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艺人 | 专注“背上芭蕾”女医师:走南闯北29年,挽救濒临失传中医技艺

南方+ 记者

▲这个大隐隐于市的中医诊所,究竟藏着什么奥秘?戳上方看视频

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眼下正是贴三伏贴的时候,到店的客人络绎不绝。

“来啦?先坐下喝杯茶……”李东红笑盈盈地招呼刚进店的客人,上好的柑普,清亮的茶汤,谈笑间,医患见面的紧张卸了个干净。

孙氏踩跷理筋术是传统中医推拿流派之一,去年5月入选省级非遗名录,眼下正在申报国家级非遗。饶是如此,李东红的孙氏踩跷中医诊所依旧开得低调。九洲大道旁一个路口拐进去,角落里一间不起眼的店面,不是熟客实在难以找到。


“足下的推拿,背上的芭蕾”

邓姐腰肌劳损多年,腰背疼痛已经是她的老毛病,中医院年年去,按摩诊所也都试遍了。上个月,她经朋友介绍来到李东红这儿,初次尝试踩跷。“踩完后浑身舒坦,一下子觉得背都通了。”后来,她隔三差五就来找李医生一趟。

伴着午后蝉鸣,邓姐俯卧在特制踩床上,全身放松下来。李东红扶稳踩跷床两侧杠,始终以双手控制住身体。上身稳稳立着,脚下却飞走龙蛇,犹如在患者背上绘制一幅长卷山水画,时轻时重,时缓时急。

仔细观察会发现,李东红的脚法看似变化莫测,却一直沿着一条主脉络——“大板筋”。在宫廷理筋术中,大板筋是人体最重要的大筋,上自脑海,下至足跟,通过双足踩踏于大板筋和膀胱经,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以“足下之功”达到养生祛病之效。

“中医讲究整体感,踩跷施术于患者全身,脚掌、脚跟受力面广,渗透力强,单用手就没这个力度了。”李东红说。

扶鞍上马、凌波微步、指点江山、马踏飞燕、云龙直下……组成了孙氏踩跷中的“九式十六法”。踩跷时,讲究均匀对称、细腻柔和,脚法“轻、柔、透、巧”。正因为此,有人诗意地将它形容为“足下的推拿,背上的芭蕾”。

说话间,李医生脚底的力量由轻逐渐加重,感觉渐次传入深层,邓姐却说自己丝毫不觉皮肉疼痛,反倒深感舒适。

“个中秘诀在于心法。什么部位用什么动作、使多大力,都根据病人的体质和肌肉劳损程度来定,足随心转,法从足出。”李东红说。遇上复杂的病患,她还会在踩跷之余,组合艾灸、拔罐、刮痧等多重疗法,以求达到比单一疗法更好的效果。

择一事,做一生

“你个子小,不如我教你踩跷吧,省力省劲,效果还好。”29年前,就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李东红在东直门医院实习,骨科专家孙呈祥的一句话,牵出了她这辈子与踩跷割不断的缘。

李东红与孙呈祥合照。

“当时比较好奇,就想,踩在人身上也能治病?”尽管最初因脚法难学,姿势用得不对,脚就会疼痛抽筋,但抱着浓厚的兴趣,李东红每天就在医院用心苦练,技艺也越练越好。

资料显示,孙氏踩跷理筋术起源于清宫廷上驷院绰班处(正骨在清朝满族语称“绰班”),传到李东红已经是第四代。从绰班处御医文佩亭到第二代传承人刘寿山,再到孙呈祥、李东红,可考据的历史已逾百年。

然而就在十几年前,这门百年技艺却一度面临失传的困境。孙老门下曾有上百个徒弟,遗憾的是,后来从事这行的却寥寥可数。在东直门医院,除了孙老,无人再会。

而这20多年来,李东红却走南闯北,辗转山西永济、陕西西安,后又来到珠海,行医收徒,打磨技艺,用踩跷为无数患者治愈疾病。

2012年,李东红回东直门医院进修,跟着孙老重温技艺。听闻这位女学生多年来坚持做踩跷,年逾七十的孙呈祥激动不已,“从1990年到现在都二十几年了,她还在做,我怕失传了,她却继承了。”孙老当即决定将孙氏踩跷理筋术授权给李东红,让其成为第四代传承人。

作为传承人,延续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颗初心。李东红说,这一辈子,就打算做好这一件事。

为了扩大孙氏踩跷的影响力,李东红一面精进技艺,摸索出一套运用孙氏踩跷理筋术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方法,如今,诊所的治疗对象既有80岁的老人,也有2岁的孩童。同时,李东红还积极申请非遗、招收学徒,让更多人知道踩跷这门技艺。最近就有位60多岁的台湾老人慕名上门,向李东红拜师学艺。

但她也知道,尽管踩跷历史悠久,却一直处于某种尴尬境地。

“社会上对踩跷其实误解很大。”李东红说,一些人担心会把关节踩坏,另一些人则认为脚难登大雅之堂。“民间很多按摩踩背确实容易踩出问题,因为按摩师不是学医的,很容易用力不当,导致一些医疗事故,也造成很多人的恐惧。但事实上,我们有严格的入门门槛,学徒必须是懂得骨科知识、解剖知识和经络系统的医学生,宁缺毋滥。”

至于说脚不体面的,李东红倒不以为意,“用好了力,脚比手还要灵巧呢,患者也更舒服。”

【策划/视频】蔡如意

【文字】刘艳婷

编辑 蔡如意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