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茂名之名校】广东高州中学

茂名政协
+ 订阅

走进粤西重镇高州,不难发现一片治学圣地。

在广东历史文化名城高州市城南的茂岭,林木葱郁,地灵人杰,掩藏着一所岭南名校—  广东高州中学。背靠挂榜岭,东接笔架山,怀抱学砚塘。数经更名变迁,历七百多年风云,浴火重生,蜚声海内外,成就粤西地区著名学府。

广东高州中学是广东省百年名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国家级美术教育培训基地、全国教师科研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曾被誉为“高雷地区民主革命的摇篮”。学校原址位于高州城区中山路31号,现为初中校区。2002年,学校高中部搬迁至高州市城南茂岭。

 这是清代同治、光绪两位皇帝的老师翁同在1889年所题的楹联,最初墨迹为清末四大书法家之一、广东学政翁方纲所作。现在广东高州中学运动操场边的宝珠堂,可以看到巨大汉隶体的对联。广东高州中学,由府学、书院、中学堂、新学制的中学,历经七百余年演变而来。办学地址屡有变迁,但一直保留在高州城区附近。

元代高州路时期,治所在电白(现高州市长坡旧城)。据《高州府志》记载:府学旧在电白县治,元大德八年(1304),迁路治茂名(今高州城),县学亦随迁于府之东隅。明代隆庆三年(1569),高州知府吴国伦(江西兴国人)创办南岳书院。明代万历四十年(1612),高州知府曹志遇(湖北武昌人)重新建设郡学,扩大其规模,设学田以助贫士灯油钱。竣工后他题写匾额:笔山书院。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曹志遇拨款建设吴公祠,以纪念创建南岳书院的吴国伦。清代康熙四十八年(1709),高州知府吴柯(江南徽州人)改建书院,更名为敷文书院。据《高州府志》记载:一说吴柯所建书院在按察分司旧址,为义学,不曾命名“敷文书院”;一说高文书院原名敷文书院,在府城东按察分司旧址,康熙四十八年(1709)知府吴柯改建。清代雍正八年(1730),高州知府张兆风(浙江分水人)初到任时,只见笔山书院颓废日久,组织修葺,添建讲堂、问字亭,左右增建书舍。制宪鄂公题字匾额:敷文书院,抚宪杨公嘉以“敬业乐群”的匾额,并题柱联鼓励学子。自此“敬业乐群”成为敷文书院的院训,直至1919年。敷文书院自张兆风修葺添建之后,历时二十四年,残破不堪。高州知府杨锡绂曾重修,但经费不足,后日渐破旧。清代乾隆十九年(1754)分巡道王清查旧项,捐添助学,重修学舍,将不能维持的茂山等15个书院地租全部拨给敷文书院,从此高州文风昌盛。

清代嘉庆年间,高州知府杜安诗(顺天宁河人)初到高州时,发现书院废坠而感慨,他本人捐薪俸,组织修建书院。嘉庆五年(1800)六月动工,次年七月落成,易名为“高文书院”。 嘉庆八年九月全部工程竣工,颇具规模。可谓“山光水色,坐收胜概;佳卉名花,环映左右;藏修游息之地,各得其宜”。清代咸丰二年(1852),伊霖(满洲正黄旗人)署理高州。他拨款重新修葺高文书院,不久升迁高廉道护。同治十三年(1874),高州知府楼震(浙江人),审讯结束唐演勋等诉讼案,罚钱500千文,拨入书院当生息,每年息钱50千文。光绪三年(1877),高州知府张联柱(江苏江都人),审讯结束石城绅士江国镛一案。江冤案得申感恩知府,捐钱1500贯。张联柱将此款拨入书院使用。光绪二十四年(1898),报考书院者达数千人,许多是知名人士。每逢月课,高廉分巡道叶大遒亲自阅卷改文,学生们益加奋励。当时书院大门有叶大遒署联:“观山钟秀气,学海助文澜。”还有堂联:“爱之能勿劳,不啻父兄教其子弟;学而优则仕,须知经济发为文章。”光绪二十九年(1903)春天,高雷廉巡道吴永委与邑绅士江慎中,周廷劢、梁宗矩、李维寅、李崧年等筹备建立学堂,决议将高文书院改制为高郡中学堂。由府库拨款5000两作为建筑费,并以原书院膏火、田租、海防、屠捐等拨充常年经费,如不足商捐以补充。光绪三十年(1904)高州知府英麟主持招生,委任江慎中为监督(即为今天的校长),招新生160名。光绪三十年至三十四年,分别有江慎中、黄敏孚、高葆勋、周廷劢接任监督。

