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人的追求到一群人的成功,从一个鸡场的兴盛到千万农民的致富,从一个人的大同理想到全民的中国梦,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拉开了温氏30年风雨兼程的历史画卷……
也许温氏只是一个企业,在脚踏实地打造着自己的农牧产业舰队;也许温氏不仅仅是一个企业,更是一个共同致富梦的实践者,浓缩了农村经济改革30年的风雨历程,并在新时代的中国梦里续写着更多动人的篇章……”
在温氏展示馆的入口处,六七年前在一块巨石上镌刻着这段前言,引导我们品读《温氏故事》。这不只是一个养鸡养猪的故事,更像是一部“教科书”,不仅可以从中找到发挥作用的经济学原理,而且还透出优秀企业家的情怀、智慧与格局,值得认真研究。
股份制:构建“命运共同体”助温氏从初创到行业领军
温氏集团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成长。在短短36年时间里,成长为一家经营规模超百亿、员工5万多人,带动合作农户5万多户,为20多万人的工作或生活带来福祉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已经成为农牧行业当之无愧的领军企业。
三是有效带动当地农民就业,解决农民致富问题。据统计,“公司+农户”模式每年可以给每个合作农户带来约10万元的净收入。
四是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延长农业产业链。温氏模式改变了传统农业的单一属性,促进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紧密衔接,让农业成为综合产业,使得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
五是盘活农村各类资源,助力乡村振兴。首先是探索新型扶贫模式,助力精准脱贫。2018年,温氏精准扶贫工作覆盖安徽、辽宁、内蒙古、贵州、湖南、广西、山东、广东、江苏、江西、湖北、陕西、山西、四川、云南、浙江、福建等省(自治区)。各地子公司根据当地贫困户养殖业发展需求,提供包括设备设施投入、贫困人口工资、无息垫资、场地租金分红等精准扶贫措施。2018年,温氏精准扶贫总体投入资金达到1.87亿元,帮助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563人,其中31700人实现脱贫。
同时,打造绿色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温氏每年环保投资占总投资额约10%,主动建设环保工程,研发新技术和设备,完善种畜禽场环保设施,制定环保操作规程、管理制度,成为当前“最强环保风暴”下最具活力的经营模式,代表了高效、节能、环保、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
6月24日上午,调研组一行来到温氏簕竹分公司三黄肉鸡场实地考察。在鸡场监测操作间,工作人员向调研组展示了温氏物联网智能环控系统(IOT)对该鸡场的实时监控画面。通过监测大屏幕,可以随时监测和调控场内每幢鸡舍的室内外温度、湿度、培育天龄、领苗数量和日期、累计耗料和日耗料等详细数据,以及每幢鸡舍棚内的实时画面。
温氏簕竹分公司三黄肉鸡场
2018年开始与温氏合作的徐女士在接受调研组采访时欣喜地说,今年4月她的一幢白鸡刚出栏,就为其带来了1万多元的收入。“养殖行业风险很大,公司提供的技术支持让我们放心了很多,跟着温氏模式往前走,风险会明显减小,在家门口就能创业受益,又能兼顾家庭。”徐女士介绍,公司会定期对合作农户进行技术管理培训,还有技术和医护人员定期到鸡猪舍进行饲养指导和设备维护,鸡苗成活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
据该鸡场相关负责人介绍,温氏“公司+农户(或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主要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在操作方法上,公司与农户以封闭式委托养殖方式合作,由集团作为组织者和管理者负责产业链种苗生产、饲料生产、疫病防治、技术服务、回收销售等环节,而农户负责畜禽饲养环节。二是在利润分配机制上,公司采用价格保护制度来保证合作养殖户的收益。三是在风险控制上,通过封闭式委托合作方式分解产业链风险。
科技赋能: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插上“硬翅膀”
目前,温氏凭借每年2000万头猪和8亿只鸡的养殖规模,成为业界当之无愧的冠军。在一般人印象中,温氏就是一个养猪、养鸡的传统企业。然而,调研组本次走访时却发现,它还是一个高科技企业。
在养殖的全链条和全环节上,农户经过培训,一人可以养殖几千头猪、几万只鸡,而且投食、喂水、清粪等都可以自动完成,温度、湿度等数据,通过物联网智能系统可以在监控室里一目了然。这种智能化标准化的养猪、养鸡棚舍已占到全部养殖设施的30%以上。
其次是以温氏禽流感疫苗为代表的高科技生物制药在业界知名,不仅如此,温氏目前正在参与国家“非洲猪瘟”疫苗的联合攻关,其科研实力不容小觑。
其实,早在1986年,温北英就提出“科技兴场”的理念。1989年,18岁的温志芬在父亲温北英建议下报考华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大学毕业后留在华南农大成为一名教师,并与华南农大信息系、动科系的教授建立了紧密联系,多次带他们到温氏集团考察。1992年,温氏集团与华南农大动科系签订了长期技术合作协议。温北英拿出公司10%股权换取对方的技术支持。
