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馆宝砚传奇揭晓!“何氏三砚”流转百年重聚广东省博物馆

南方+ 记者

但凡广东省博物馆馆藏珍宝的读者,大多听说过“千金猴王砚”和“嵒华四象砚”的传奇故事。两方砚台因独特的石品花纹被俗称为“猴砚”和“鹤砚”。两方砚台美石精工堪称上乘,流传经历则扑朔迷离,砚主身份众说纷纭。除“猴砚”“鹤砚”外,砚主还有第三方宝砚流落民间的说法广为流传,成为端砚收藏界津津乐道的不老话题。

日前,一场别开生面的“微型展览”终于为公众揭开“何氏三砚”的谜底:“众乐之乐——何崇甘捐赠九晕太极端砚展”在广东省博物馆三夹层画廊举行,除“千金猴王砚”“嵒华四象砚”外,展览还首次展出何崇甘先生和他的何氏家族主动向广东省博物馆无偿捐赠的“九晕太极砚”。至此,三方宝砚在辗转一个世纪后终于重聚,他们的传奇身世也正式浮出水面。

“第三方砚”揭开庐山真面目

“千金猴王砚”与“嵒华四象砚”是广东省博物馆馆藏一级品,成品于清末光绪年间,于上世纪入藏粤博。两方砚台美石精工堪称上乘。其中,“千金猴王砚”中有大片鱼脑冻,形似猕猴,被称为“猴砚”,砚工因材施艺,将砚面及砚背巧妙设计为花果山、水帘洞意境;而“嵒华四象砚”的鱼脑冻形似白鹤,砚额黄龙纹被巧雕为松树,形成松鹤图景,获得“鹤砚”的美誉。两方砚台侧面铭文“禺山何氏闲叟”,透露砚台主人的蛛丝马迹。但他的真实身份一直众说纷纭。著名古文字学家商承祚手记曾载:“千金猴王砚”原主番禺人何蓬洲为张之洞幕友,是主持开采端砚的主事人。他将开采到好的端石,令高手砚工制成砚后,选择好的送张之洞。而他本人也留有好砚三方,除“猴砚”“鹤砚”外,还有一方“鱼脑冻碎石砚”。

据史料记载,何蓬洲(1869-1951),字步瀛,清朝廪生,民国时期曾任广东省财政厅秘书长。然而,张之洞出任两广总督为1884年,1889年8月颁令开采端溪老坑,同月调任湖广总督,期间何蓬洲只有十来二十岁,个人背景未显示与张之洞或主持砚务有关联,更不可能以“叟”自称。“何氏闲叟”的真实身份也成了一个谜团。

直到去年年初,一位八旬老者的现身,让“何氏三砚”的谜团迎来拨云见日的转机。老先生名为何崇甘,曾在广州航道局任职多年,参加黄埔港、湛江港、海南榆林军港、澳门国际机场等大型港口工程建设。在家人陪同下,他来到广东省博物馆,向馆方提出欲捐赠其家传的一方名贵端砚。

馆方人员在攀谈中得知,何崇甘之父就是坊间所传的“猴砚”与“鹤砚”砚主“何蓬洲”。专家们随即对何崇甘带来的宝砚进行鉴定。由于砚盒的底盖数十年未曾开启,木质紧缩变形已经难与砚石分离,费了一番功夫方能打开。这是一方长方淌池砚,底边就石料随形而作,砚面砚背石色紫蓝并分布有天青、鱼脑冻等石品花纹,砚边饰有夔龙纹和朵云纹。

宝砚全名“水归洞鱼脑冻九晕太极砚”,砚侧铭文为“光绪壬辰禺山何氏闲叟珍藏 项信南刊”,证实这方砚台与“千金猴王砚”“嵒华四象砚”有着同一位砚主人“禺山何氏闲叟”,此砚也是何氏另藏的第三方砚台。至此,“何氏三砚”经过一个世纪的辗转,最终重聚于广东省博物馆。