清代宣统三年(1911),高郡中学堂奉命更名为“高州官立中学”。这一年甲、乙班毕业,是第一届中学毕业,毕业生63人。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学校暂停上课。民国元年(1912)高州官立中学监督改为校长,校长由广东省政府教育司委任。陈树森校长5月到任,学校6月复课。1917年6月,更名为“广东省立高州中学”。1919年确定以“诚爱勤俭”为校训。1926年7月,校名更改为“广东省立第九中学”。1928年7月,省政府开始直接给广东省立第九中学拨款。1932年春,开办三年制师范班。1935年4月,更名为“广东省省立高州中学”。首届三年制师范班学生毕业。1936年,停止招师范班。1938年全国抗战。受国难影响,学校经费日渐紧张,停招初中只办高中。1939年春,高州城遭受日军飞机轰炸,学校被逼迁往镇头岭附近,建茅棚上课。1940年2月,校址迁在茂北山区黄塘乡双花村。1943年2月,日军疯狂轰炸高州城,学校奉命迁往帅堂,借用梁氏宗祠、吴氏宗祠为校舍。1944年1月,学校迁回高州城原址。1949年11月2日,高州城解放。陆士风受权代表县政府接收广东省省立高州中学。人民政府任命梁同寅为校长、陆士风为副校长。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陈树森、程焕球、林正煊、陈宪弼、林拔萃、骆鸣銮、欧钟瑞、彭泽夏、古懋维、梁麟、余兆田、曾绍洙、陈智乾、梁同寅相继担任广东高州中学校长。

1949年后,一直沿用“广东高州中学”之名。

广东高州中学历经百年。追溯前身府学,可达数百年。

从清代高文书院以来,人才辈出,英才会聚。

这里走出粤西历史上唯一的状元林召棠。召棠十八岁应童试,取得生员资格,世人赞为“海滨秀才”。清代嘉庆八年(1803),林召棠来高州府参加府试和院试,中秀才第一名,命入高文书院深造。嘉庆十八年(1813), 林召棠参加拔贡试,中优生第一名,深得主考广东学政程国仁赏识,携带林召棠北上京师深造。林召棠随后跟着程国仁赴山东攻读。道光三年(1823)林召棠第三次参加会试,殿试拔为一甲,状元及第,授职翰林院修撰,充国史馆纂修官。道光七年(1827)林召棠因父亲病逝,丁忧回家。当年高州知府聘请林召棠为高文书院教授。在林召棠执教高文书院的时候,学生们欣喜勤奋。嘉庆年间高州观山建有一座魁星阁,林召棠曾带领学生们春游魁星阁,创作诗词《大魁阁》:一阁凌霄起,千峰绕阁开。风吹花片去,人踏草痕来。春意莺先觉,归心雁暗催。禅关留屐齿,三度印卷苔。道光十一年(1831)六月,林召棠为陕甘正主考。道光十三年(1833),接受制军卢厚生聘请,主讲肇庆端溪书院,长达十五年。林召棠为人清廉,治学严谨,教导有方,造就了一批俊秀良才。道光二十七年(1847),林召棠回吴川老家颐养天年。

