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相秀丽、声音甜美,一般人想不到,这位年仅36岁的女子,竟是知名海归科学家。她叫张书彦,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
△散裂中子源工程材料衍射谱仪的原理宣传片
7月16日,松山湖畔,张书彦向记者讲述了她归国三年多以来,打造世界领先的材料研究中心的故事。
英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回国创业
张书彦出生于1982年,从小在深圳长大。2008年,张书彦从牛津大学博士毕业,进入了英国卢瑟福实验室的散裂中子源开始博士后工作,27岁就成为博导。
2012年,她成为英国散裂中子源工程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她还是欧洲散裂中子源科技委员会委员、英国和日本散裂中子源项目评委,参与过2项国际标准的制定。
在英国,张书彦牵头研发了三项世界领先的创新测量技术,还成功将其实验室工业应用率从15%提高到了70%。她参与英国核电站延寿项目,为核电站延长了8年的使用寿命,增加产值约800亿元人民币。
2011年10月,国家重点建设的大科学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在东莞市大朗镇开工建设。这是继英国、美国与日本之后,世界第四个散裂中子源。国家、广东省和东莞市的相关领导,多次到英国邀请张书彦回国工作。
2015年年底,张书彦毅然决定回国。2016年3月,在东莞市政府大力支持下,张书彦在松山湖国家高新区创办了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
与中科院共建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材料衍射谱仪
张书彦团队回国,将与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东莞中子科学中心共同建设一台工程材料衍射谱仪,目前已完成了谱仪物理设计方案,预计在2019年启动开工建设。
张书彦解释,所谓中子散射技术,就像超级显微镜,来测量材料的微观情况,工程材料衍射谱仪,可以从中检测材料的“病症”,并开出对应的“药方”。就像X射线能穿透人体,知道人体哪个部位发生了病变。
张书彦团队将在工程材料衍射谱仪技术基础上,构建一整套材料性能研究高端仪器设施。结合中子法、轮廓法等多种三维残余应力测量方法在中国是首创,可以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医药、工程机械等领域。
目前,该研究院数值模拟仿真、材料性能表征、应力测量、新材料研发等技术平台也已初步搭建完成,并完成了29项仪器设备的技术分析和论证,谱仪主体今年开工,首批科研设备预计今年底采购到位。
张书彦说,英国建立起散裂中子源后,吸引了同步辐射光源、空间研究国家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成为英国最大的国家实验室基地。张书彦发挥自身优势,引进了中子散射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技术、项目和人才。
2016年,该研究院与英国科学技术设备理事会、英国公开大学签署“中英合作共建国际应力工程中心”合作协议,展开密切合作;邀请了英国皇家工程学院院士 Esteban Busso、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Andrew Taylor等知名学者,出任研究院顾问;聘请剑桥大学教授Amir Shirzadi等7位外籍专家,长期在中国开展科研攻关;引入Amir Shirzadi开发的真空扩散焊先进连接技术,以及原英国塔塔集团科学家温树文教授的数值模拟及应用研究技术,在东莞成立两家公司,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
打造世界领先的材料研究中心
2016年,东莞材料基因研究院与中广核签订合作协议,共建核电应力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在核电材料研发、核电站延寿管理、核电设备服役性能研究、焊接工艺研究等领域开展合作。
研究院着眼于我国应力工程技术,打造世界一流的国际应力工程中心、世界领先的材料研究中心,提供先进制造的服务平台。
3年来,东莞材料基因研究院共与近百家机构和企业进行了合作对接。该研究院边建设、边科研、边运行,成功入选2个广东省科技项目,获省、市专项资金及配套资助4100万元,组建的“国际应力工程技术创新团队”项目,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创新创业团队。研究院三年共引进高层次人才69人,其中研究员和教授9人、博士25人、外籍专家7人。
该研究院还致力于打造集科技、研发、产业孵化等于一体的新材料生态城。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培育,将陆续孵化出十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围绕中子工程应用,形成年产值超百亿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见习记者】吴擒虎
【通讯员】徐维宏
图片、视频均由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