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办小学学位4年猛增23%,南城教育如何实现从“有书读”到“读好书”?

教育莞家
+ 订阅

最近几日,东莞南城街道教育办的工作人员,正在抓紧统计报名今年秋季学期入读南城公办中小学校的人数,从初步数据看,今年报名人数又将出现大幅增长,其中小学一年级报名人数增长近千人。

近年来,随着东莞经济吸引力持续提升,以及落户政策逐渐放宽,人口流入迎来一波新高潮。作为东莞市中心区所在地,南城在城市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生活配套等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成为很多外来人口落户东莞的重要目的地。为此,南城街道通过“一校一策”向内挖潜、斥资新建公办学校,以及集团化办学等举措,全力推进教育扩容提质取得实效,保障辖区内适龄学生能够“有书读”“读好书”。

落户政策放宽推高公办学位需求

近年来,南城的教育支出稳居街道财政支出首位,近3年内分别达到了3.3亿、4.4亿和5.8亿元,年增长率保持在26%以上。真金白银的投入,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却也突显出南城教育发展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作为城市中心区,也是经济实力排名全市前列的发达镇街之一,南城对各层次外来者的吸引力毋庸置疑。与外来人口激增相对应的,是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的供需关系骤然紧张。据了解,自2014年到2018年,短短4年间,南城街道小学生人数就增长了6108人,增长率达到23%。

其中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小学一年级入学人数的增长。2016年至2018年,3年间入学人数分别为2470、2669及3436人,此外从2019年秋季入学报名人数的初步统计情况看,今年预计将达到4300多人。与去年相比,今年新增人数将逼近千人,如果按过去每班50人计算,则需要再新增20个教学班才能容纳。

“随着落户政策放宽,很多看好东莞城市发展前景的外来人选择了在东莞扎根发展,从而带动随迁子女数量上升,是近年学位需求激增的主因。”南城街道教育办副主任代和翔表示,除上述原因外,落户南城的优质企业和高层次人才数量增加,也推动企业人才子女入学名额呈现小幅上涨。

综合因素影响下,南城学位需求增长已经从“小步慢跑”,向“大步冲刺”转换,不断考验着南城街道整个教育系统的容纳极限。

从东莞全市范围来看,南城遇到的问题并非孤例。今年4月底,莞城街道首先发布学位预警,此后在5月份,南城、寮步、东城、黄江、凤岗、东坑、虎门等多个镇街纷纷发布公办学位预警,范围覆盖不可谓不广。

“虽然近几年学位需求出现爆发式增长,不过对于这一情况我们也提前有所预判,从现有公办学校内部扩容挖潜,到规划新建多所公办学校,学位供给基本实现同步增长,尽最大努力满足了适龄儿童的就读需求。”代和翔表示。

“一校一策”向内深挖学位供给潜力

不久前,东莞南城阳光三小发布公告,公开征集90周年校庆的标识、海报等,准备迎接建校90周年生日。从1929年开始正式招生至今,90年间阳光三小经历三迁校址、四更校名,历经变革。

阳光三小

然而这所90岁的学校,如今和南城其他学校一样,面临着入学人数激增的新课题。2016年,为解决“积分入学”等政策带来的随迁子女学位压力,南城在街道各个公办学校推进“一校一策”校内挖潜。事实上,早在2011年,学位紧张的阳光三小就已经率先进行了“挖潜”尝试。

在2011到2012学年度的招生中,阳光三小首度扩容招生,在原有的教学规模上新增招生两个班级,教学规模达到20个班级;2012到2013年学年度,学校再次扩容,办学规模增加到22个班级。

新增的班级容量还远不能满足学生人数的增长。2014年,由街道投资,从阳光三小原有的游泳馆重建而来的新教学楼“阳光楼”正式落成使用。据记录,初落成的“阳光楼”,除了餐厅和办公用房外,还为阳光三小新增12间教室,学校将办学规模扩大到30个班级,极大缓解了当年南城的学位供给压力。2015年,考虑到南城公办小学新生入学的紧张形势,阳光三小再放大招,取消午休午托,将“阳光楼”一楼餐厅和风雨球场打通合并,改建成6间课室。

“2003年设计修建学校的时候,体育设施安排得非常完善,拆掉游泳馆非常可惜。”在阳光三小操场上,校长王成指着曾经的游泳馆旧址、如今的“阳光楼”不无惋惜说道。但他认为,解决孩子们“有书读”这个问题,才是街道以及学校的优先考虑。

“所谓挖潜,就是将学校可以整合的资源全部利用起来。”王成回忆道,“2015年我刚刚来到阳光三小的时候,教导处、德育处、后勤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副校长办公室各自分开,占用了多间课室。为了‘挖潜’,我们就把所有的行政办公室集中在一起。”经过一番调整,教导处成了新的课室,原来的校长室变身为心理教育功能室,德育处被改造成科技教育功能室……