晚清大臣、学者、中国首任驻美公使陈兰彬,光绪年间的国史馆纂修、兵部左侍郎、工部左侍郎杨颐曾在这里著书立说,发展教育事业,造福一方为人传颂。陈兰彬在咸丰元年(1851)中顺天举人,咸丰三年(1853)中进士,选拔为翰林院庶吉士,任国史馆纂修,后改任刑部后补主事。 咸丰十年(1860),因母病告假返乡,主讲高文书院。并与杨颐倡议捐资重修该书院,以弘扬文教,培育人才。同治二年(1863),陈兰彬丁忧期满,回京受命清理积案。同治九年(1870),在曾国藩的推荐下,以太常寺正卿衔被任命为留美学生委员。同治十一年(1872)八月十一日,任陈兰彬为监督、容闳为副监督,率领第一批学童30人赴美留学,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光绪七年(1881)奉诏回国,陈兰彬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大臣,最终以礼部左侍郎职致仕。晚年告老还乡,主讲高文书院,先后纂修《高州府志》24卷、《吴川县志》10卷、《吴川风俗志》1卷、《石城县志》10卷,为岭南地方历史文献编撰做出了重要贡献。

广东高州中学曾是红色热土。“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辛亥革命时期,就读于学校的进步学生,先后创立“新高同志社”“雄辩学会”,宣传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校友黄平民、朱也赤参加中国共产党。黄平民为中共广东南路特委书记,朱也赤为中共广东南路特委委员、南路农民革命委员会主任、茂名县农民协会筹备会主任。朱也赤在指导茂名农民革命运动中,培养发展第一批共产党员,吸收一批进步学生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5月建立茂名县第一个中共支部和共青团茂名县委,时读广东高州中学的学生中有共青团员140多人。

抗日战争时期,广东高州中学师生踊跃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7月,廖盖隆、杨毅、杨进琳、卓树基、刘淑祥、程均昌、杨优德、余荣中、李淑珠等9名学生奔赴延安,走上抗日救国前线。1939年9月,在校学生罗锦清、陈伟、周瑞腾、陈升华等参加中国共产党,建立广东高州中学第一个党支部。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期间,校友罗克明、车振伦、梁昌东、罗明、张文光、杨飞、杨超、柯享元、吴卓璧、李宰赓、叶森、罗强、伍圣瑞、周梦吉、俞辉、李灏、欧学明、周文莲、熊夏武、吴德良、车见道、黄泮光、丁仁体、杨海、梁芝钊、梁钜华、江路娜等,成为中共地下工作和革命游击队的骨干。广东高州中学被称誉为“高州青年的革命摇篮”“高州学生运动的基地”。

广东高州中学更是人才培育的摇篮。群英荟萃,百花齐放高凉地。历届校长中不少著名进步人士,梁麟、余兆田、梁同寅等都是办学有方的好校长。梁同寅任广东高州中学校长达16年,深受师生爱戴,被誉为“南路圣人”、教育家。

世界著名水稻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丁颖教授,中国著名教育家、原教育部副部长林砺儒教授,著名中共党史学者、中共中央党史学会副会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廖盖隆教授,世界著名画家丁衍庸教授,原深圳市委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李灏,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核物理学会副会长、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杨泽森教授等,是众多校友中的佼佼者。

丁颖是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丁颖考入广东高州中学。入学后他参加“新高学社”,立志科学救国。1921年4月第三次赴日,考进东京帝国大学农学部攻读农艺,成为该校第一位研修稻作学的中国留学生。他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曾任前民主德国农业科学院和苏联全苏列宁农业科学院通信院士、捷克斯洛伐克农业科学院荣誉院士。当选为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首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从事稻作科学研究、农业教育事业40 余年,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人民优秀的农业科学家”。

林砺儒,信宜市北界镇人,中国著名教育家。1905年,林砺儒进高州高郡中学堂读书。1922年兼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主任,首先试行中小学“六三三”学制,成为中国试行“六三三”学制最早的倡导者和实行者之一。历任北京高师附中主任、中山大学教授兼教务长、广州师范学校校长、勤大学教务长兼教育学院院长、广东省立教育学院院长、广东省立文理学院院长、国立桂林师范学院教授兼教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中央教育部副部长等。

