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4号起,韶关广播电视台开始推出
系列大型纪录片《韶关非遗印记》
传唱百年,依然动人的《歌声》你看了吗?
下面就跟着小编
继续深入了解韶关非遗文化☟☟
今日播出——《技艺》
聪明的韶关人
深谙与自然共生之道
就地取材 大胆革新
形成了取材于自然
返璞归真的技艺文化
岁月流沙
沉淀下来的百年手工技艺异彩绽放
仁化土法造纸技艺
造纸技术起源汉代洛阳,唐宋时期快速发展,产纸地区遍及南北,各具特色。在韶关仁化郁郁葱葱的竹林里,同样暗藏着造纸术的独门手艺——仁化土法造纸技艺,制造出来的纸张有着“长江纸贵胜洛阳”美称,又称“玉扣纸”。玉扣纸的制成,是造纸匠人代代钻研的智慧结晶,历经数百年。
竹纤维是纸的骨骼,也是纸的肌理;要驯服竹子硬、脆的桀骜,竹,才能在匠人繁复的技艺中化作纤细柔韧的玉扣纸。
竹子去皮、用石灰浸泡、晾晒,在时间的作用下提高竹纤维的纯度,使纸张不受虫害侵蛀,抵抗岁月的侵蚀。
踏踩是为了将竹纤维分离,这是竹到纸浆变换的步骤。
特制的竹帘从池中抄出纸浆,如蝶舞翩翩而飞。两人的默契形如心神合一,精确地控制着纸的厚薄。
纸张的分离,需匠人心无旁骛,手里一牵一引,稍有分神,便会枉费了同伴的勤劳。
历经春夏秋冬,一年的时间,二十二道大小工序,环环相扣,薄如蝉翼、莹润如玉、竹香四溢的玉扣纸方才大成。
丹霞红豆饰品制作技艺
韶关丹霞,色如渥丹,灿若明霞。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滋养着寄情相思的果实——红豆。“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自古以来,红豆便凝聚着人们醇浓隽永的相思情愫。丹霞红豆饰品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均慧成长于丹霞脚下,与红豆有着不解情缘。
大自然所生的相思泪,在她的手中编制成精巧秀美的爱情见证。定情时,送一串红豆求得爱情顺利;婚嫁时,佩带红豆以求心意相通;结婚后,置六颗红豆于枕下,愿保百年好合。
平凡不够炫目的技艺里,是她对美好情感的期望和传递;她希望“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缠绵情义,能在这节奏越来越快的世俗中,重新被人们珍视。
始兴外营草席制作技艺
深秋,始兴外营村的水稻田间,一人多高的席草,茎秆粗壮翠绿,等待着匠人的收割。外营村种植席草、编制草席已有百年历史。经一代代手艺人的传承与改进,延续至今。这种起居卧榻的切肤体验,是大自然给予的幸福。
收割回来的席草,在庭院里铺成扇形,太阳的温度,慢慢带走席草的水分。
等待的过程中,老师傅陈佳汉开始搓制草绳。简单重复的搓揉,用手心的力量,将真诚与信念搓进草绳之中,一时一日,一寸一尺,直到太阳下的席草由青转白,散发出独特的青草香气。
由山中松木所制的编制机具,时光在上面刻满印记,一扣一传,一开一合,老两口配合默契,席草被紧密有序地压排在一起,犹如两人的关系,密不可分。
自然质朴的席草,壁薄芯疏,坚韧清香;百年传承的技艺,工序讲究,细致繁复。自然与技艺的结合,成就了外营草席致密耐用、防潮抗虫的特性,即便使用20年也不烂不散。
曲江柴烧陶艺制作技艺
大自然的力量,不仅仅在于独具特色的万千生灵,朴实无华的泥土石块,也能在匠人手中,变幻出万千姿态,满足人们对生活之美的追求。
北江河畔的白土镇,丘陵起伏,盛产优质陶土。曲江柴烧陶艺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龙志雄的师父许赞源,其先祖由江西迁居而来,百年前在此开创了烧窑制陶的根基。却因时代流变,薪火已灭。
柴烧,作为中华古老的制陶技艺,烧窑难度相当高。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于陶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懂得遵从自然法则,才能烧制出独一无二的精品。
20年前偶然相遇,让龙志雄深深迷恋上了柴烧陶瓷,凭着一腔孤勇,放弃安稳的工作踏入柴烧领域,一切都从未知开始。练泥、拉胚、建窑、烧制,日复一日的尝试。5年的时间,龙志雄才终于将已经熄火的柴烧技艺重新点燃。
经过1200摄氏度以上的历练,窑内草木燃成灰烬,飘落胚体上,烙下独一无二的灰釉肌理。这是人与窑的对话、火与土的共舞,柴烧陶瓷作品出窑,质地粗犷,色泽温暖;天然灰釉肌理,层次丰富;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散发着质朴浑厚,古拙的艺术之美,让无数人为之着迷。
你是否和小编一样
对韶关的土法造纸、柴烧陶艺等传统技艺
赞叹不已?
希望更多人能关注韶关非遗
将这些民间工艺传承下去~
韶关公共频道每晚21:30分播出一集
敬请关注
《韶关非遗印记》
属于韶关的百年歌声,你听过几曲?
来源:韶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编辑:谭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