经过多次“挖潜”,如今阳光三小全校共有36个班级1800多名学生,近乎最初设计办学规模的两倍。

新建六所公办学校应对学位需求激增

阳光三小是南城教育向内挖潜的一个缩影。为缓解公办学校学位压力,南城还分别斥资5000万元和3000万元对东莞中学南城学校和南城阳光中心小学进行改造扩建。

其中,东莞市南城原商校校区中心小学部分改造工程项目完成后,将为中心小学增加20个班级、900个优质公办学位,将近一所普通小学的学位容量。对此,南城阳光中心小学校长曹阳明感触颇深。

“中心小学是所老学校,跟其他兄弟学校相比,条件要相对艰苦一点。”曹阳明说,为了挖潜提供更多学位,除了留下一些核心功能室外,中心小学将所有能想到的方法都用上了,最终甚至想出将部分连廊封闭起来,改建成美术室等功能室的办法,以此满足中心区对公办学位的庞大需求。

“但随着学生人数的扩大,对功能室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曹阳明说,新校区改造完成后,除了增加20个教室外,还将补充一批舞蹈、合唱、形体、美术用功能室。经过规划后,新增的功能室在设施和配置上都将更加实用,更加切合教学需求,保证中心小学素质教育不掉队。

南城强化学位扩容工作,除了在原有的学校实施“一校一策”挖潜,还斥巨资新建多所小学和幼儿园。为解决大幅增长的学位需求,经南城党委会研究讨论,南城于2015年规划新建南城阳光第九小学,于2018年9月竣工,10月开办。阳光九小建成投入使用,可为南城新增优质公办小学学位1600多个。

“南城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有限的师资资源、有限的财政资源下,在寸土寸金的西平,建设了南城阳光第九小学,牵动了无数人的心。”在阳光九小启用仪式上,南城街道党委书记陈桂明就曾表示,阳光九小学落成启用,是南城教育扩容提质的一件大事。

阳光八小整体效果示意图

继阳光九小之后,南城还稳步推进阳光第八小学、中心幼儿园分园(雅园分园)的建设,并确保阳光第八小学在2019年秋季顺利开办。此外南城还继续推进南城阳光第一小学分校(胜和小学)、南城中心幼儿园胜和分园的建设工作。据介绍,阳光八小建成后计划提供学位2160个,阳光十小建成后计划学位1620个,中心幼儿园分园(雅园分园)和中心幼儿园分园(胜和分园)将分别提供540个学位。

阳光八小教学楼建设效果图

刚需临聘教师待遇向公办教师看齐

扩容是确保适龄儿童“有书读”,提质则是让学生们“读好书”。南城街道2019年教育工作会议,就对“大力实施教育扩容工程,扎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教育发展理念进行了强调,这也是南城教育发展的目标。

南城教办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南城坚持开展常规教学视导以及视导“回头看”,积极推广“三名”工作室主持人和学科带头人的先进教学经验和教研成果,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推进“公托公”“公托民”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开展区域国际教育结对交流,实现公民办结对帮扶全覆盖,促进辖区内学校的均衡发展。

在集团化办学的探索上,南城已先行一步。2016年6月,南城中学和东莞中学实现托管改革,成为东莞市首个学校托管改革的试点,南城中学更名为“东莞中学南城学校”。经过近3年的发展,南城学校无论是社会口碑还是教育教学成果,抑或教职工队伍积极性等,都有了较大改观,中考平均分、合格率、优秀率都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2016年8月,阳光第二小学托管波利亚外国语学校,以优质公办学校托管民办学校的模式,促进民办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阳光二小和波利亚学校还启动了联合教研培训模式,两校教师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教学,开阔了被托管学校教师的教学视野,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上文提到的阳光九小落成启用后,则与阳光第六小学形成集团化办学,阳光六小成熟的办学经验助其迅速步上正轨、开展教学工作。

此外,教师队伍的稳定流入和流入教师的质量保障,是南城教育稳步提质需要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针对教师编制短缺的难题,南城创新教师招聘模式,通过购买刚需临聘教师服务满足公办学校扩班的教师需求,同时修订出台《南城街道公办中小学校(幼儿园)编外人员使用管理办法》,明确了临聘教师类别和待遇,进一步规范了编外人员聘用和待遇管理,在全市率先实现刚需临聘教师与公办教师待遇基本相当。

“南城在全市率先创新的这一教师招聘模式,让老师们感受到了以往临聘老师所没有的归属感和认同感。”阳光第九小学教导处主任文庆说道。截至目前,南城已公开招聘了94名刚需临聘教师,为街道扩容提质工作形成了有力支持。

【记者】陈启亮

【通讯员】《南城杂志》

编辑 李玲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