“我们非常重视给予相关人才以足够广阔的成长平台和空间,在薪酬待遇方面,温氏不仅在全行业中颇具竞争力,作为上市公司,集团还实行相关人才的股权激励政策,我们非常愿意用股权换取知识型人才的凝聚力。” 调研组在采访中获悉,作为集团董事长的温志芬目前仅持有温氏集团2%左右股份。温志芬说,温氏集团秉持共同富裕的原则,给予人才足够的成长空间及待遇,有助于增进其归属感,真正做到让人才“招得进来、还要留得住”。
温氏愿景:打造“千亿企业、百年温氏”
考察温氏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温氏成长得益于三大驱动力,一是“公司+农户(或家庭农场)”合作模式,二是“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三是齐创共享型的企业文化。这是温氏近40年不断探索并形成企业价值体系的源泉与法宝。作为集团第二代领导者,温志芬表示,温氏集团的目标是打造“千亿企业、百年温氏”。
为了企业的持续发展,温志芬强调,未来温氏“公司+农户”模式需要迭代升级,当前公司正积极推动合作农户(或家庭农场)养殖设施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使养殖成为更加体面、舒适的工作,吸引农村青年回乡创业,成为职业农民。二是探索“公司+养殖小区”模式。由公司、社会资本或政府其中的一方或两到三方,按公司要求建设标准化、高效化养殖小区。
“今后,我们将致力于在以鸡猪养殖为主的经营模式基础上,全面发展农牧设备、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生鲜营销等业务体系,打造‘原料采购—畜禽养殖—屠宰加工—终端门店’贯通的全产业链条,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监管,无缝对接和一二三产业的体系融合。”基于此愿景,温志芬表示,近年来温氏集团一直致力于扶持集团下服务于全产业链的子公司成长和发展。
6月24日下午,调研组一行来到温氏集团下属的温氏南牧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参观。在温氏南牧设备生产车间,调研组看到——车间内自动传送设备、码垛机器人等自动化设备一应俱全,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人工成本。
据温氏南牧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生产车间共有自动化制网生产线10条,都已全面实现自动化。栏架生产车间,每年可满足200万头以上的栏架配套,利用自动化设备生产加工,将以前的120人才能完成的任务,降低至只需10人即可在车间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6月25日,调研组一行先后到温氏筠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温氏大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地参观。
来到筠城生物科技的管理操作间,便可切身感受到“互联网+”在温氏体现出的巨大价值。据筠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营销总监简贤平介绍,温氏物联网信息化管理平台,不仅涉及温氏八大业务体系,200多家分公司人、财、物产管理,同时还集成了与温氏合作的5万多农户的所有资料信息。只要输入农户编号,其存栏规模、猪场所在地、合作时间、生产数据等一系列合作养户相关信息便可一一呈现。
作为一家生物制品高新技术企业,温氏大华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涉及动物生物制品、兽药等,主要为满足温氏集团内部及养户的养殖生产需求。经过不断的探索前进,大华农已拥有六大产业园区,拥有近40条通过农业部验收的GMP生产线,涉及猪、禽药物制剂及疫苗产品。
“现阶段,温氏集团正在三大驱动力的基础上,积极构建第四大驱动力——资本驱动,着力发挥作为上市公司的资本力量,构建起一个农牧业领域的生态圈,与上下游和同行企业联合发展。目前,我们已取得不少同行企业的积极响应。”温志芬说。
谈及中国畜牧养殖业未来的发展,温志芬十分感慨:目前中国畜牧业已经实现高度集约化、自动化、智能化,但在畜牧业企业建设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土地产权问题。他呼吁,在养殖设施和养殖用地的产权问题上,希望国家层面做出相应改革举措。“养殖用地是划为农用地的,农用地是不能有产权的,所以企业在建设时不会进行大规模投资,普遍粗放建设,从而产生环保问题。建议中国未来在畜牧业领域,国家能够规划出若干个畜牧养殖园区,并给予园区跟工业园区同等的地位,不仅便于集中管理,还可有效防止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问题,让中国畜牧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温志芬思考的不仅是自身的发展,更是整个行业发展生态的不断优化;他不只是一个“博士猪倌”“博士鸡倌”,更是父亲温北英智慧基因的继承者,不断丰富企业发展的“温氏教科书”,在打造“千亿企业、百年温氏”的道路上继续追寻共富理想。我们为他加油,为他点赞。
文章来源:《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南方农村报》社联合调研组,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