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茂名之名村】八坊村的文化传奇

茂名政协
+ 订阅

从约1400年前的历史深巷中弥漫而来的文化气息,至今仍是八坊村延绵而有力的脉动,使之成为广东省一个名村。它就像是一个永不消逝的荣耀,留在八坊村的古城墙里,也称窦州古城。

八坊村,占据信宜镇隆南部五平方公里的面积。目前所辖13个自然村,有1035户3000多人。在远古时代以其有八个牌坊为标志,留下“八坊”这个地理特色的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八个牌坊已经散失,而留在八坊村的窦州古城,那古老斑驳的墙体,那高大红色的门楼,那翘角 飞檐,那灰黑与金黄色的瓦面,那幽长的巷道和苍古的拱门,都是一帧帧老照片,留下风雨吹刮不去的记忆,让这个老村,有着令人回味的历史,和岁月的点点滴滴。

信宜镇隆八坊村新貌

在那些老建筑群中,凸显出来的是传承着远久文明的学宫书院。一千多年来,相继建造了诸如学宫(大洪国王宫)、起凤书院、陇西书院、藜照书院、简斋书院、文昌宫、文明楼、李仰吾公祠、开越大夫祠、信宜县国民政府、会馨楼、信宜县师范学校、杨筠松纪念馆,以及古郡民俗建筑群等等。计有19间书院、12间公祠、12间庙宇和7间旅馆。

经历朝战乱或人为的废损,如今还存13所古书院、7间公祠、2间公馆、冼太庙、中山公园等一批古建筑。就是这些经久不失的古建筑,成为传承窦州古城深厚文化底蕴的载体。

唐代著名地理风水学家杨筠松就是出生于八坊村。杨筠松是八坊村最知名的古代传奇人物之一。

八坊村因众多书院而形成了粤西的政治、文化、经济的县治中心,这种中华文化的气息一直传承不断。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典型的文化人物出现。比如清朝有李宜昌、李宜相兄弟同时考上进士,乾隆皇帝为其题“兄弟进士第”匾,尚书纪晓岚亲自送进八坊村。“兄弟进士第”匾还在八坊村,成为李氏家族光宗耀祖的传家宝。

“兄弟进士第”匾析

李氏家族在八坊村是个文化的标志。出生于八坊村的李季濂,清末举人,诰授知政大夫;同盟会会员,参与推翻帝制活动,辛亥革命后任广东省民政厅秘书,广州政府顾问,广东省咨局议员。后辞职赴南洋经商,清未民初创办锦纶泰商行,是著名华侨企业家。

李季濂之子李孝式,就读于剑桥大学。跟随父亲李季濂致力于华人社会公益事业,历任吉隆坡市政府议员长达15年,1953年起,先后任马来西亚铁道部长、交通部长和财政部长,是马来西亚独立的开国元勋。这是在外国任部长级职务的第一个广东信宜籍人。抗日战争中,他筹集上亿元资金,支援抗日,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载入中华民族英雄史册。

现在八坊村,建有华山李氏纪念楼。楼有横额“世代书香”,楹联“李植华山根深叶茂,门迎窦水源远流长”“进士名门留翰墨,玉都大地溢书香”。李氏家族占地广,村道通幽,经过古屋新宅,有绿瓦红柱门楼,庄肃而美观,接通李季濂故居。李季濂故居绿树掩映,书联弥香,史气盈室。在李氏纪念楼里,还挂着“信宜市侨界人文社区”“大路街华山李氏族务理事会”牌匾。二层门楼设有“图书馆”,原深圳市市长李灏于2015年到过八坊留影。室内有名画家杨永泰的赠画,画中母亲背儿子,家狗跟随,还有一棵松树,名为《走走走,走到外婆家门口》。有广东省文联专职副主席邹继海书联:“荆花竞秀开仁里,棣萼同辉励后贤。”室内书香弥漫。

乾隆皇帝御赐“兄弟进士第”匾额

作为侨乡的八坊村,李氏家族有200多人在马来西亚。八坊村占地有2万多平方米,居民从事各行各业,有教师、公务员、媒体从业者等。八坊村民李渔基的女儿李易宽,1979年出生,39岁,清华大学毕业,是广州十大杰出青年,从事装潢业,曾从事叶剑英故居、黄埔军校的修复工程。她富而仁,挂职贵子水口扶贫点,做了大量受人称颂的公益事业,是靠文化创业发达、致力回报社会的新时期文化代表。

   

