左右二营、置守备二员、千总二员、把总六员,增兵500,共1500以左营守备领兵499名分防阳春。建石觉炮台于石觉头。

康熙四年(1665)

三月  清政府令州县征翌年税粮。

康熙七年(1668)

十二月  清政府下令展沿海边界迁民复业,海岛仍禁。至此,康熙元年所迁百姓得返家园。

康熙八年(1669)

展界后,以边汛辽远,奉裁海安兵500入春江营。改春江参将为副将,统辖春、江、恩、开四县兼辖那扶等处,设中军都司一员,左右营守备二员,千总四员,把总八员共兵2000余。

展界后,双恩场原15栅,应复八栅,原额灶户184户,灶丁867丁,灶田176顷多,共课银449两。

是年  双恩盐场改由县收管。

康熙十年(1671)

冬  丰收,斗谷7文。

知府史树骏,知县孙廷铎重修北津、海朗、双鱼炮台,重修北津城。创建北额炮台。

康熙十一年(1672)

展界后,田地递相侵蚀,经界不正,知县孙廷铎详请清丈。

冬  丰收,斗谷六文。

康熙十二年(1673)

知县孙廷铎修成《阳江县志》。

康熙十三年(1674)

春旱。六月,告籴于阳春。秋,飓风大水,南河二图(今大八、塘坪一带)土田冲缺,知县孙廷铎详请踏勘,免税37顷多。

十月  孙廷铎创社学,修海陵和江城内的太傅祠,立碑表唐越国公冯盎墓。

是年  邑人捐资买城隍庙右边地107丈,建濂溪书院(今江城第八小学)。

康熙十四年(1675)

十一月十六日吴三桂部将马雄突袭阳江,踞城设官,以黄廷灿为县令,王嘉贤为副将。驻阳江副将于奋起向马雄投降。

康熙十六年(1677)

五月  吴三桂将领尚之信以广东降清,三桂败走,阳江马雄部黄廷灿、王嘉贤降清。

七月  疍户石贵引李积凤、谢昌等踞海陵,石贵毁北津城。

清派周玉衡来任知县。

康熙十八年(1679)

李积凤率船数十艘袭击石觉炮台,居民逃入城内,知县周玉衡,都司杨希震拒之,以飞炮破李船,李始退。兵备韩作栋,详请修复北津城,并添设后山炮台子城。

康熙十九年(1680)

李积凤据丰头,海陵,与福建籍义民游弋于沿海一带。巡抚金命水师副将张瑜领舟征讨,擒福建义民,积凤等率众退至吴川硇州。

知县周玉衡修《阳江县志》,二十年修成。

康熙二十三年(1684)

二月  开放海禁,准海岛迁民回乡复业,招复海陵灶丁63丁,垦复海陵灶田21顷50亩。

是年  更定营制,实额官兵1476名。

康熙二十四年(1685)

粤海关在阳江城设总口,织篢设分口,以抽货税。

知县范士谨修《阳江县志》,二十七年修成。

康熙二十九年(1690)

知县范士谨建常平仓一所共11间,在总兵署西面(今南恩路中山公园附近),是为县内最大的粮仓,容量达1.52万余石左右。

康熙三十二年(1693)

九月初十日  日本国船风飘至阳江地方,计十二人。兵部令两广总督石琳给予衣食,护送至浙江,令其归国。

康熙五十五年(1716

实行“摊丁入地”,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

康熙五十六年(1717)

修石觉炮台,北津炮台。北额炮台亦因炮位过高不能防近,加以重修。

康熙五十九年(1720)

曾道钦、杨绰裕等夜劫织篢圩,后啸聚于恩平大田、朗底等处,经总督杨琳招抚。

康熙六十年(1721)

林闻誉,阳江城三铺街人,举进士。官保定知县,后升霸州(今河北霸县)知州,乾隆十一年协修《阳江县志》,著有《唐人试帖注》三卷问世。

康熙六十一年(1722)

