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村科技特派员⑩|周鸿凯:雷州海边出生的农民孩子,让家乡盐碱地变良田

南方+ 记者

编者按:在广袤的南粤大地,一批又一批各行各业敢担当、敢作为的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扎根基层,以服务“三农”为己任,踏遍青山绿水,行走在田间地头,用科技的力量有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帮助农民造血扶智、脱贫致富,用汗水和智慧书写科技兴农富民的炫彩篇章。

新时代的大背景下,科技工作如何发力,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自1999年推行以来,广东省积极响应,深入开展。多年来,省科技厅将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作为重点工作之一,建设了农村科技特派员库、科技支撑成果库和贫困村科技需求库,安排农村科技特派员进行“点菜下单式”精准对接。2018年,全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入库总数达1.4万余名,汇编实用科技成果1000余条,打造新时代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广东模式”。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农村科技特派员有力激发了农村创新创业活力,为乡村振兴点燃人才引擎。南方农村报在南方+乡村振兴频道特别推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系列专题报道,展现广东农村科技特派员群体在服务三农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丰硕的人生收获和闪亮的创新精神。

第十期推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广东海洋大学海水稻项目负责人周鸿凯,走进他和团队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故事。

小暑到,作物好。遂溪县建新镇卜巢村依山傍水,村前的海湾宛如玉带缠腰,流入东南方向的通明海。一望无际的稻田在微风吹动下轻轻摇曳,成群结队的白鹭在海红米田上蹁跹起舞,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广东海洋大学海水稻研发团队带来的海水稻,打破了村庄传统单一作物种植模式陷入的困境,为卜巢村播下了希望,让这片曾经贫瘠的盐碱地如今开遍片片稻花。

挖掘特色 助推“三产融合”

卜巢村位于通明河的海河潮汐带,这里生长着一种古老的植物,称为“长毛谷”或“海红米”,具有耐盐、抗病虫的特性,其稻米富含硒、锌、花青素等多种营养,享有“药米”之称。当地长期以来未挖掘海河潮汐区域的特色,而以传统单一的作物种植模式为主,没有形成特色产业化经营,导致村庄陷入作物效益差、村民收入窘迫的困境。

作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的一份子,2016年,周鸿凯来到了这个海边村落,看到卜巢村多处丢荒的土地,他深感心痛,挖掘村庄特色作物,打造“一村一品”带动村民致富成为周鸿凯坚定不移的目标。在调研中,他发现当地的区域气候、土壤、水文等资源条件完全适合多种海水稻资源生长、发育和结实,是建设海水稻优质高效种养模式及其原生境种质资源保护园的理想地点。

周鸿凯调研水稻生长情况

“要利用村庄特色,来带动村民致富增收。”针对卜巢村面临的困境,周鸿凯和他的团队“对症下药”,多番寻找之下,遂溪县一统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开平被周鸿凯的执着所打动。合作社承包土地300亩示范推广海水稻种植,周鸿凯团队则每年为其提供3000斤免费海红香稻种子,并以每斤干谷2.2元的价格保底回收村民种植的稻米。

然而村民长期种植的是传统作物,如何让他们快速掌握海水稻的种植技术?为解决农户的技术难题,周鸿凯团队制订了地方标准《海红香绿色高质高效种植的技术标准》,及其生产技术规程,并组织技术培训。

“每次培训农户都十分热情,纷纷找我们对种植中碰到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周鸿凯说,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农户们对技术的渴望和需求,让他更加肯定了这份工作的意义。近两年来,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湛江市农业农村局的助推下,周鸿凯团队约培训农户2000人次。带动周边农户种植海红香稻3000多亩,卜巢村村民年人均收入从不到8000元,增长至13000元。

64岁的林周生是卜巢村的贫困户。近年来,他种植的5亩田入股了合作社,如今每年不仅可分红6千多,家庭成员还可到基地参加劳动,每天工资100-l50元。“自从种起了海水稻,现在一年下来收入增加1万多!”林周生开心地说。

周鸿凯为农户进行技术培训

周鸿凯推广海水稻新技术、新品种

向盐碱地要粮食,不仅要培育出耐盐渍的水稻品种、特色、优质,解决“能不能种”的问题,还要解决“愿不愿种”这个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科技扶贫,解决产品市场化很重要,要把‘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做起来回报‘第一产业’。”周鸿凯认为,好的科技成果要让市场说话,打开市场,才能真正解决乡村发展问题,带来长久持续性的发展。为此,周鸿凯团队以海红香稻示范基地为载体,创建品牌产业模式,构建“三统一”,打造建新卜巢村一品,创建海河潮汐区域特色的卜巢海红香米、海水稻田园食品、乡村田园旅游、海水稻原生境保护与生态农庄品牌,助推村庄“三产融合”发展。

