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的历史和现状,往往忠实地记录着一个城市的传统与变迁,惠州的老城又有着什么样历史和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惠州的老城,大体可分为桥西和桥东。历史上,桥西为惠州府城,桥东为惠州县城。府县两城有过不少以行业命名的街道,十分形象、生动地展现当时的经济特色,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繁华。
晒布场
今新民街的史称。清朝至惠州解放初,这里有的居民以染布为业,染布后在江边、塘边草地把布晒干,白天到处都晒满布。
新民街(晒布场)
卖草行
今小西直街至金鸡井的一段街道。清朝至民国初,仍保留小西门和城墙,城郊半径、新村、黄塘、黄油和陈江、斜下、甲子的农民进城卖柴草,多聚集在这靠近小西门的地方,形成一个集市。
咸鱼街
今东新南街的史称。这条街地处东新桥头,靠近西枝江边,北面近东江,货物起御便利。在近百米的街道,有食盐店、咸鱼店、海味店共二十多间。咸鱼街成为惠州的水产集散地,又成为水产的转运站。从澳头、稔山等地运来的水产、食盐,通过这里批发、零售,转运到河源、龙川、紫金等地。
猪仔行
今朱紫巷的史称。据《惠州市桥西志》,清末民国时,巷口有一座伯公庙,庙附近曾是买卖猪仔(猪苗)的集市,被称为“猪仔行”。后来,因其名字难听,卖猪仔的集市又已迁移,就采用谐音方法,命名为“朱紫巷”。
朱紫巷(猪仔行)
麻篮巷
今华兴巷的史称。这条巷在朱紫巷的附近,从朱紫巷七号起,巷尾封闭。历史上这条巷的居民多以打网线为生,打网线时门口都放着一个装麻线的篮子,因而得名麻篮巷。
番薯行
今桥东市场前面,原是铁炉湖湖边的一块空地,靠近东江边。民国时期至六十年代,东江大桥、惠州大桥未建成,江北、望江、汝湖的农民靠木船、渡船带着农产品到城内出售时在这里聚集,水口、南津、东平的农民也沿江边挑农产品进城,在这里摆卖,因番薯、番薯藤、番薯苗交易量较大,故称为番薯行。
桥东市场(番薯行)
牛皮炉
今水东南路(曾称为西门南路)的史称。清乾隆年间,南海罗春人在惠州开办多间制革作坊,收购牛皮,加工牛皮。今水东南路周围有城背塘、托盘塘被称为牛皮炉。
打石街
今中山西路西段的史称。清朝至惠州解放初,这条街有十多间打石店,从事打制石碑、雕塑石狮、雕凿墓碑工作,工艺精湛。
红花巷
今水门路四巷的史称。清朝至民国时期,这条小巷住有几家人,专为办喜事人家蒸发糕(松糕)。因惠州人办喜事要给亲友邻舍派发红发糕,红发糕用一种花红粉(有说用残菜籽制成)染红,故得名。
打铁行
今水门路惠城区二轻总公司下面原来有一条小街,有八九家打铁店,多是打制锄头、犁、耙、镰刀等农具或家用铁器,其中的“唐卓兴”剪刀店生产的“金钱牌”剪刀,畅销省内外,还曾销往港澳、南洋。
来源:东江传媒网、惠州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