贼劫北惯圩,为守备王得功镇压。 

雍正二年(1724)

四月  阳江、双鱼、海朗三守御所统归县管。

雍正四年(1726)

七月  奉行保甲法。

十一月二十八日  县监(今南恩路南强酒店地)囚犯57人越狱,当夜截获34人。知县林寅受撤革留缉处理,后续获23人,才复原职。

雍正七年(1729)

恢复双恩盐场大使,征课督收。灶丁1500丁,灶田197顷83亩4分4厘,征课银462两3钱。

五月  准疍户陆居,与平民编里甲,通令不得歧视。

雍正八年(1730)

恢复县丞,移置双鱼城办公。改太平司署、乐安驿丞署为巡检司。裁双鱼所改设巡检司。阳江第八屯(今大八)及双鱼、海朗屯归县管。

雍正九年(1731)

设海陵司。

雍正十年(1732)

双恩盐场大使刘曰巩详请改建署所,在县城东南即旧海防厅署(今横石街),称双恩盐场大使署,或称盐课司。

乾隆元年(1736)

建那龙司巡检署。

乾隆九年(1744)

知县庄大中重修江城、海陵两地太傅祠。

双恩盐场裁大使,改委员制,分设东平厂委员,专管东平、平章、平畲、塘边、那洋、北戙等场。

乾隆十年(1745)

设太平行署。

乾隆十一年(1746)

四月  陈士元继庄大中任阳江知县,建义祠一所在北山麓(俗称普福林,今阳江文化馆址)。

庄大中修成《阳江县志》。

乾隆二十三年(1758)

春饥,斗米钱200文。平粜仓谷9000余石。四月,赈粥。知县李青复率僚属捐银米赈饥,得银1147两,米226石。

乾隆二十六年(1761)

八月  飓风大作,海水泛溢,平地水深数尺,沿海禾田庐舍多被淹没。

乾隆二十七年(1762)

七月  米价腾贵,知县孙俌详请赈粥。

裁东平盐场委员,仍归双恩盐场管。

乾隆三十年(1765)

巡抚沈开周始建海陵司署(在粪箕澳)。

乾隆三十一年(1766)

太平城内,邑绅捐建“七贤书院”,于院后建忠勇祠(翁方纲撰有《七贤书院后堂壁》碑记、《忠勇祠记》)。

乾隆三十七年(1772)

是年  饥,斗米钱400文,赈粥。

乾隆四十四年(1779)

八月  黄榕由双鱼县丞兼任知县,九月,知县林谟来任。

乾隆四十五年(1780)

二月  贼劫北惯、大沟当铺后,知府在沙湾菱塘获凌大头容等47名劫犯,讯明正法。

乾隆四十六年(1781)

六月  大水,漠阳江水涨,平地数尺,城西倒塌民房无数,沿河禾稼被淹。

是年  新垦生盐田59

乾隆四十九年(1784)

是年  新垦生盐田74

乾隆五十年(1785)

洋匪劫粪箕澳,海陵司署被废。

乾隆五十二年(1787)

是年  新垦生盐田38

饥,斗米钱400文。

乾隆五十三年(1788)

九月  调春江营兵250名征安南(今越南)。是役外委莫愈光阵亡,其子袭荫恩州骑尉。

乾隆五十四年(1789)

二月  副将刘天爵部水师船只巡青州,遇贼,船被焚,天爵伪报遭飓风所致,知县李倬云亦袒护之。事为总督福安核查,李、刘二人都受处分。五月,新任知县马汉蛟来任。

乾隆五十五年(1790)

是年  新垦盐田67

是年  雅韶镇笏朝村举人陈凤翔,庚戌恩科赐翰林院检讨。

乾隆五十八年(1793)

是年  新垦生盐田6 

乾隆五十九年(1794)

总督爱新觉罗·长麟饬建大澳观音山(又称澳咀山)碉楼,又在大澳西一公里路边山脚建炮台一座。

资料来源:《阳江县志》2000年版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