宝砚流转见证家国变迁

何崇甘介绍,数年前,他参观广东省博物馆“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时,就听说过“何氏三砚”的传奇,也联想到自己父母传下来的九晕太极砚,并由此萌生出捐砚的想法。“如果这方砚就是传说中的‘第三方砚’,那么它最好的归宿就是回归国家,回到博物馆。”他说。

“何氏三砚”谜题得解,但“禺山何氏闲叟”的本尊究竟是谁?据何氏后人口述,“何氏三砚”的砚主人应为“何天闲”。何天闲祖籍番禺大石,但因家谱散轶难寻,其生平难以详述。其弟何天衡在乡间务农,也曾教过私塾。而何蓬洲则是何天衡之子。

何天闲虽对三方佳砚珍爱有加,但在世时已将三砚分别赠予子侄三人。其中“猴砚”“鹤砚”赠予儿子何翰屏、何孝硕,“九晕太极砚”则赠予侄子何蓬洲。“何氏三砚”也随即开始一个多世纪的传奇旅程。

“猴砚”的去向说法最多,有的也颇为传奇。一说抗日战争时期,何姓后代把猴王砚卖给了一古董商,后又转到汪精卫之妻陈璧君之手,日本投降后为接收大员所掠。不过,何氏后人则忆述,“猴砚”和“鹤砚”在售卖给广东省文管会或广东省博物馆之前,其实并未离开何家。

“猴砚”最终落户广东省博物馆,著名古文字学家商承祚功不可没,1951年商老以高价购入“千金猴王砚”,后转让给广东省博物馆,为粤博留下一方珍贵的宝砚。

何蓬洲所藏的“九晕太极砚”则一直珍藏在身边,抗日战争期间曾随全家转徙于四会、澳门等地。何蓬洲夫妇先后过世后,“九晕太极砚”便留在小儿子何崇甘处。何崇甘经与亲属商议,主动联系广东省博物馆,提出无偿捐赠这件传家之宝。

何崇甘认为,珍贵的传家之宝交予国家收藏,变为全社会共享、永久流传的文化财富,方能实现藏品的最大价值。馆方表示,本次展览规模虽小,却意义重大,表达对何崇甘先生及其家族奉献精神的崇高致敬,期望藉此感召更多有识之士助力文博事业。

【展品赏析】

1、水归洞鱼脑冻九晕太极砚↓

长22.5、宽15.8、厚2.7厘米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

老坑水归洞石。长方淌池式双面砚。砚堂有大片鱼脑冻、天青。双面砚边分别雕刻卷云纹、夔纹。砚侧铭文:水归洞鱼脑冻九晕太极砚,光绪壬辰禺山何氏闲叟珍藏,项信南刊。

2、千金猴王砚↓

长25.5、宽17.6、厚2.7厘米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

老坑大西洞石。砚堂中有大片鱼脑冻,形似猕猴,侧蹲回首,栩栩如生。砚工因材施艺,将砚面及砚背巧妙设计为花果山、水帘洞意境。砚右侧铭文:千金猴王砚,光绪壬辰禺山何氏闲叟珍藏。砚左侧铭文:郭兰祥作砚,项信南刊字。

郭兰祥为肇庆制砚世家郭家传人,项信南为广州雕刻工匠。

3、嵒华四象砚↓

长23.8、宽15.7、厚2.3厘米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

老坑大西洞石。双面砚。砚堂大片鱼脑冻,形似白鹤,砚额黄龙纹被巧雕为松树,形成松鹤图景。砚额铭文:嵒华四象砚。砚侧铭文:白鹤啄松,青牛眠草;瓜瓞垂实,猕猴捧桃。光绪癸巳,大西洞石,禺山闲叟得之。

【记者】杨逸 摄影 姚志豪 通讯员 凌浩翔

编辑 胡素青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