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篇篇10万+爆款推文背后,什么是“星球研究所”?

一面
+ 订阅

前不久,一篇题为《什么是武汉?》的微信推文刷屏了朋友圈,33小时后阅读量突破1000万,文章背后的公众号“星球研究所”亦再次进入大众视线。

此前,《中国从哪里来?》《什么是广州?》《别了,卡西尼》等刷屏文章,皆是出自“星球研究所”团队。这个致力于地理科普的自媒体深受网友喜爱,被称为“手机版国家地理”“公号里的BBC”

成立两年多以来,星球研究所成了“爆款制造机”,单篇文章平均阅读量50多万,超百万阅读量的佳作迭出。为此,记者专访了星球研究所创始人耿华军,揭秘他们这一群国家地理控的“爆款青春”。

昭苏县马场,摄影师@赖宇宁

地理科普写成“爆款”

粉丝成为他的投资人

毕业于北大新闻传播学院的耿华军,曾在出版社、房产互联网企业工作。2015年,看到互联网健身行业的风口后,他脑门一热“跟风创业”,辞职和朋友一起开发健身APP,没想到 “钱几乎都亏完了”。

第一次创业失败后,沮丧的耿华军在家待了半年时间,看书写文,反思自己的择业方向。“最关键是要找到自己最想做的、最擅长做的事。我其实对健身并不了解,热爱的始终是地理。”

上大学时,耿华军看过许多纪录片,中国和美国的每期《国家地理》他都会追着看,喜欢到二手书摊淘地理书刊。这样的习惯工作后一直保持。当时地理类自媒体以写旅游为主,他并不满意,觉得自己能够写出不一样的深度内容。

星球研究所初创时的团队合照

于是,耿华军决定摸索自己做内容,在2016年开设了“星球研究所”微信公众号。彼时,公众号的红利期已过,竞争激烈,不少人劝他打消念头。但他还是下定决心:想让更多人喜欢地理,爱上地球。

“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的自然风光”是公众号最初的口号。但最开始,其实仅有耿华军一个人在单打独斗。为了琢磨新媒体的科普写作,他关注了近1000个公众号,写完文章就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发一下,没有大肆推广。

直到2016年11月,公众号第一篇刷屏网文《登上珠峰,你会看到什么》火了,被人民日报等多个大号转载,阅读量高达300多万,收获6万多个粉丝,并且吸引了投资人的目光。

文章截图

耿华军告诉记者,星球研究所团队成员很多是从粉丝中来,连投资人都是公众号刚起步时就关注的铁粉。创立仅半年,星球研究所就获得高樟资本300万人民币天使轮投资。2017年5月团队第一位成员加入,随后逐渐增至目前的20人。

征途是星球和大海

追求极致不计成本

在一众求快求胜的自媒体里,执着追求质量的星球研究所显得格外“佛系”:不追热点,不做“标题党”,保持平均十天一更的频率。但他们每天都要被粉丝们花式催稿。

在北京昌平区天通苑的工作室里,团队成员基本是90后,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院校或科研机构。下至山川湖海,上至星空宇宙,都是他们的创作主题。

在他们笔下,星球研究所的文章涉猎广泛,钻研深入。每当科普一个地方时,会横向对比地理成因,纵向解说历史背景。一篇文章或展现一段波澜壮阔的断代史,或诠释一册沧海桑田的地理志。

星球研究所团队合照

“我们不是写游记攻略,而是在做严肃科普和深度解读。”耿华军告诉记者,在内容创作阶段,他们会尽可能翻遍所有相关的书籍、文献,撰写成文后还会请专家审核,确保内容准确无误。一篇文章耗时15天至20天,甚至一个月,而且要让团队成员评议通过才能发布。

平日里,自称“研究员”的成员们,为了确认一个小小细节,会扎在书堆里仔细翻阅,也会和同事反复讨论推敲,“常常吵架、相互diss是我们的日常。” 耿华军笑说。

而文中那些美得惊心动魄的摄影作品,是团队向摄影师或图库付费购买使用的。目前,星球研究所已经和1000多位摄影师建立合作关系。为寻找一张合适配图,尤其是那些令人称道的航拍图、大幅横图,他们往往会联系上百位摄影师,筛选无数张照片。

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摄影师@赵来清

极致的追求带来了巨大工作量,因此他们采取团队作战的方式。像近期的《什么是武汉?》,就是由9人合力完成,图片花费了10余天,才从武汉多位摄影师提供的30G大小图片中选出。

“爆款”并非终极目标

期望“解构世间万物”

凭借稳定优质的地理内容,星球研究所在公众号红海里异军突起,文章阅读量平均50多万,上百万点击量的“爆款”频频出现,积攒了170多万粉丝。

如今,“星球研究所”的口号几经更迭,变成了“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耿华军解释,地理的本质是空间和人的互动关系,地理科普不能只是传递知识、晒晒美图,一定要有价值观,“我们想让粉丝看到美背后的一些东西。”

在以“什么是××”为题的解构城市系列文章中,星球研究所从地理溯源、历史传承到风土人情,刻画出许多人的共鸣和向往,篇篇都是10万以上阅读量。文章下方常有网友们的大片留言,讲述着自己的感受和故事。

星球研究所的文章留言截图

“地理科普的终极目标不是创造一篇篇‘爆文’,而是帮助大家建立起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看待世界、探索世界的独特视角。”耿华军说。

目前,星球研究所还在尝试新花样,开发各种周边产品,如《少年中国地理》音频课,还有即将在9月推出的图书《这里是中国》。

对于更遥远的未来,耿华军抱有一个浪漫幻想,就是期望星球研究所能够“解构世间万物”。

卡瓦格博峰,摄影师@崔永江

在耿华军眼里,无论是一座座山,还是一条条河流,或一座座城市,都可以一直解读下去。“希望我们的作品有留存价值,多年以后还会被人点赞,就像我们今天赞叹唐诗宋词一样。”

【记者】欧楚欣

【图片】受访者提供

【视频剪辑】欧楚欣

【实习生】刘文杰

【校对】杨远云

编辑 陈明诗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