廖盖隆,著名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学家,信宜县白石镇人。1935年至1938年,在广东高州中学高中班师范科就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和同学组织“抗战剧社”等爱国团体,从事抗日宣传。1938年8月,他带领进步同学奔赴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延安马列学院、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从事政治理论的研究和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社副总编辑,中央宣传部报刊处处长,朱德秘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全国党史研究会第一届和第二届常务副会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等职;著有《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简史》《党史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等。

自恢复高考以来,学校各批次上线人数、尖子生人数持续占据在茂名地区高考成绩前列。高分层人数在茂名地区乃至全省占据明显优势,培养出广东省高考总分“状元”4人、前十名尖子14人、单科“状元”28人,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输送90名学生。

进入新世纪以来,广东高州中学以“爱国、团结、勤奋、进取”为校训,确立“求真·至善·达美”的办学理念和“培养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办学目标,形成“严、勤、实、活”的校风、“勤教善导”的教风和“高标准、严要求、勤学习、苦钻研”的学风。

学校环境优雅,设备先进,设施完善。每个教室配置现代化多功能教学平台,教师全部配置办公计算机。图书室藏书20.4万册、电子读物9.8万册;配有主干1000兆校园网络、先进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和校园广播系统,并与教室、功能室、教师办公室联网;建有教学楼ABC、电教楼、物理楼、化学楼、生物楼、办公楼、教工活动中心、图书馆、丁衍庸艺术馆、江可伯体育馆、学生宿舍楼ABCD、学生饭堂、宝珠堂等18幢主体建筑;配备全塑胶标准400米跑道运动场、12个标准篮球场,智慧教室、生物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物理实验室、语音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美术教室、计算机教室、校园电视台、多功能平台展播室等30多间,设有阅览室、文化长廊、生物园、地理园等文化氛围浓厚的馆场。这些设备设施、文化馆场,最大程度上满足了现代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需要。

学校师资雄厚。先后有18人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187人,省、地(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名师、名校长等62人次,建有省名师工作室1个、省名班主任工作室1个、省级示范性心理教育指导中心1个、茂名市名师工作室4个。

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屡获殊荣。自2002年学校搬迁以来,学生参加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竞赛,共有1200多人次获国家级、省级奖励;学生美术作品80多人次获国家级奖励;学校田径队参加各类比赛,共有116人次获省级以上奖励;2006年、2009年两次获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赛团体总分第一名,年年在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田径赛获奖。教师有45人次获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有135篇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有23个国家级、省级课题立项、结题、获奖。

广东高州中学立足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坚守数百年文脉传承。以教育质量的稳固和提升为根基,以课程开发、教师教学、学校管理的全面发展为主体。始终将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全面发展放到中心地位,以此来凝聚教师工作愿景和动机,激发所有成员为这一目标奉献和服务的精神。学校作为学术型高中的发展,针对学校实践存在的问题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将课程开发、教师教学、学校管理等进行全面提升。

学校重视创新驱动和国际化教育理念。突破常规思维和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学校创新体系建设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教学与学习方式变革,开展教学创新平台、基地、学科的合理布局,助推学校发展迈上新高地。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建设教学改革试验区,大力支持教师在教学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展创建高效课堂。引进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资源,积极开展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国际化进程,满足学生接受多样化优质教育的需求。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做好教师出国送培、送教,拓展国外教育资源移植和内化,培育学术型高中教育特色和优势。在校园管理、课程开发、校园文化建设、课题研究等领域扩展与境外机构的合作与交流。

当广东高州中学校歌响起,当琅琅读书声响彻茂岭,鉴江河畔朝霞辉映古城,粤西百年名校广东高州中学迎接新的一天。


文  |  廖君

图  |  丘立贺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