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与支持下,唯品会公益联合艾瑞咨询、广东省振兴传统工艺工作站、文木文化遗产技术服务中心共同发布首份聚焦当代非遗消费的《2019年非遗新经济消费报告》(下称“《报告》”)。报告结合唯品会专注于非遗活化和传承的电商公益平台“唯爱工坊”在两年间积累的运营经验和消费大数据,揭示在“非遗+电商”模式的不懈探索下,非遗消费在当下的活力和未来发展潜力。
报告核心摘要:
多元赋能,跨界融合,电商时代非遗保护出现新变化。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双创”理念的指导下,中国非遗保护从思路到形态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思路上,从输血到造血,非遗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形式上,多种跨界融合的新型模式不断涌现,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与消费渐成风尚。
生产端:多方入局助力非遗产品产业链优化,市场化运作升级
手艺人层面:手艺人队伍日益庞大,年轻化趋势明显。技能提升、产能提升、收入提升,手艺人手工产品从“深闺”走向市场,非遗传承实现自给自足良性循环。
新共创方层面:越来越多参与者加入,多元赋能,为非遗产品产业化运作与市场化推广助力,非遗产品生产实现全链条升级。
消费端:消费升级背景下非遗消费潜力被激发,非遗消费正当时。
非遗消费品特征:技艺全面开发,涉及品类日益丰富,产品设计升级,价格定位亲民,非遗营销手段推陈出新,走向生动化、生活化、社交化。
非遗消费人群特征:80后高知高消费力女性是非遗产品消费主力,呈现年轻化、普及化趋势。在购买动机上,非遗产品文化内涵和设计更受关注。
PART 1 非遗消费人群画像
非遗产品的消费人群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以女性为主的80-90后群体,并逐渐向更年轻的消费人群普及。网上社交媒体和网购平台则是消费人群了解非遗产品的最主要渠道。
PART 2 非遗热销产品特征分布
小而美的衍生纹案、设计精巧的配饰产品、亲民的产品定价,都是非遗产品成为炙手可热的商品的重要原因。
PART.3 非遗消费心理分析
区别于追求“大件实用”的消费时代,消费者的注意力开始往产品的文化内涵上转移,产品不仅有颜更要有实力!
PART.4 非遗产业新局面
在国潮文化兴起的大背景下,非遗产业获得来自市场与社会的多方位支持与关注,为未来进一步的传播发展注入更多可能性。