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板首批公司挂牌,厉伟解读:为何松禾能成投中最多民营创投机构?

大湾区创投前线
+ 订阅

22日,科创板迎来首批25家挂牌上市公司。公开资料显示,这25家公司中,除了苏州华兴源创科技之外,其余24家背后均有创投机构的身影。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涉及61家投资机构。其中,来自深圳的国有机构深创投和民营机构松禾资本分别收获4家,表现最为突出。

松禾资本算是首批科创板挂牌公司中投资成绩单最亮的民营创投机构。近日,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厉伟接受了南方+等媒体记者采访,详细阐述了松禾资本的投资之道。厉伟反复强调运势,但这份出色成绩单背后,依然折射出松禾资本独到的投资逻辑。

首批挂牌科创板公司松禾“命中率”16%

在科创板首批挂牌上市公司中,光峰科技、虹软科技、方邦电子、天宜上佳四家,都是松禾资本投资过的企业,光峰科技也是深圳第一家挂牌科创板企业。

记者了解到,光峰科技为天使阶段投资的,方邦电子为VC阶段投资的,虹软科技和天宜上佳为PE阶段投资的。

按照首批25家挂牌上市公司来计算,松禾资本此次的命中率高达16%。厉伟对此表示,“我们只是运气比其他机构稍微好一些,更重要的是踏上了科创板的东风,这也说明松禾资本一直以来的坚持和国家战略需要不谋而合。”

厉伟提及的“坚持”,指的是坚持投资硬科技创新。在松禾资本的投资逻辑中,有核心技术、能解决卡脖子难题是项目判断的必要条件之一。“在商而言,核心技术意味着竞争壁垒,昭示着企业在市场上能够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光峰科技,致力于推动激光显示技术产业化。创始人李屹从硅谷到深圳创业,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LPD激光显示技术,确立了中国在激光显示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ALPD激光放映设备已经成为国内1万多家影院的选择,打破了国外企业在核心激光放映技术上的垄断。

天宜上佳,在高铁动车组用粉末冶金闸片的材料、工艺、生产等方面陆续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实现进口替代,推动刹车片国产化降低成本75%。目前,天宜上佳是时速350公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粉末冶金闸片的核心供货商,产品已覆盖铁路总公司下属的全部18个地方铁路局。

虹软科技,是行业领先的智能手机视觉人工智能算法供应商。根据IDC 统计,2018年全球出货量前五的手机品牌中,除苹果外,华为、三星、小米、OPPO的主要机型均有搭载虹软科技智能手机视觉解决方案。

四家被投上市公司创始人特质:“企业家+科学家”兼具

厉伟情调,创业者是有情怀的梦想家,只有心怀梦想才能忍受创业的孤独,到达别人很难企及的高度。

方邦电子创始人苏陟在打破日本在电磁屏蔽膜领域的垄断征程中,曾为了攻克某个涉及剥离力的技术难题,进行了数万次试验,在9年时间发展为电磁屏蔽膜行业全国第一、全球第二。创始人苏陟介绍,电磁屏蔽膜是随着手机发展而催生的新元器件,2000年左右开始出现,生产工艺很复杂,技术难度很高,在2012年方邦电子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磁屏蔽膜之前,该市场长期被日本公司垄断。

厉伟告诉记者,这四家企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企业的掌舵者同样也是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他们为什么能获得成功?作为这四家企业的投资人,厉伟将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归结于创始人“企业家+科学家”的特征。

“从松禾资本多年的投资经验中,我们发现具备这种特征的创始人,其创业成功的概率要高不少。”厉伟告诉记者。

但厉伟认为技术和商业特质不可偏废,二者兼得。“项目能否成功,只靠科学家的情怀远远不够,还要有企业家的商业头脑和适应市场需求的意识。这四家企业的负责人对市场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要么是瞄准了中国紧缺的技术现状,要么看准了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发掘了技术在当下及未来巨大的应用场景。”

在厉伟看来,这是市场导向和技术导向的重要区别。厉伟介绍,他看到很多创始人身上科学家的特质太明显,往往忽视市场需求,陷入“唯技术论英雄”的情结里,很难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跑出来。

松禾独特原则:不碰“短平快”项目,只爱硬科技创新

科创板将会带来什么积极意义?厉伟认为,科创板的设立,向科技型企业以及专注科技投资的创业投资机构释放了积极信号,也会对整个投资生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更多的PE/VC给予硬科技投资更大的关注和支持。

一直以来,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创业的两大重要切入口。在人口红利、资金红利等多重因素刺激下,两者的市场追捧热度也不太一样。近年来,一些模式创新下的“造富神话”,吸引了大量投资机构进场。“这造成了投资人对风口的过度追逐,也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厉伟告诉记者,“所以就有了过去几年,O2O、共享单车、P2P等模式创新领域的‘一地鸡毛’。”

作为中国第一批本土创投机构代表,松禾资本则致力于投资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硬科技项目。厉伟称,松禾始终坚持“克制欲望、不熟不做”的投资理念,专注于在技术创新型企业中精选标的,罕有涉足“短平快”的项目。

谈到过去几年模式创新领域的不理性现象,厉伟表示遗憾,“试想,如果将这些资金投入到硬科技项目上,那么现在中国或许会在更多的技术领域有更强悍的实力。”

“模式创新赚钱很快,但我依然呼吁创投机构、尤其是中国本土的创投机构,多拿一些弹药用在支持硬科技创新上。”厉伟说。“尽管硬科技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储备,投入大量的研发和时间,需要投资机构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心。但一旦成功,无论是财务上的回报,还是价值上的体现,对一个投资人来说都是值得一生骄傲的。”

“基于人口、资金、模式的传统红利已经向人才、生态、技术等的新型红利转换。首批25家科技企业科创板挂牌上市,拉开了中国版‘纳斯达克’的序幕。我相信,这也将推动更多的创业投资机构进行策略上的调整。”厉伟说。

【记者】李荣华

编辑 胡佩瑶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