潜心科研 向盐碱地要粮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事农业科学研究是一件苦事、难事,在探索的路上,必须耐得住寂寞和孤独,还要经得起清贫与艰苦的考验。怀着对农业的热爱和坚定的信念,周鸿凯在漫长的耐盐水稻育种的路上刻苦攻关,勇于探索。

1999年一次农学系里学术讨论会上,在广东海洋大学耐盐水稻研究团队的领头人方良俊教授谈起耐盐水稻科研工作的计划和愿景期望的过程中,周鸿凯被方教授对耐盐水稻科研项目的情怀和抱负深深触动。他先前主要从事抗旱作物遗传育种和耐旱生理的研究,看到方教授一直独自坚守在海水稻的研究一线,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做出一个艰难的抉择,决心跟方教授并肩作战,一起致力于盐碱地的改造,向盐碱地要粮食——培养耐盐的水稻品种,并研发相应的良种良法技术体系,以适应于盐碱地的推广种植。

经过十多年耐盐水稻的收集,分类、筛选、鉴定种质,并测试杂交、试种的漫长过程,周鸿凯和团队潜心研究,付出了艰辛的心血和汗水。他们白天到耐盐水稻试验田里摸爬滚打,晚上便做好实验分析,并查阅大量有关耐盐水稻的资料和书籍。不仅如此,他和方教授还经常要抽时间参加省市和全国举办的各种相关学术的研讨会,带领一个20多人组成的耐盐水稻研究团队,给这支技术骨干上课培训。

“功夫不负有心人。”辛勤的汗水最终化为丰硕的果实。周鸿凯先后担负省、市多项关于海水稻(耐盐水稻)的特色基因的挖掘与种质创制、新品种培育与良种良法绿色、高效技术体系的研究课题。在国内外科技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其中SCI、ISTP、EI、CA收录6篇,发明授权专利1项,近年获奖成果4项。2018年获得湛江市“五一”劳动奖章、“粮安之星”。其所在单位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也因此获得“湛江市工人先锋号”的荣誉。

经过团队成千上万次的测试,2007年“海红11号”从众多的品系中脱颖而出,经过十年的稳定鉴定,实现当初育种目标。随后,耐盐渍的海红香稻系列功能品种接连成功培育。在2015年,团队形成较为完整的海红香稻良种良法技术体系及其绿色种植标准。

不忘初心 用技术反哺社会

“通过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工作,找到了自己与乡村振兴的结合点,真正把科研和服务社会结合起来。”周鸿凯坦言,作为一名农村科技特派员、一名高校教师,有能力、有技术、有机会,有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的大力支持,反哺社会、助力乡村振兴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走进农村,不仅是为了成果推广,更重要的是了解社会需要,真正把自己学到的“十八般武艺”用于回馈社会。

2015年,为扩大种植规模,给农户种植加“订单”。周鸿凯和他的团队开始扩种了700多亩的耐盐水稻,但由于找不到销售市场,元旦前收割的稻谷大部分都积压在谷仓里,“那是农户辛辛苦苦挣来过节的血汗钱啊。”想到这些,周鸿凯自掏腰包,为农户及时支付20多万元,以解燃眉之急。

周鸿凯在田间为农答疑解惑

“我是地地道道雷州海边出生的农民儿子,看到农民生活得到改善,我由衷地感到开心和自豪。”周鸿凯笑着说。作为一名有着24年党龄的老党员,周鸿凯始终不忘“初心”——坚持科技服务社会,用技术助力乡村发展、带动村民致富增收。他牢记党员服务群众的使命,坚持活跃在基层一线,践行“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的宗旨,让科技的果实实打实落到农民的田间地头。

近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厅组织的农村科技特派员“暑期大下乡”活动已拉开帷幕。对此,周鸿凯表示,接下来将和团队继续完成项目海水稻种质、种苗、高效种养示范、海红香稻推广基地基础设施的改造,为农户进行科技培训、技术示范资料发放、咨询或技术服务,继续发挥团队力量,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记者】杨娉婧 

【统筹】喻淑琴(13922377231)

【来源】南方农村报、南方+专题报道


编辑 樊静东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