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看视频
东莞最常见的纺织布料,在这里摇身一变,成为新型地面装备隐身衣;攻克浮标雷达关键技术,保卫海疆安全;孵化光子学领域初创企业,有的企业短短一年就打开市场,实现自负盈亏。
14年科研攻关,今年喜迎丰收。7月10日,东莞同济大学研究院院长李宏强向记者讲述他们的创业故事,振奋之情溢于言表。
14年磨剑今出鞘
来到东莞同济大学研究院的隐身材料制备室,只见普通布料被送入高科技生产设备,经多道工序,生产出新型功能复合材料。其后,在布满蓝色锥体的场地中,进行材料电性能测试。
李宏强介绍:“通过我们的技术处理,这种新型材料在接触到雷达探测波时,不反射探测波。装备披挂了这种材料,就具备了隐身效果。”
东莞同济大学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获得东莞1.2亿元的经费支持。该院的相关研究,2006年就已在同济大学启动。经过14年科研积累,目前,该研究院获得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获得软件著作权8项,发表SCI学术论文35篇,自主研发新产品十余件,获得国家、省科研经费1300余万元。
今年,该研究院喜事连连。李宏强兴奋地说,用于装备隐身的新型材料已中标,年均营收可达1500万元。和研究院同样高兴的,还有东莞本地为研究院提供布料的多家纺织企业。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生产的普通布匹,能在新型地面装备上崭露头角。
骄傲的同时,研究院的40多名研究人员,更加紧了科研节奏。他们在新材料、先进陶瓷、卫星通信、信息技术和微波技术等领域,继续攻坚克难。
作为广东微波技术的领军研发机构,东莞同济大学研究院正在研发浮标雷达产品,可以探测、识别海上初定范围的目标,形成图像。目前,该产品已通过相关部门的评审立项,将带动珠三角的多家企业,为该产品配套零部件。浮标雷达在智慧海洋等领域,应用前景同样广阔。
今年,研究院又获批国家科技特区的前沿技术创新项目,启动资金400余万元。研究院还在争取参与重大基础创新技术群体等项目。
崛起光子学科技产业集群
进入研究院的电波暗室,记者看到一间布满蓝色锥体的房间内,安装着高端测试设备。这个为全电波屏蔽吸波暗室,主要由屏蔽暗室、暗室配套设施及测量系统等三部分组成。测试频率覆盖在1~26.5GHz(拓展到40GHz),可提供天线远场性能、天线罩电性能、材料电磁参数测试等技术服务。
“带来一批新技术,更要培育一个新产业。”李宏强说。该研究院学习以色列建设专业技术孵化器的经验,成立光子学科技孵化器,目前在孵企业14家,涵盖新材料、先进制造、高端电子信息、生物光子学等高科技领域,初步形成光子学科技产业集群。
与其他孵化器最大的不同在于,研究院投资5千多万元搭建的科研测试平台都对外向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包括射频测量、电波暗室、LTCC制备、集群并行计算、大型3D打印等。
东莞纳锋电子装备公司就是在孵企业之一,去年4月成立。借助研究院的全面孵化扶持,纳锋公司攻克了原子层镀膜技术,实现原子层级尺度的精准镀膜,这在新材料生产装备领域意义重大。纳锋公司的首批高校研究级设备产品,迅速收获全国多家高校的订单,短短一年内就实现自负盈亏。今年预计年营收超过500万元。未来纳锋公司将研发工业级设备产品,
“我们将继续完善科研设备,提高光子学科技孵化能力,吸引更多高科技企业入驻,力争发展为集通信、新材料、电子装备、生物医疗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李宏强信心满满地说。
【见习记者】吴擒虎
【拍摄】吴擒虎
【剪辑】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