信宜市在东南亚的华侨多达50余万人,占茂名华侨的95%,是广东省著名侨乡,而八坊村为晚清至民国时期人口大迁移背景下,下南洋文化的主要输送基地。当时南洋务工经商的侨胞回到家乡后,由于受南洋文化的熏陶,将岭南民居的建筑特色与南洋建筑特色相结合,形成了现在的解放街。根据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以李孝式故居至解放街为主轴线,通过协调街区建筑外立面,增加景观小品,营造商业氛围,将其打造成为广东地区最具南洋风情的文化产业园,让回乡的侨胞有一个交流的平台,也让游客更多地了解南洋文化。

在八坊的景点中,有一座王梅轩书院,占地面积一千多平方米。内建一座雄丽灵秀的八角楼轩冕阁,是王姓祭祀先人之所,内有许多怀念先祖的对联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诗句词章,书画飘香。书院记载了王氏历代建功立业的人物及其伟绩。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姓氏之一。信宜王氏是太原郡都江一系,始祖王永盛世居山西太原府,后迁徙南京江都,积善积德富名江都。元朝授江都牧,元末从明太祖起义获赠勇略将军。王英是入粤王姓始祖,王英之长孙王监(王梅轩)袭广东惠州卫所千户,正统辛酉年奉旨调信宜卫所统军,为信宜王氏始祖。信宜王氏宗亲为怀念王氏先祖的恩德,于2001年捐资重建王梅轩书院,2003年竣工。

信宜镇隆八坊村

王梅轩书院有一长达四十米的文化墙,标题是“王氏家族高考龙虎榜”,龙虎榜记载自2011年以来信宜地区王氏历年高考上大学的名单,其中有上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重点大学的王氏后人。龙虎榜记载,2012年考上大学25人,有一人考上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考上大学26人;2014年考上大学41人;2015年考上大学47人;2016年考上大学36人,其中有考上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2017年考上大学43人。之前的不一一列举。公布每年高考上了大学的人员,以激发八坊村学子砥砺前进,努力读书,奋发有为。

八坊村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其传承至今的“飘色”更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信宜镇隆八坊村

据史记载,信宜镇隆“飘色”艺术已有三百年历史,它原取材于神话故事和古典传统戏剧的某些代表性情节场景,后来逐步渗入舞蹈、杂技造型,凌空飘浮,使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多彩。每逢春节、元宵前后或喜庆节日,都会在粤西一带巡回表演。就连旅居海外的乡亲也回乡一睹为快。

信宜镇隆“飘色”源于何时已无从考究,据民间传说,大平天国起义失败后,在粤西一带,当时由于禁演粤剧,粤剧艺术家就想出了将粤剧某个片段制成造型,在元宵节时由众人抬起巡游欢庆,并渐渐地流传下来。由于社会变迁,到20世纪70年代,许多当地年轻人已不知“飘色”为何物,这一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土生土长的镇隆青年刘成球,艺名刘天一,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老一辈梁国栋、池耀文等的指导、熏陶下,十分喜爱“飘色”这门民间艺术,决心将其发扬光大。刘天一与时俱进,将现代的元素汇入到飘色中来。2005年,刘天一与他的明珠飘色团,以《普天同庆》《蟠桃仙景》《凤凰展翅》三板“飘色”参加广东省首届大赛,小试牛刀,喜获一等奖。2006年,在广州举办的全国首届民间“飘色”(抬阁)艺术展演上,刘天一打破“飘色”的制作传统,创作出长、宽各七米、高六米,凌空飞出十八人的大型“飘色”《欢乐神州》,台上凌空飘起由小孩扮成造型各异的人物或动物,几个小孩仅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犹如腾云驾雾般展现在观众面前,其巧夺天工的画面、精湛的技巧,获得众家喝彩,在来自全国十六个省的二十八支“飘色”队伍中脱颖而出,勇夺此次展演的最高奖“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在场的权威民间艺术专家一致认为,“镇隆十八飘”代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堪称中国民俗一绝。

八坊村大路街牌坊

刘天一目前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广东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国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国飘色大王。多次受邀到中国香港地区、广州、深圳等各地演出,深受观众喜爱。《人民日报》《南方日报》、中国政府网、中国香港《大公报》及加拿大《星岛日报》等各大媒体争相推介报道。在央视《天下大观》《百科探秘》栏目,翡翠台、新加坡电视台分别推介。《普天同庆》等作品荣获广东省首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008年,作品《大展宏图》参加中国第二届民间飘色大赛暨山花奖表演,荣获山花奖金奖,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

 


文  |  官演武

图  |  丘立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